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愿做古镇“守望者” ——他是一本活的“地方志”,让黎里的历史“活”在世人心中
本报记者 黄明娟 ▲李海珉在介绍黎里走出去的名人。 (黄明娟摄) ▲李海珉(左一)与黎里文保所所长陈琼等人调查文保单位。(资料图) ▲李海珉(左六)组织旅游公司及柳亚子纪念馆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学习。 (资料图) 故事主角:李海珉 故事时间:1994年至今 故事地点:黎里古镇 李海珉家的客厅,悬挂着一幅画作——《赵磻老黎里镇守望鼻祖》,由黎里画家赵政运用写实手法所绘。画中的老者,是黎里镇的奠基者、守望鼻祖赵磻老。约访当天,李海珉将地点定在了东圣堂。在东圣堂内,有一尊赵磻老的雕像,是当地百姓为纪念他所供奉的。 事实上,几十年来,李海珉作为土生土长的黎里人,以古镇保护开发为己任,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不少当地人称李海珉为古镇“守望者”。 挖掘历史底蕴,一本活的“地方志” 1994年,是李海珉人生的转折点,他放弃老师身份,成为柳亚子纪念馆馆员,潜心做文史研究。虽然每月减少20%的工资,他却认为人生有舍,才能有得。“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化研究,这样的'舍’,很值得。”李海珉说,何况,自己所做,有益于留住家乡文化之根,他愿用一生来践行。 李海珉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黎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要充分挖掘,必须做到每一条弄堂都说得出历史,每一幢古建筑都讲得出故事。”20余年来,李海珉努力寻找黎里名门望族的族谱、家谱,搜集种种资料,至今,他已经搜得六部家谱。前段时间,他又欣喜地确定了一处古宅为汝氏家族曾居住的地方。 事实上,对每一处历史文化的挖掘,背后都蕴藏着庞大的工作量。“走访名家宿儒,记录他们的回忆,向全国各地黎里后裔写信、打电话、上门拜访,既然是历史,必须准确。”李海珉乐此不疲。伴随古镇的保护开发,陆续有古碑刻、古建筑、古文物发现,每次接到电话,李海珉总会第一时间奔向现场,展开研究。 得益于扎实的研究,李海珉说起黎里的人、事、物,无不具体到年份月份,准确又详实,堪比一本活的“地方志”。 以保护开发为己任,做古镇“守望者” 让李海珉最有成就感的,还要数黎里镇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前后,他始终在四处奔走。 早年,看到老宅被拆,李海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明白,要想更好地保护古镇,必须把黎里申报成历史文化名镇,才能整体上进行保护。“只是没想到,一路会如此坎坷。”李海珉说,2006年,黎里因行政区划改革,与芦墟合并成汾湖镇。汾湖镇的设立,就意味着以后将不再有黎里镇这一说法。 这样的结果,李海珉很不甘心。“我开始在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黎里,肯定黎里。”李海珉回忆,其中一篇文章被刊载在了发往中央领导的内参文件中。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李海珉看到一丝希望。 终于,2010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成立;2012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启动;2013年2月,恢复黎里镇建制。更让李海珉欣慰和喜悦的是,2014年,黎里镇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次年5月,黎里镇增补进江南古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 再忆这些,李海珉依然颇为激动:“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黎里的根守住了。” 传递好“接力棒”,做文脉的传承者 一路走来,李海珉的身份几经转变,目前,他是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顾问、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顾问和柳亚子纪念馆顾问。始终如一的,是他的一颗守望之心。 每一处得以挖掘的黎里“家底”,对李海珉来说都是家珍。“当然,挖掘只是第一步,如何保护传承好才是关键。”李海珉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他将20余年的研究成果写成文字,先后出版6部个人专著,发表600余万字作品,为的就是让黎里的历史“活”在世人心中。 随着年岁渐长,摆在李海珉面前的,还有另一个现实问题——传递好手中的“接力棒”。“我正在努力寻找既热爱文史,又钟情古镇保护,同时对家乡充满热爱的年轻人,相信在留住文化之魂、故乡之根这条道路上,他们会走得更稳更远。”李海珉说。 吴江日报2018-1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