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醉花荫L 2018-10-11

《资治通鉴》选段30

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原文:

初,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已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已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日久矣,一战胜败,未必以存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时,乘敌之毙,其势然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伐赵之役,韩信军于睢水之上而赵不能败。彭城之难,汉王战于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胜。何则?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深入敌国,置酒高会,士卒逸豫,战心不固;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此汉之所以败也。且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此同事而异情者也 故曰: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资治通鉴第十卷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译文:

当初,张耳、陈馀劝说陈胜借恢复六国,来为自己树立党羽;郦食其也是这样劝说汉王刘邦的。他所用来劝说的内容是相同的,得与失的结果却不同,是因为陈胜起事时,天下的人都想要灭亡秦朝;而如今楚、汉的胜、负之分还无定势,天下的人未必都想有灭亡项羽的心理。所以复立六国的后裔,对陈胜来说,是增加自己的党羽而给秦朝增添强敌。况且陈胜那时并没能专占天下之地,即所谓把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取来送给别人,行施恩惠之虚名,获得实际的实惠。但重立六国之后,对今天汉王来说,却是所谓的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空设仁义的虚名而遭受实际的祸害。这便是所做的事情相同,可得与失的趋向已经不同的例子。

后来宋义劝说项羽,主张先让秦、赵两国相斗,待秦军疲惫后再乘机攻秦,自己却终被项羽杀了,与以前卞庄子刺杀老虎时,管竖子主张等待两虎相搏,双方有伤亡时再乘机刺虎,卞庄子最后果然获得二虎,两次的游说的说法也都相同。但这说辞,施用在战国时,邻国相互攻伐,没有临时情势变化的危急发生,还是可以的。战国局面的确立,日子已经很久了,一次战役的胜与败,未必就会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和灭亡。那时的进退变化形势决定了一个国家不能够急于使敌国灭亡,而是进可以凭借有利条件,退也能够自保安全,故可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乘敌方精疲力尽,再去进攻。这是可以灵活行事、随机应变的形势所造成的。但今日楚、赵两国起兵抗秦,与秦的地位不可能并存,安全与危亡的机会,在呼吸的一瞬间就会发生变化,因此进攻就可能建立功绩,后退就可能遭受祸殃。这便是事情相同,而灵活应付和随机应变的形势、时机已各有不同的例子。

汉军攻打赵国的那次战役,韩信率军驻扎在地形不利的水边上,但赵军却无法打败他;彭城那次遭陷落的灾难,汉王也在睢水岸边作战,但士兵却被赶入睢水,而楚军大获全胜。这是为什么呢?赵军出国迎战汉军,见到可以打嬴就前进,知道难于取胜就后退,内心怀着顾及自身存亡的心理,毫无出阵拼死一搏的打算;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列阵在水边,士兵背水作战,不进就必死无疑,故将士们都不怀二心,抱定决一胜负的信念。这即是韩信能获胜的原因。汉王深入敌国,摆设酒宴盛会宾朋,士兵们享受安逸欢乐,求战心理不稳固;而楚军凭着它的威势却丧失了自己的国都彭城,将士们都义愤填膺,都具有挽救败局、不怕牺牲的急切心理,以决出一天就判断胜败的决战。这便是汉军失败的原因。况且韩信挑选精兵坚守阵地,赵军却用瞻前顾后的士兵去攻打他;项羽选择精兵发动进攻,汉军却用怠惰散漫的将士去对付他。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坚定与懈怠的心理已各不相同的例子。

所以说,权谋是不能够预先设计的,事态的变化是不能够事先谋划的;随时机的转移而转移,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是制订策略的关键。

2007年3月2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