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23岁游桂林时的书法 桂林伏波山还珠洞的石壁上有一处石刻,上书“潘景纯、米黻熙宁七年五月晦同游”14个字。 这是米芾在临桂任县尉时与县令潘景纯同游桂林伏波山时留下的,字是由米芾书写的,当时米芾年仅23岁,非常罕见。 据翁方纲考证,米芾早年一直使用着“米黻”的名字,直到41岁才改名为“米芾”。 米芾自画像石刻 在桂林伏波山还珠洞,还有一块《米芾自画像》石刻,是宋代文学家方信孺,担任广西运判官时所刻制。方信孺与米芾的曾孙(时任方信孺的幕僚)是好朋友,方信孺钦佩米芾的书画才华,向其曾孙借得米芾的自画像真迹,刻于伏波山还珠洞内。 米芾自画像石刻上赵构的赞语 在米芾自画像的上方,一并镌刻了宋高宗皇帝赵构御书的赞语:“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俱。风姿奕然,纵览起予。绍兴御书。” 画像的右方刻有米友仁(米芾之子)的跋语:“先南宫戏作此小像,真迹今归于御府”。 在这一块石刻上集中了米芾、赵构、米友仁和方信孺四位宋代名家的墨迹,是非常难得的,更何况画像为米芾自作,又和他早年的题刻并列于一崖之上,更是绝版。 米芾自画像石刻(局部) 米芾还是历史上记载的以画笔彰桂林山水之美的第一人。元人笔记中记载米芾在亲历漓江风光后,曾作《阳朔山图》,是一幅阳朔山水的写真图,作于万云亭上。可惜画迹已无存。 不过从下面米芾在桂林留下的书法石刻内容,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他的桂林山水之美: 《米芾程节唱和诗》石刻 建中靖国元年,51岁的米芾正在真州(今仪征)的任上,他的挚友李彦弼被贬到桂林去任官,米芾设宴为其送行。 米芾知道李彦弼没去过桂林那地方,就把自己年轻时在桂林所见的风景向他描述,并说他有一位知交程节现正在桂林任广南经略使,这是广西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写了一首诗给李彦弼,嘱他到了桂林后交给程节,可予以关照。 崇宁元年(1102年),龙隐洞住持“仲堪”将米芾的这首诗以及李彦弼书写的程节的《和诗》,一起刻在了龙隐洞的石壁上。 《米芾程节唱和诗》石刻(局部) 下面是米芾的诗作内容: 诗送端臣桂林先生兼并简信叔老兄帅坐 江湖从事米芾 骖鸾碧玉林,琢句白琼瑶。 人间埃磕尽,青罗数分毫。 程老列仙长,磊落粹露臕。 玉沥发太和,得君同逍遥。 刻岩栖乌鸦,陟巘透紫霄。 南风勿赋鹏,即是登云轺。 建中靖国元年真州清燕堂东园书 诗的大意是: 美丽的桂林,满目青山如碧玉林立,清澈见底的漓江一尘不染,仿若仙女的青罗飘带,那里简直就是个瑶池仙境令人神往。 桂林长官程节是个胸怀磊落、气度不凡,犹如仙长一般的人物。而我的朋友李彦弼你能有机缘到这么一个美好的仙境中,实在是一件令人羡慕的美事。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攀登望不到顶的险峰,尤其在失意时一定不要悲观失望发牢骚,只有保持住一个良好的心境,人生才能像乘着一辆轻便的马车,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
|
|
来自: 伯乐书香小屋 > 《伯乐书法艺术馆(古代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