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转载]夏朝真正官方文字真迹

 m175 2014-10-14

【一】关于【莱丘铭】发现的背景

《莱丘铭》是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查阅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首巡锡山过氏宗谱时,发现的。上面有具体的帝王年号,帝相乙亥岁冬东曜日,孤孩悻、岿呼嚎祈祷刺血书铭《莱丘铭》的刻写时间应为公元前约4043年。

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是一件很隆重很严肃的事情,经过过氏家族细心地查阅,偶然发现了【莱山铭】,是一次难得的重大发现,它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非常强,我认为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对于学术界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莱山铭】经文史学家马孝正教授考证:莱丘铭古文铭记的过国兴衰与史书相吻合。这就是说,【莱山铭】所记的历史事实与历史文献是一致的,在夏朝历史上,曾发生过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政,少康中兴等重大事件,而【莱山铭】所记载的内容,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情正好相合。

夏后启杀伯益,建立夏朝后,疏理朝政,沉湎于田猎,百姓怨声载道。十六年后,夏后启死,太康即位,他与其父有同一爱好,经常外出打猎不归,朝政不理。此时东夷人后羿乘虚而入,占领京城,阻太康于河对岸,夏家皇室子弟作五子之歌,痛心不已。

后羿代夏后,重蹈覆辙,将朝政交给管家寒浞处理,整天忙于游猎。颇有心计的寒浞,见时机成熟,买通后羿侍卫,杀死后羿,抢了他的家室,生下浇和豷。十几年后,寒浞派浇和豷带领兵马,占领了戈国和过国,屠城三日,戈国和过国的国君寻、瓘兄弟二人饮恨东莱山,其后人将先父埋葬,立志报仇雪恨。

寒浞杀了夏帝相后,他的皇后有缗氏从狗洞里逃出,回到娘家,生下少康。二十年后,少康在夏朝旧臣靡和少壮派悻和歸的辅佐下,打进京城,杀了寒浞,接着又消灭了浇和殪的残余势力,夺回了过国、戈国的土地,悻和歸终于为父王和百姓报仇雪恨。悻和歸在东莱山为父重修陵墓,建造刺血亭,暴寒亭,并在山崖上刻上【莱丘铭】,记过国、戈国,父辈创国艰难,血海深仇,永志不忘。

南宋绍兴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携儿孙山东东莱山拜谒祖陵,并拓下保存了珍贵的【莱丘铭】,由于【莱丘铭】拓片被放在了家谱内,才得以幸免于天灾人祸,让后人一睹四千年前的夏朝文字的真实面目。

还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秦始皇三十五年暨宋朝绍兴初年有过两次重修。。《莱州府志·古迹》载: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山阳令过歧同族人入东莱山祭祖,重修祖庙,邑人戈宦引众助之。“()绍兴初年,淮南任伯雨携儿孙祭祖,重修二侯祠,有碑铭二

这说明【莱山铭】所记是真实的,是可信的,是传承有序的。

 

下面就【莱山铭】字体的几个特点,谈一下我的看法,因为它涉及到文字起源的问题,可能谈的远一点,又不能不谈。看一看【莱山铭】的字体,你会发现它是篆字,而且是非常成熟的篆字,这种篆字看上去比商朝甲骨文还成熟还进步,而商朝甲骨文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但它却保持着那种最原始、最象形、最落后的时代特征,我把商朝甲骨文比喻成带尾巴的毛孩,如果您认为夏朝要是有文字的话,一定会比商朝甲骨文还原始、还简单、还象形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是因为商朝甲骨文在历史文化上,曾出现过一种返祖现象,不了解这个返祖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要认识和发现夏朝文字,是很困难的。

【二】文字是谁发明创造的?

