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翠谷叠泉 2018-10-11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是先民发自内心所吟唱的质朴抒情歌谣。

今天,我们来品读其中的《王风·君子于役》这首诗歌。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小露创作的《诗经》插画)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林栖解读:

《君子于役》的主旨非常明确,是一首家中妇女深情思念远方服役丈夫而作的诗歌。

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它开启了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思愁诗歌的先河。

诗歌开头诗人告诉读者,她的丈夫远征服兵役,年月日长且不知何时为归期。

诗人心中最大的期待是希望爱人能够早日归家与自己幸福团聚。

古人的通讯工具十分落后,尤其服兵役参加战争要保持联系就更难了,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诗歌分别两段的后一句是诗歌文学上最大的亮点所在,诗人从对丈夫的思念转而描写了一些非常家庭化的场景。

诗人塑造一幅文学上的画面感,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家禽牛羊都有固定的回家时间,为的是对比突出家中缺少远方爱人的寂寞和荒凉之感。

这首诗歌对于后世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文学影响,从这首诗歌开始:“日暮黄昏”成为了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学意象,即所谓的“日暮怀人诗”。

清代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中言: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君子于役》这首诗歌里构造了日落时分,鸡禽回窝、牛羊下坡,诗人在家中寂寞思念远方爱人的经典文学画面,开启了后代唐诗闺阁中妇女思愁的诗歌文学的先河,一天中最寂寞难耐的时分就是黄昏时刻啊!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后世的文学作品里,“黄昏”这个时间点往往最容易和思念远方亲人或朋友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花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唐】李白《乌夜啼》

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

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扫码,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精品课程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宋】苏轼《阮郎归》

堂前的梅影在月下疏密动摇散发淡淡幽香。春风带着何种心思越过墙垣将这香气带到意中人的院中,可惜他却不解风情。肌肤如雪,形貌貌如玉的女子。香腮上的铅粉却忘了涂抹均匀。折下这梅花想寄给岭上的人儿,这江南的天却要暗了。

该文将梅影暗香做比,写出了相思的飘渺无尽,似有似无,同时让人魂牵梦萦。

除了开启思愁文学的先河,赋予日暮黄昏特殊的文学意象,《诗经》中还有很多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在《林栖品读诗经》音频专辑中,林栖老师将会从多个角度来品味《诗经》的文学艺术价值。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专辑,要从与《诗经》的缘分说起。那是在十几年前,当时,林栖还在复旦大学哲学系读书。

偶然读到一本有关《诗经》的书,虽然现在早已忘记了书的作者和出版信息,但当时书中的内容给林栖内心所带来的触动却始终日久弥新。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它里面有几篇讲的不错,一下子就会触动你的心灵。

哇!原来《诗经》是这么美的。

以前中学时读《诗经》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就完全没有这种心动的感觉。

对林栖来说,如今已过而立之年,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他发现许多曾经以为很重要的东西,可能并没那么重要,如今才越来越体会到:

世间最珍贵的是那一份人性上的单纯。

他现在《诗经》中所讲的《国风》部分,其内容大多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其所吟唱的也正是千年前先民质朴纯洁的内心情感。

为了讲好这堂课,他从2016年年初做准备,直到2017年5月才开始正式开课。

这期间,除了翻阅大量古籍外,他还会为《诗经》中的每首诗歌准备一个初步的讲解提纲。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小露创作的《诗经》插画)

如果一首诗歌背后有五六个故事可讲的话,林栖会挑一个更让人觉得美好的故事。

“因为我还是希望能传递给大家一份文学上美的感觉。”

由于是学哲学出身,在讲解过程中,林栖更擅长用解构主义的独特方式来解构并重塑诗歌的内涵,也会利用哲学思考挖掘引发出更多诗歌背后的人生感悟,让《诗经》的品读更加意味绵长。

试听音频▼

为了讲好《诗经》,从最初准备到开播至今已近三年,林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古籍、准备讲稿、录制剪辑,每期仅15分钟的节目,背后的耗时至少需要5个小时以上。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小露创作的《诗经》插画)

历史知识的沉淀、现代科技的发展都让我们对世界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些许冷漠,失去了许多唯美而富有诗意的迷人幻想。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

林栖认为,品读《诗经》,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单纯的初心。

保持初心,即试着让自己回归先民那样单纯如同白纸一般的心境,然后再去细细品味《诗经》,或许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路径。

《诗经》的美,需要这样来解读

(小露创作的《诗经》插画)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逐渐变得愈加单纯清澈。

《礼记》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讲,阅读《诗经》可以让人变得简单温柔,敦厚质朴。

这或许也是我们当代人在阅读《诗经》这本先民的诗集时最珍贵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