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五千年文字史---概述
中国文字,即汉字,起源于五千年的黄帝时代,黄帝经历了冀州之战,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统一了华夏民族,东方出现了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这时已出现阶级,社会有了明确分工,朝廷庶业其繁,结绳记事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黄帝命左史仓颉造字,想把自己的命令和当时的各项发明创造用文字记录下来,传于后世,造福子孙。
仓颉受帝命造字,他不敢怠慢,可字什么样,到哪里去找字,让他一筹莫展。他左思右想,寝食不安,夜不能寐,就是想不出什么好法子,能造出字来。一天清晨,他推门一看,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下雪了。他心情好多了,踏着积雪,来到村外。有两只色彩斑斓的山鸡,,从他面前觅食走过,少顷又有三只灵巧的梅花鹿,从他的身旁跑过,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浑身放松极了,突然,两只粗壮的野牛,从他面前跑进树林里,过了一会,有两个猎人,手持弓箭,也追进树林,时间不长,就见两个猎人抬着一头野牛,兴高采烈地从树林里走出来。仓颉走上前去问道:你们怎么知道野牛跑进树林里了?猎人答道:雪地上留下了牛的脚印——牛蹄子,两瓣子,牛,好认。仓颉接着问道:这个是什么脚印?猎人答道:鹿。仓颉又问:这个?猎人答道:鸡。仓颉茅塞顿开,连拍脑门,原来是这样,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仓颉从猎人的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鸟兽之迹,都有自己固定的形,这些固定的形能发出固定的音,这些固定的音都能跟人的口语中的词对应起来,表达固定的含义。换句话说,鸟兽足迹像一座桥梁,能与人的语言连在一起,辨别鸟兽足迹的过程,就是向猎人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这些花纹{文字}的过程,所以说,仓颉以鸟迹为字,古文出于黄帝之世。
仓颉怎样造字?仓颉造字需要突破哪三大关键难题?
仓颉造字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史上的一次壮举,其困难很大,
仓颉从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并很好的进行了解决,使他造字大获成功。他需要解决哪三大难题,才能造出字来. 第一关键难题:仓颉是怎样从发现鸟迹到发明创造象形文字的?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基础. 仓颉受黄帝之命 ,制字.字什么样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但他知道,在结绳上下力,是完不成造字任务的,他必须跳出结绳的圈子,因为结绳与记录口语不搭界.要把黄帝的命令,记下来,就得寻找新的方法,这个方法究竟在哪儿呢?他日夜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废寝忘食,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他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这一天清晨,他推门一看,眼前白茫茫一片,远山,村落,森林,都披上了一层银装,大自然美丽极了,仓颉往远处漫步走去。当他走到村外的雪地上,几只五彩斑斓的山鸡,从树上扑楞楞的飞落下来,在雪地上觅食,接着又有几只麻雀也落在了不远处,啄食,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片山鸡和麻雀的足迹,突然有三只梅花鹿跑过来,立即惊飞了山鸡和麻雀,三只梅花鹿也飞快的消失在树林中,原来后面有两个村里的猎户,手持弓箭,匆匆赶来。他们径直朝树林方向奔去。仓颉赶忙上前拦住他们,问道:“你们是不是在打鹿?”猎人回答:“是”。仓颉问:“你们怎么知道小鹿往林子里跑去了?”猎人回答:“这雪地上不是留下了小鹿的足迹了吗?”仓颉急忙低头看去,一串非常清晰的小鹿足迹,从脚下的雪地上,延伸到远处的树林方向。仓颉似乎悟到了什么,他继续问道:“这是什么足迹?”猎人答:“鳥迹.” 仓颉问:“什么鳥迹?”猎人答:“山鸡的。”仓颉又问:“这个?”猎人答:“麻雀的。”仓颉问:“这个?”猎人答:“兽迹。”仓颉问:“什么兽?”猎人答:“那不是野牛的兽迹嘛。”仓颉拍了拍脑门:“说的太好了!说的太好了!”他弯下腰,仔细的辨别着雪地上的鸟兽足迹,他高兴极了,似乎有了一个不小的发现,就是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发现,却让日后的一个东方大国的子民蒙昧开启,智商大增,国家一跃为世界之林,就是这个很小的发现,为日后的文字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一个契机。 仓颉回到家里,拿出一个瓦罐,倒上水,将一把红土放入里面,做染料,用木棍沾着自己泡制的墨水,在桦木皮上写着画着各种各样的鸟兽足迹,然后拿给人看,请猎人指正。 这些足迹都给了仓颉那些启示呢?它们都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固定的音,一般人是分辨不出它们的形和义的,更不会发出什么音,然而猎人却能,他不仅能看出是什么鸟兽足迹,指出它们足迹形状的不同,都代表了什么鸟兽,还能叫出名字,发出音来。这个认知过程正是仓颉苦苦寻找的一个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找到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将语言和鳥兽之迹【花纹】紧紧连接起来,仓颉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发明了象形字,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黄帝的命令。 鸟兽之迹到底都给了仓颉哪些启示了呢? 【一】纹理【花纹】的异同,可辨别出不同的物体。 【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外部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就能代表这个事物,这个特征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花纹,表现出来。 【三】用一种工具,将固定的花纹{道道或线条}刻划或 【四】鸟兽之迹尽管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义,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它是自然形成的,数量有限,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没有遗迹,用鸟迹的方法受到一定局限,仓颉要想记录更多的有形的物体,就必须跳出鸟迹,兽迹的圈子,发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工具,重新启用新的花纹,以物分类,归纳,整理,突出其物体的外部形状特征。 只要描绘出此物的花纹,就能叫出此物的名称,明了此物的意义,这就是象形文。