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方信孺桂林题刻浅析

 天龍師太 2018-10-11
汤 静

【摘 要】宋代任职桂林的地方官吏方信孺以题刻25件成为桂林石刻作品最多的人,以山水纪游石刻为主,刻石地点几乎遍及桂林的山水名胜,其题刻囊括了多种书体,形式上有题名、题诗、题榜、题记。方信孺的山水纪游石刻有其时代烙印和背景,是桂林山水石刻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宋代 方信孺 桂林 山水题刻

【作 者】汤 静 桂海碑林博物馆 桂林 541004

唐宋以来,大量的名宦学士接踵而至桂林,或任官于兹,或迁谪经从,或宦游侨寓,他们游踪已遍及桂林的山水名胜,留下了大量的以摩崖为主的石刻,其中以宋刻为最盛。

石刻的作者,以迁客仕宦和文人士大夫为最多,“其词皆典雅可颂,其书皆飘飘有凌云之气”。他们于倥偬余间,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自题岁月,其纪游刻石少则1件,多则20余件。在这芸芸众多的桂林石刻作者群中,宋人方信孺以题刻25件成为桂林石刻作品最多的人。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卷、《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方氏谱序》等史籍的记载:方信孺(1177—1222年)字孚若,号紫帽山人,兴化军(福建莆田)人;宋淳熙四年(1177年)生,卒于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年四十六岁。父方崧卿,隆兴(1163—1164年)进士,著名校勘家。方信孺9岁能文,被当时学者、诗人周必大和杨万里视为天才。尤工诗词,诗作甚丰,著有《好庵游戏一卷》、《南海百咏集》、《观我轩集》、《南冠萃稿》等传于世。

方信孺与桂林的结缘始于幼时。绍熙年间,方父方崧卿抵桂任广西转运判官,方信孺曾随父来桂林住过。嘉定六年(1213年),方信孺任广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再次来到桂林。在桂六年,为政清简,辖郡中有数十年未判决的积案和因一事株连数十家的冤案,方信孺逐一分析案情,申报朝廷,于是很快结案;一日之内,释放许多拘押很久的狱囚。还常常只身深入民间,访问疾苦。任内还稽核盐课,撙节浮支,把节余的金钱用于整修学宫,扩大书院;关心僚属、将校,遇有属下亡故,必派人护送其亲属返回原籍,为人称道。

方信孺酷爱桂林秀丽的山水,公事之余曾遍游桂林山山水水,留下各类题刻25件,是历代在桂林留下题刻最多的人(见表)。此外,在兴安严关、乳洞,鹿寨西祖岩,柳州马鞍山白云洞,柳江三都卧云岩等处亦有其题刻。

序号 地点 题目 书体 年代 备注
1 中隐山 中隐山题榜“诗境”二字 真书 嘉定六年(1213)3月 ——
2 宝积山 方孚若管定夫等三人宝华山题名 真书 嘉定六年(1213)长至(夏至) ——
3 普陀山 钟大鸣方信孺冷水岩题记 真书 嘉定六年(1213)6月 ——
4 中隐山 管定夫方孚若等三人中隐山题名 真书 嘉定六年(1213)重阳 ——
5 隐山 方孚若北牖洞题名 行书 嘉定六年(1213)9月 ——
6 伏波山 方信孺杨志等三人还珠洞题名 真书 嘉定六年(1213)9月 ——
7 南溪山 管湛方信孺等刘仙岩三人题名 篆书 嘉定六年(1213)瑞庆节(10月9日) ——
8 宝积山 方孚若华景洞题名 真书 嘉定六年(1213)10月 ——
9 月牙山 方信孺刻陆游书“诗境”二字 真书 嘉定七年(1214)正月 陆游书,已毁
10 月牙山 方信孺题龙隐岩诗 真书 嘉定七年(1214)4月 已毁
11 清秀山 方信孺清秀山题诗 行书 嘉定七年(1214)6月 ——
12 普陀山 方信孺七星岩题名 篆书 嘉定七年(1214)5月 ——
13 西山 张诚子方孚若等六人西山题名 真书 嘉定七年(1214)8月 ——
14 琴潭岩 方孚若李子凝等五人题名 行书 嘉定七年(1214)7月 ——
15 虞山 方信孺韶音洞古相思曲 行书 嘉定八年(1215)2月 ——
16 伏波山 方信孺还珠洞题诗 行书 嘉定八年(1215) 已毁大半
17 月牙山 易祓书“世节堂”三字龙隐岩 真书 嘉定八年(1215)2月 易祓书
18 伏波山 方信孺刻宝晋米公画像记(米芾自画像) 真书 嘉定八年(1215)8月 ——
19 月牙山 方信孺龙隐洞题诗 草书 嘉定九年(1216)秋 已毁
20 普陀山 方信孺七星岩题名 真书 嘉定九年(1216)阳月(农历10月) 已毁
21 琴潭岩 方信孺题“琴潭”二字 隶书 年代不详 ——
22 西山 方信孺书“碧桂山林”四字 篆书 嘉定年间 清宣统元年重刻
23 西山 方信孺西山题诗 草书 年代不详 ——
24 隐山 方信孺题“诗境”二字 隶书 年代不详 ——
25 月牙山 方信孺龙隐洞诗词(西江月) 草书 年代不详 ——

