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仓颉从造字到完成文字体系仅用五年时间 马贺山 中国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诞生,阶级出现,事物繁多,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已有明确分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这种情况下,黄帝通过冀州之战、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统一天下,万邦归顺,成立了华夏王朝。黄帝令左史仓颉,右史沮诵造字,将王命传达于天下,永载史册。 仓颉、沮诵受命之后,左思右想,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就是想不出用什么好办法,能将黄帝的话,记下来,让天下都能知道。仓颉接受了黄帝的命令以后,就开始了苦思冥想,到底怎么样才能将黄帝的命令记录下来?用什么方法完成这个任务呢?他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清晨,他推门一看,眼前白茫茫一片,远山,村落,森林,都披上了一层银装,大自然美丽极了。仓颉心情很好,往远处漫步走去。他一边走一边想,能有什么办法,把黄帝的话,记下来,画下来,留下来,让大家都看得懂,看得明白,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而加强战斗力。他左思右想,左摇右晃,,就是想不出一个好法子来,他沮丧极了,眉头紧锁。走到村外的雪地上,几只五彩斑斓的山鸡,从树上扑楞楞的飞落下来,在雪地上觅食,接着又有几只孔雀也落在了不远处,戏耍,奔跑,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片山鸡和孔雀的足迹,突然有三只梅花鹿跑过来,立即惊飞了山鸡和孔雀,三只梅花鹿也飞快的消失在树林中,原来后面有两个村里的猎户,手持弓箭,匆匆赶来。他们径直朝树林方向奔去。仓颉赶忙上前拦住他们,问道:“你们是不是在打鹿?”猎人回答:“是”。仓颉问:“你们怎么知道小鹿往林子里跑去了?”猎人回答:“这雪地上不是留下了小鹿的足迹了吗?”仓颉急忙低头看去,一串非常清晰的小鹿足迹,从脚下的雪地上,延伸到远处的树林方向。仓颉似乎悟到了什么,他继续问道:“这是什么足迹?”猎人答:“鳥迹.” 仓颉问:“什么鳥迹?”猎人答:“山鸡的。”仓颉又问:“这个?”猎人答:“孔雀的。”仓颉问:“这个?”猎人答:“兽迹。”仓颉问:“什么兽?”猎人答:“那不是野牛的兽迹嘛。”仓颉拍了拍脑门:“说的太好了!说的太好了!”他弯下腰,仔细的辨别着雪地上的鸟兽足迹,他高兴极了,似乎有了一个不小的发现,就是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发现,却让日后的一个东方大国的子民蒙昧开启,智商大增,国家一跃为世界之林,就是这个很小的发现,为日后的文字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一个契机。 仓颉回到家里,拿出一个瓦罐,倒上水,将一把红土放入里面,做染料,用木棍沾着自己泡制的墨水,在桦木皮上写着画着各种各样的鸟兽足迹,然后拿给人看,请猎人指正。 这些足迹都给了仓颉那些启示呢?它们都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一般人是分辨不出它们的形和义的,更不会发出什么音,然而猎人却能,他不仅能看出是什么鸟兽足迹,指出它们足迹形状的不同,都代表了什么鸟兽,还能叫出名字,发出音来。这个认知过程正是仓颉苦苦寻找的一个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找到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将语言和鳥兽之迹【花纹】紧紧连接起来,仓颉就是通过这座桥梁,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黄帝的命令。 鸟兽之迹到底都给了仓颉哪些启示了呢? 【一】纹理【花纹】的异同,可辨别出不同的物体。 【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外部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就能代表这个事物,这个特征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花纹表现出来。 【三】用一种工具,将固定的花纹{道道或线条}刻划或摸描下来,保存下来,供人辨认。 【四】鸟兽之迹尽管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甚至固定的音,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它是自然形成的,与人类语言很难连在一起,仓颉要想发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工具,记录黄帝的话,就必须得重新启用新的花纹,以物分类,归纳,整理,突出其特征。【依类象形谓之文】 【六】象形文都是名词,记录语言光有名词还不行,还要有动词,代词,连词,副词,介词,形容词等,所以仓颉又创造了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等【形声相益谓之字】 【七】当文与字都具备六书的特征时,而且达到一定的数量,约三、四千字左右,人就能够自如的进行组词,造句,写文章,记录语言,为完整的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在这时,我们即可称它为是一个系统,即仓颉汉字系统。 客观地讲,当时造字的人还有一些,黄帝造过云书,伏羲造过龙书,少昊造过蝌蚪书,但都不如仓颉造的字好,不如仓颉造的通俗易懂,简单易行,所以都没有被采纳,流传下来,,只有仓颉造的字,被黄帝推广开来,流传至今。所以说,文字是由上而下发明,创造,推广的,而不是象有人说的那样,文字在人民中间萌芽,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成篇了,这是一种误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