【即许慎所说:依类象形谓之文,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总之,仓颉从受命造字,到他发现了鸟迹,鸟迹具有跟文字一样性质的特征,那就是集形、音、义于一体,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音,有固定的义,三者缺一不可。仓颉发现了鸟迹,就是发现了象形文字,仓颉从发现鸟迹到创造象形文字的过程,是他寻找到了一座通往文字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可以让他达到胜利的彼岸。这是仓颉造字的第一次飞跃,他在造字上跨上的第一台阶。有没有这个桥梁,非同小可,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从此字与字之间,可以组词,造句,写文章,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形声字的出现,使记录语言成为现实。【即许慎所说:形声相益谓之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百分之九十都是形声字,可以说仓颉创造的形声字造字法,为汉字完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仓颉造字的第三次飞跃,也可以说,跃上了第三个台阶。至此仓颉解决了造字过程中的三大难题,发明创造了完整的汉字系统,最后才登上了文字的高峰。 总之,仓颉从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关键的三个环节,也是造字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老大难问题,仓颉很好的进行了解决,最终使他造字大获成功,并得到黄帝的批准,在朝廷和全国推广施行,从此华夏民族迈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并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 1,中国最早的文字——黄帝文字{仓颉大篆}。
《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吕氏春秋》说了两个意思,一说仓颉造字,二说大篆是仓颉造的,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谈大篆的史籍,《吕氏春秋》是一部严谨的历史书籍,可信度很强。李斯也说过:“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李斯说的“上古作大篆”的上古,决不会是指周宣王史籀时期,五六百年的时间间隔,对李斯来讲,连中古都谈不上,何谈上古?所以李斯所讲的大篆,与《吕氏春秋》里所讲的仓颉造大篆是一回事,李斯省改大篆作小篆,按他的意思,是省改仓颉大篆而作,而不是指省改史籀15篇而作。如果这一点弄清了,你就会发现,李斯小篆为什么与仓颉大篆如此接近,因为它脱胎于仓颉大篆,而不是史籀15篇,换句话说,李斯小篆与史籀15篇相差甚远,如果省改史籀15篇,那李斯要很费劲的,他改仓颉大篆十分之一二,而留下八九,这正是造成仓颉古文与李斯小篆如此相似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的看一看,【仓颉书】、【夏禹书】,你就会发现,它们很像小篆,其实应该说李斯小篆很像,【仓颉书】、【夏禹书】,这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云: “三、黄帝史苍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 五、少昊金天时以鸟纪官,作鸾风书,文章衣眼,取以为象。 2,唐虞龟书和唐虞玉版文字。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唐虞有文字吗?史书记载: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云: 六、蝌蚪书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象仙人形书,车器衣眼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据汉以后著作的《物原》称:“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
《运斗枢》记载:“舜为天子,黄龙负玺。”这就说明在舜帝时就已有玉玺面世,用于行使政治权力,进行统治和实施管理。
《史记·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太史公并说明谱、谍(牒)类的《五帝德》、《帝繋》、《春秋历谱谍》等,是他撰写《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的资料来源。孙星衍说:“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
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指记载唐尧、虞舜、夏禹事迹的《虞夏书》深厚、严肃而质朴,记载商代事迹的《商书》则是漫漫而已,周书严肃正大,周朝以后的秦,言酷烈也。 3,夏朝文字——夏篆。
{1}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
三、黄帝史苍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2}《说文·叙》开篇就讲文字的发展:“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 {3}唐孔颖违说:“科斗书,古文也,所谓仓颉本体,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识,是古人所为,故名‘古文’。……古文者,仓颉旧体,周世所用之文字。”(《尚书·序》) {4}段玉裁说:“凡言古文,皆仓颉所作古文。”(《说文解字注》古文“式”下)。 {5}[说文] 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 {6}《尚书正义》:“古文者,仓颉旧体,周世所用之文字 尚书正义》:“自仓颉以至周宣,皆仓颉之体,未闻其异。” {7}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4,商晚期甲骨文。
一八九九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得疟疾病,派人去药房抓药,回来后,在一副叫龙骨的中药上,发现了文字,这引起了他的关注,随后将中药铺的龙骨都买了下来,进行研究,由此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的特点是:商王室用来进行占卜的龟甲文字,时间由武丁至纣王273年的卜辞,这些龟甲文字是用刀刻的,笔道瘦硬,直角,苍劲有力,异体字多,用的是民间俗体字。甲骨文出土地在殷墟安阳,共出土15万多片,共有系统文字四千多个,由于商人思想狭隘,是一个游牧民族,一旦掌握政权,则是对农耕民族的文明、文化、经济、进行了毁灭性的摧残和破坏,扫穴犁庭,欲迁夏社,拒绝夏朝官方文字的使用,让它自生自灭。但是民间确实是一座宝库,有心人总会精心保存下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字,其中就有仓颉大篆,仓颉古文和唐虞龟书、夏篆等官方文字,还有仓颉造字及六书历史记录等。现代学者将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将商朝当作中国历史的开头,是数典忘祖,是腰斩历史,不可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