(据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编《桂林石刻(上)》整理)[1]

方信孺留在桂林的这些题刻,从形式上看,计有题名10件、题诗7件、题榜6件、题记2件,以山水纪游石刻为主,在这点上是非常符合桂林石刻特色的。据统计,在桂林现存宋刻489件中,以题名、题诗、题记、题榜的山水石刻约占79.2%,反映了宋代桂林游历盛极一时,刻石纪游成为宋代桂林山水游览的一种时尚和普遍的现象。这与宋代当时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有着莫大关系。宋代虽国势积弱,但却抑武扬文,促使宋人重文重游,热衷于以文载游,以文记游。宋代文人推重理学,因物及理,因景言理,因游得理,这既不同于唐人寓情于景的游览宗旨,也不同于六朝于象中索玄的游览宗旨,而是于景中取理,更重游理,讲究欣赏景物的理趣,着重格物致知,明性见理,旨在领略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及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强调知与行的统一[2],“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因此,宋代游历之盛不独桂林一地,更甚的是,即使宋代偏安一隅,依然游兴不减,“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比汴州”;众所周知,著名的“西湖十景”就奠定于宋代,“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经典的“口号”也是出自宋人之口。可见,方信孺石刻集中于纪游形式是有其时代烙印和背景的,也是桂林山水石刻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书体上看,其题刻囊括了多种书体,计有真书(楷书)12件、行书5件、草书3件、篆书3件、隶书2件,其中题名多集中于真书(5件),行书、草书多见于题诗(6件),可见作者在展示自己多种书体风格的同时,在选择特定石刻形式或内容时还是有所考虑的。

从石刻年代上看,其题刻主要集中于方信孺在桂林逗留的头四年期间,即嘉定六年8件、嘉定七年6件、嘉定八年4件、嘉定九年2件、年代未详5件,而后两年(嘉定十年、十一年)尚未见到,另外季节上也多集中于夏秋,大概夏秋时节宜于出游。

从刻石地点上看,几乎遍及桂林的山水名胜,计有龙隐岩龙隐洞5件、伏波山还珠洞3件、普陀山七星岩2件、冷水岩1件、西山3件、琴潭岩2件、中隐山2牗件、隐山北洞2件、宝积山2件、南溪山刘仙岩1件、虞山韶音洞1件、清秀山1件,可见方信孺在桂林游历之广,其题刻总选在他最喜爱之处,如方信孺对清秀、琴潭两个岩洞特别感兴趣。琴潭岩,以其岩顶滴水撞击岩石,声如雅乐而得名,又以石林、岩洞、潭水并称“三绝”,宋代刘克庄来游有诗赞曰:“山形若覆奁,潭面如拭镜。奇藑哉几案物,千古弃荒。了无攀跻劳,坐惬幽壑性。泉源黑难穷,崖色碧相映。闯深畏龙蛰,窥浅见鱼泳。可怜风水声,空山谁来听。我欲买兹邱,扫迹逃嚣竞。未言葺茅斋,先可理鱼艇。”方信孺自言在桂,“历穷胜积,最后始得清秀、玉乳、荔支、琴潭四岩,而琴潭水石又诸岩之冠冕,且川原平衍,群峰环抱,爱之几不能去,安得此为菟裘地耶?”菟裘地即隐居之地,可见他对琴潭岩爱之之深,于是在此留下了2件纪游题刻,书“琴潭”刻于琴潭岩口。清秀山,偏处桂林市区西北之隅,宋人来游,盛称其山水之美令人“欲骑日月超然之韵”,靖康元年(1126年)广南西路转运使吕源倡议新修,建楼阁亭台,山岩于是“幽奇隽发”,成为“三清(山清、岩清、水清)幽境”,后有吕愿中、张孝祥等先后来游,均为其“清秀”刻石题咏,方信孺慕名而游,并题诗称赞:“寻遍洞天三十六,苍灵独闭此岩扉。”道家说人间有三十六洞天,作者这里的意思是走遍了天下胜景,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幽胜之处。

