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马兆远《量子大唠嗑》第一部分的一些困惑和反思

 研究员李维 2018-10-11

故事背景:

2018年10月2日,济南市泉城路新华书店4楼西北角,在一些量子力学书籍里面,发现了一本叫做《量子大唠嗑》的书,于是随手拿起翻阅。我有个小习惯,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会从最后面倒着读一下。当时看到里面写的内容很棒,非常有见地,所以立马在当当上面买了电子书。因为我确实迫不及待的想要从头到尾的学习全部的内容了。

然而,当我从头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却有些让我措手不及。因为第一部分,里面涵盖了太多的关于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弊病等等方面的内容。使得我有些不适,引发了一系列的意外的思考。

这里就是粗略的整理的这些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关注、讨论。

马兆远先生   来源:百度百科马兆远先生 来源:百度百科

我的困惑

本文核心思考问题,也是我的观念与作者的观念交火最集中的区域,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作者马兆远先生对于“神秘论”的批判;

作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不屑一顾式的批判;

作者对于胡适的推崇或者说个人崇拜以及对于今人的批判。

我毫不怀疑马兆远先生在物理学领域的专业水准;

不过从我读到的第一部分“科学”,一共十一篇,共计117页中。

我读到的除了广泛的知识面,深刻的洞察,还有作者有些让我惴惴不安的政治立场、批判精神。

我的水平非常有限,所以写不出大道理,也没办法逐条逐句的分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是概括性的根据直觉,描述一下心中的感受,算不上专业的书评。

阅读中的感觉

第一、作者站在一个纯粹的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试图用科学来分析整个社会现象,让我觉得有些勉强。在物理学领域里,甚至扩大一些范围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当中,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认知分析、实验验证、理论推导,显然是马兆远先生的强项。但是涉及到人与内心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这种方法,却显得有些过于简单,或者说叫政治上不成熟。

第二、不加批判地宣讲胡适的理念,甚至是大段原文宣读,虽然有些道理,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实在是有些牵强,让人难以信服。

第三、一味的否定中国人、批判中国人,一味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传统文化,暴露出了作者在文化方面的单纯、或者说“幼稚”。如果说作者在物理领域里面是世界级的水准,那么在文化方面,个人衡量的话,大约是高中肄业水平。一方面承认中国在科学界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一方面毫不客气的批判中国人的思想方面的“弊病”。一方面处处透露着自己国际顶尖人才的优越感,一方面不屑一顾地指点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种种“劣根”。

在前面的这117页,十一章中,我一点儿都没有看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有丝毫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一点儿都没有。这是让我极其不解的。

请问,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培养了你?我这个问题在马兆远先生看来大约是一个非常无稽的问题。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正是这种彻底的否定,让我心中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后来,偶然发现了作者的新浪博客,最后一篇博文发表于2015年12月9日 15:40分。开通新浪博客的时间是2013年1月5日,18:19分。

2013-01-05 23:23,发表一篇名为《I dreamed a dream》的文章;

2014-11-18 11:16,《《星际穿越》里的量子力学》。

2014-11-18 11:19,《《星际穿越》里的量子力学》。

2015-10-11 20:44,《凯原楼和神秘论》。

2015-12-09 15:40,《报告文学》。

2015-12-09 15:40,作者集中发布了85篇博文。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新浪博客里面搜一下名为“马导的伊河散记的博客”翻看一下。

我了解作者相关信息的另一个渠道是马兆远先生创办的“司马大大(北京)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的官网,里面的“媒体动态”里面有一些咨讯。

没有做详尽的对比分析,因为那样似乎太耗费时间、同时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毕竟我不想把马兆远先生作为一个“学科”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请务必小心翼翼地接触马兆远的言论

总之一点,阅读这本书或者说接触马兆远先生的学术研究时,请务必格外小心,一定要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因为我们不知道在睿智的洞察之后,还藏着什么让你感到诧异的思想在等着你。

对于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的人,我强烈的不建议你独自一人翻阅马兆远先生的高论。

对于没有反思能力,没有批判精神和能力的人,我强烈的不建议你独自一人翻阅马兆远先生的高论。

前方高能,小心你的小心脏,哦不,是弱小心灵。

我很好奇马兆远先生过去1035天是如何度过的

嗯,非常好奇!

我不会妖魔化马兆远先生,那样做显然是不科学的做法。

我也不会像抨击移动互联网成功学教父罗振宇那样,来抨击马兆远先生。

相反,我倒很想知道,从2015年12月9日,到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这中间的1035天里面,马兆远先生的思想观念是否有一些变化,当他本人回过头去审视他在2015年12月9日之前的这些“爱国”的言论的时候,有何感想。

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个事情。

尊敬的马导,马董,请别误会,我说的不是马云先生,而是马兆远先生,是否有机会倾听一下你的心声呢?

下面附上作者简介,摘录自“司马大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作者简介

1、马兆远博士,1997年保送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2001年获得牛津大学Clarendon全额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导师为皇家学院院士、现任谢菲尔德大学校长Keith Burnett爵士。

之后赴美国国家标准局作博士后研究,

师从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WilliamPhillips。

2、马兆远博士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10年12月回国加入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为国家四级研究员、教授,

2011年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

曾任国家973超冷原子操控及量子新物态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

中国空间站冷原子平台物理单元总设计师。

3、2015年被深圳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会聘为工业4.0专家顾问团首席专家。 

十三岁时的超级学霸了解一下

下面一小段是作者的童年轶事,不是来自“司马大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来源于《量子大唠嗑》第49页第三段。

这里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典型的超级学霸,了解一下: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光速不变和物理定律协变性原理,后面是高中数学。马兆远13岁时,在一场大雨之后的半夜,在自家小书房里推到了一遍狭义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作为对比,作者提到牛顿。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但他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的证明完全由集合给出,也是牛人够牛的表现。

全文完

作者:研究员李维(ID: Quantumwa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