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故事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在几年前,曾看过一则笑话,某位学中文的欧洲学生在课堂差点崩溃,扔笔投书抱怨道,这方块字究竟是谁创的,这么难学,真是害人不浅。这位金发大鼻子老兄之言不假,因为欧美多为表音文字,只要会发音,字形就八九不离十了,而汉字却是表义文字,读音和字形是完全不搭边的,因此,汉字难识且难记。所以,今天英语成绩不太好的兄弟姐妹请不要再抱怨英语的难学,其实学习中文的难度不知超过了英文多少倍。

不过,事物往往有两面性,汉字学起来固然很难,但却因此而更加迷人。其中缘由很简单,深邃与肤浅相比,虽然难以理解,但却往往更有魅力。汉字之美,可归纳有四。汉字有字义之美,如“仁”字,是人与人,讲的是人与人要和谐相处。汉字有字容之美,如“喜”字,立见喜悦,而“美”字则天生一副亭亭玉立状。汉字有字音之美,如“伐木丁丁”、“流水潺潺”。汉字有艺术之美,书写汉字产生了世界一流的艺术家。

汉字之美,世界公认,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仓颉功劳巨大。仓颉是传说是黄帝的史官,这位老哥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般,先是竭尽心力,最终灵光一闪,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正如《说文解字》在序中说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

但是,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然而他极有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因此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究竟历史上是否有仓颉其人,仓颉造字是传说还是现实?在下面我们不妨来先来了解一下仓颉的主子黄帝。黄帝,原名姬轩辕,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究其原因,倒不是因为那时候科技发达,而是黄帝名声太响,好事尽量安到他的头上,显得更权威,质疑之声也更少。因此汉字的诞生也被准史官们想当然地安排在了黄帝时期,而毕竟黄帝日理万机,不可能事事躬亲,因此,创造汉字具体负责人仓颉就必然在历史中出现了。


不过,黄帝其人虽属传说,但在我心中却更倾向于确有其人。《史记》记载黄帝死后,孙子颛顼即位。看到此处,我被心生疑惑,黄帝死了,儿子为何不接班,颛顼是不是属于非正常接班?后来,我在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里看到了答案,也印证了我的猜测。其中记载: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帅诸侯以朝之。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左彻亦仙去也。原来,黄帝死后,权臣左彻控制了朝局七年,此后才还政与颛顼,在执政期间,他还刻了一个黄帝木像作为傀儡。而《竹书纪年》一书的权威性很高,其中所记内容有不少与《史记》不同,最后甲骨文地出土,所记刻史事多与《竹书纪年》吻合,从而印证了《竹书纪年》所记的真实与权威。既然黄帝为真实存在,那么仓颉也应当确有其人了。


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的叔叔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也就是说,仓颉造字成功后怪事连连,天下小米雨,鬼也痛哭。为何如此?这自然属于道家的无为思想在作祟。道家认为自从仓颉创造了文字,从此人们就萌生了“诈伪”,就会舍本逐末,放弃在土地上的耕作,转而操弄刀锥,刻划文字。自此民智日开,民德日离,人们就会饿着肚子玩弄文字计谋,就会争夺杀戮,所以上天便下了一场小米雨,甚至连鬼也担心此后不得安宁而哭了。其实刘安的这种说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其中利弊,要看你如何协调取舍,如果因为其弊便一刀斩绝,未免不够明智了。

谈起汉字的历史,必然离不开甲骨文,这种刻在甲骨上的符号被发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既十分偶然又极富戏剧色彩。


公元1899年秋,清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可惜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便死于八国联军入侵了。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殉难后,其子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在1902年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后来,刘鹗又从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那里购得3000余片甲骨,从友人方若那里获赠300余片,又派儿子去河南购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罗振玉的建议和帮助下,刘鹗于1903年11月拓印了《铁云藏龟》一书。

谈及罗振玉,虽然是位国学大师,也是我的老乡,但我向来是不太喜欢他的,因为我所崇拜的一位大师王国维之死便与他有关。不过他却是甲骨文研究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1910年罗振玉释读出了10位殷王的名谥,证明这些有字甲骨确为殷王室之遗物,并进一步推断安阳小屯村正是古文献所载的殷墟遗址。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和《殷墟书契菁华》,从而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截止到2014年10月已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六书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六书,首见于《周礼》,而在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解释的则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为东汉的许慎,原本现已失传,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遂成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此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和声旁。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谈完六书,下面再来谈一谈汉字的演化——七体。

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传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聊完了汉字的七体,下面姑且以“元”为例来直感一下汉字的趣味。

“元”是指事字。甲骨文中是一横和一个兀字的组合,而兀表示削去人的头发,又用短横指明头的部位,表示人头。金文大致相同,小篆的形体整齐化了,隶变后楷书写作“元”。因此,“元”的本义是头,后引申为首位、首次、开始,如:“元首,元旦,元年,元勋,元帅,状元”。

就“元”的本意人头而言,经典文例如“狄人归其元”此文记载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的是晋国名将先轸的故事。但凡读过《左传》或《上下五千年》者都不会对先轸陌生,他曾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19年,并最终辅佐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就霸业。此后,又辅佐晋襄公,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崤之战,打败了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然而,经典的崤之战却成了先轸的绝笔。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崤之战后,她偏心于娘家秦国,请求将俘获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秦将释放回国,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听从,便将三人释放了。先轸得知后大怒:将士们不知多少花费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像这样毁伤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先轸越说越气,头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离开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秦将已经渡河。

先轸一时盛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虽然晋襄公并未怪罪,但这对于先轸来说,毕竟是个政治污点,便在心里暗下了以死明志的决心。。

同一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军在先轸的指挥下,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狄军,俘获一名狄军首领,史称“箕之战”。战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狄人则很敬佩先轸的英勇,而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一代战神并没有败给任何敌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心理,着实让人惋惜。这,便是“狄人归其元”的故事了。

至于今天的“元”为什么成为比较通行的本位货币,那就纯属阴差阳错了。


唐高祖李渊时期,朝廷废五铢钱,发行方孔圆钱,名为“开元通宝”,但民间却误读为“开通元宝”。阴差阳错,久而久之,“元宝”成为一个固定的词,泛指银锭了。


到明清之际,西洋银币流入中国。这是与中国传统的银锭形制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银元宝”,简称“银元”。银元是圆的,且“元”与“圆”同音,因而又称“银圆”。

1933年,废两(银两)改元,银锭退出流通,银元成为法定货币。1935年,废止银元,实行法币(纸币)。至此,银子作为一般等价物彻底告别历史舞台。法币的单位继承了银元的单位,这就是今天的人民币或台币“元”的来历。因“元”是中国的本位货币,所以也以此对译外币,如美国的本位货币就叫美元,欧洲的本位货币为欧元。

顺便说,“毛”这个货币单位跟“元”一样,也是阴差阳错、将错就错造成的。“毛”本是“毫”,为记账方便,往往将“毫”省笔为“毛”。久而久之,习非成是。不过现在仍然有地方读“毫”不读“毛”。

好了,关于汉字的事,今天就说这么多。一不小心,天南海北扯得太远,蓦然回首,似仅数秒,人却已在千里之外了。

尊敬的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