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现存石刻205件,其中宋代104件,占石刻总数一半以上,史称“镌题之众至环两岩,使壁无完石,他岩未之有也”,方信孺特别沉醉于此,多次流连,在这里留下了3件题诗,盛赞这里“石上参差鳞甲动,眼中在处画图开”,是一处“满溪流水半溪花”、令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他对宋代大诗人陆游及其诗特别喜爱和钦佩,甚而为了表达对陆游的敬服,他自号诗境甫,还把自己的诗集叫做《好庵游戏诗境集》,故陆游所书“诗境”二字,他走到哪里就刻到哪里,“始刻于韶(广东),再刻于道(湖南),三刻于桂林之龙隐岩”,而且自己另用真、隶两体分别书刻于中隐山和隐山北牖洞[3]。据史料记载,方信孺的父亲方崧卿在桂林任职广西转运判官期间,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还曾奏革盐法,使当地百姓不再买贵盐,深得百姓拥戴;巧合的是,20年后方信孺到了当年父亲任职的同一地方任同一职务,其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为了彰显其父的政绩和节操,方信孺遂将办公之所“漕台厅事”重新修缮,命名为“世节堂”,即世代保持节操之意,并特地请友人易绂书榜镌刻于龙隐岩口,以示纪念,“永垂不朽”。

他还将米芾像刻于还珠洞,亦足以为伏波山增光。事隔米芾到桂林任职游玩141年后,方信孺在游览伏波山还珠洞时,看到了米芾的题刻,深深感到其可贵。恰巧这时米芾的曾孙米秀实来桂林任静江府官职,正是方信孺的幕僚,藏有其先祖自画像的真迹。嘉定八年(1215年),方信孺从米秀实处借来米芾自画像,刻在还珠洞米芾题名右边,并在米芾自画像下方写了《宝晋米公画像记》以记述这件事。画像高1.2米,宽0.5米。其衣服简朴,头顶冠,足着履,宽袍大袖,作站立姿势。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迈开右脚,作行走之势。神态自若,风度潇洒。线条粗犷,笔法流畅。据说此像是米芾自己对着镜子画的。米芾的书画作品,不要说真迹传世不多,就是石刻墨本也非常罕见,尤其是他早年的作品,更为稀世之宝,后来许多名家为此题诗刻石,连才华横溢的李彦弼父子都喜欢模仿他的书法。李彦弼还将米芾和程节(知桂州兼广西经略按抚使)的唱和诗刻在龙隐岩内。这是国内目前能确认的唯一的米芾绘画作品,堪称桂林石刻中的精品,更为还珠洞增添了人文光彩。

作为一代诗人,方信孺在题刻中用诗歌尽情讴歌了桂林的山水风光。在其留题诗文中,他高度评价和描绘桂林的山、水、洞、石、花、鸟、虫、鱼、云、烟、风、雨,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曾榜武夷九曲,何如桂岭七星。水石小容螭隐,烟云长带龙腥”,“方舟贯岩腹,鹅鹳相酬鸣。仰窥穹窿顶,宛转百怪呈”,“碧洞青崖著雨,红泉白石生寒”,“岁月偶同题壁字,烟霞似不放人归”,“归舟多载小江春,重访东岩旧屐痕。插水峭崖犹有路,垂天怪石本无根”,“石门元不锁,岩屋本无基。九夏花犹在,千年树倒垂。僧闲方定起,客到每归迟。甚欲眠莲叶,沿崖读断碑”,“爱山那惜走千回,生怕前驱后骑催”,“但得嵌空元有路,何妨峭绝不容车”。摩刻于虞山韶音洞内的方信孺《古相思曲》,则是迄今为止留在世间传情达意的最精美的华章之一。每当人们吟诵着”相思长相思,相思无古今......落落此时意,寥寥千载心;五弦毋庸绝,四海谁知音”的《相思曲》时,那令人荡气回肠的吟唱,抒发了方信孺对虞帝无限悲念的怀念之情。

[1]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桂林石刻(上)(内部资料)[G].1977:261-272.

[2]王淑良.中国旅游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289-293.

[3]刘英.名人与桂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40-1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