分享

几度沉浮的施琅,他有着怎样的丰功伟绩足为世人称道呢

 昵称22346171 2018-10-11

纵观三百多年前的东南沿海,台湾回归,华夏一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然而风云变幻的政权鼎革不是人所能左右,但却能造就无数时势英雄,福建晋江人海霹雳施琅作为清王朝的福建水师提督先是力行领兵收复台湾,后又上疏屯兵守卫宝岛,其丰功伟绩足为世人称道。

施琅,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字尊候,号琢公。施生逢乱世,经历坎坷,早年部从郑芝龙举旗抗清,后随郑于顺治三年(1646年)降清;不久施又跟从郑芝龙子郑成功,再次反清,然又与郑成功因微隙而反目,致使其父、弟均被郑诛杀,遂被迫于顺治八年(1651年)再次降清。再次降清后的施琅,初授同安副将,后迁同安总兵官并于康熙元年(1662年) 升福建水师提督,立志进军台澎金厦,使四海归一,任上“鼓将士, 乘风波, 直薄金、厦、铜山(今东山) 诸岛, 连战克之”, 使郑氏军队“仓皇不相顾, 弃巢穴, 遁归台湾”,遂于康熙三年(1664年)因战功卓著被敕封为靖海将军加右都督。然而后因屡次进兵澎湖失利,以及朝中主抚势力占据主导,其间施虽上奏著名的《边患宜靖疏》和《尽陈所见疏》,尽陈时局,分析利弊,但均未被清廷采纳,却于康熙七年(1668年)被调入京,“赋闲”任内大臣。

然依据当时的全国政局,内有鳌拜结党乱政,外要稳定大陆的统治秩序尤其是安抚三藩,加之施琅先前的两次反复以及郑氏的海上力量依然强大,可以说少帝康熙还无暇顾及台湾以及真正信任施琅。尽管遭遇不公对待, 但施琅仍然矢志不移, 在京“赋闲”的十三年间,仍密切关注台海局势,不断上疏痛言征台利弊,以图东山再起,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当历史的风向吹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海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郑锦(经)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夺……”;而此时的清廷通过在全国施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另外还治理河患,疏浚漕道……国库已日渐充盈。鉴于此康熙帝决心统一台湾,由于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惧战加之重臣李光地和姚启圣的保荐,施琅遂被委派福建,再受福建水师提督,主持攻台事务。当历史再度垂青的时候,施琅这位沙场宿将誓将建功立业,永垂青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 施琅亲率两万水军, 三百艘战船, 始出铜山,进逼澎湖,经数日鏖战,大败郑将刘国轩,克澎湖三十六岛;之后施又以澎湖为据点,威逼台湾。在施琅强大的军事威慑下, 郑克塽走投无路, 于同年八月十三日剃发归降。自明末天启四年(1624年)台湾被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侵食起,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漂泊海外近六十年的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然关乎台湾命运的弃留问题,虽引发一阵波澜,但历史的大势所趋无法撼动,同时也凸显了施琅的高瞻远瞩。主弃的李光地认为“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有,亦听之。”而远见卓识的施琅则上奏《恭陈台湾去留疏》,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清廷遂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福建省,派兵世代据守。

纵观施琅将军的一生,几度沉浮,然为正官者,无论顺境逆境,都心系民族,心系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