就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文字的发明创造,与劳动人民有关,及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要数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长远的历程。只要民族的生命还存在,或者没有受到强大外力的长期扼制,文字也和语言一样,总要不断地发展。它们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不断地在新陈代谢,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会停止。郭沫若在这里说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强调文字是劳动人民造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笔者认为这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文字,汉字应该产生在何时,汉字到底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还是仓颉发明创造的?哪个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严格的说,文字应指那些能够表音、表意、表形的书写符号,能够由词组成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否则很难称为文字。另外文字应产生在阶级出现以后,国家成立之时,人类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也就是说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这在近代的哲学著作里,已有很多人谈过了,而偏偏被中国的历史学家忽略了,遗忘了。看看郭沫若的历史论断,他是把商朝当作中国历史的开头,把商朝后期的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的,他的观点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尤其他的劳民造字的观点,还在古文字领域视为经典,文字真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吗?我觉的这个问题大有探讨的余地。在旧社会,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动人民是文盲,连字都不认识,哪里还谈得上造字,在阶级出现以后的黄帝时代,劳动人民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那些奴隶们,他们整天为奴隶主干活,过着非人的生活,谁会让他们去造字,这完全是五千年后的人,根据卑贱者最聪明的观点演译出来的。或根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发展的动力的公式,进行灵活运用,而总结出的一条新的论断,应该说,这个论断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在古代的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仓颉造字,没有一条是说劳动人民造字的,在阶级的社会里,奴隶的分工是明确的,他们每天除了做工就是种地,或服很重的劳役,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造字,另外搞发明创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而仓颉则具备这个条件,他是黄帝的史官,负责国家的结绳记事,在国家事物日益繁忙的情况下,受黄帝之命,造字以代结绳记事,文字造出之后,黄帝下令全国推广,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很可信。搞过发明创造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项小小的发明和创造,都要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反复试验,反复总结,得全身心的投入,更何况是造字这么重大的发明创造,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去做某件发明创造,并摸索到一定规律时,他的效率会成倍的增长,所以说仓颉倾一生之力造字是真实可信的,文字在发明创造阶段,就是一人一时所造,而郭沫若则将造字安在没有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的劳动人民头上,是主观臆测,是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的产物,是在强调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前提下,反对突出个人的结果,这并不符合中国汉字发明创造的实际情况。有人会问,汉字是有着一个复杂的庞大的体系,那么多的汉字,难道都是仓颉一人造的吗?我可以坦率的告诉你,问这个问题这就等于问今天的13亿人口都是炎黄生的吗一样,是很滑稽可笑的,也是很简单很幼稚的,然而它却流行了半个世纪!有人会说,连荀子都说了,好书者众矣,我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当时造字的人很多,包括伏羲氏、黄帝、太皞、少皞等都造过字,古代文献典籍上都有过记载,然而只有仓颉造的字,能够传下来,为什么,就因为他造的字好,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大家认可,所以就传下来了,这就是仓颉独传者,一也。的真正原因,而有人则要解释为仓颉是一个整理文字的人,我认为不妥,仓颉造字就是造字,将仓颉造字改成整理文字的人,是别出心裁。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半坡遗址上的那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郭沫若认为: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在前边说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半坡遗址的年代还属于结绳记事的年代,真正的文字还未出现,那些刻划符号还不能算作文字,只是先民为了帮助记亿、记数的符号,客观的说,这些刻划符号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汉字应产生、发明在黄帝时代,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写起,是因为这时已有文字,国家已形成,阶级已出现,社会已有分工,中国已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已告别了结绳记事、口耳相传的传说时期。总之,在历史上,仓颉造字是真实可信的,是地地道道的信史,而不是历史传说。

【三】大篆从什么时候有的?    

 大篆是谁造的?大家会说,是周宣王史籀造的。这是汉朝人的说法,因为到汉朝时,仓颉古文仓颉大篆已被秦始皇灭绝了,很少人能知道仓颉古文仓颉大篆的样子,遂将籀文十五篇称为大篆。此观点一直流传至今。先秦人的看法与汉朝人的看法有别,他们认为大篆是仓颉造的,这有文献为证。《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吕氏春秋》说了两个意思,一说仓颉造字,二说大篆是仓颉造的,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谈大篆的史籍,《吕氏春秋》是一部严谨的历史书籍,可信度很强。李斯也说过: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李斯说的上古作大篆的上古,决不会是指周宣王史籀时期,五六百年的时间间隔,对李斯来讲,连中古都谈不上,何谈上古?所以李斯所讲的大篆,与《吕氏春秋》里所讲的仓颉造大篆是一回事,李斯省改大篆作小篆,按他的意思,是省改仓颉大篆而作,而不是指省改史籀大篆而作。如果这一点弄清了,你就会发现,李斯小篆为什么与仓颉大篆如此接近,因为它脱胎于仓颉大篆,而不是史籀大篆,换句话说,李斯小篆与史籀大篆相差甚远,如果省改史籀大篆,那李斯要很费劲的,他改仓颉大篆十分之一二,而留下八九,这正是造成仓颉古文与李斯小篆如此相似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的看一看,【仓颉书】、【夏禹书】,你就会发现,它们很像小篆,其实应该说李斯小篆很像,【仓颉书】、【夏禹书】,这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这是用李斯小篆与夏朝传世文字和上古传世文字作的比较,再与我发现的夏朝甲骨文和夏朝象牙文比一比,你会和我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它们何其相似乃尔,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这正是我反复强调的一点,夏朝文字就是夏篆,夏篆就是夏朝文字的最显著的特征,夏,大也,夏篆就是大篆,与仓颉大篆是一回事,这就是我多年摸索得出的一个结论。后生如果按照我的经验去做,就不会将二里头发现的那些陶片片上的刻划符号,当成夏代文字去考证了,考证来考证去,简直是误人害己。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将中国的文字起源提到6000年、7000年、8000年、甚至10000年,都是无益有害的,请慎行。                           

【四】夏朝既有文字,我们为什么发现不了?

很多史书上都有记载,虞夏商周之书,夏朝有夏书,夏训,夏时,而我们把這些都当成了神话传说,认为不可信,正如俗话所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当然信则有的前提是有,是存在过才行。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都是当时人,用当时的文字记载下来的当时的历史,古代人大多都相信,而近代和当代的一些历史学家,在还搞不清汉字产生在何时的情况下,搞不清史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情况下,就肯定某些史籍内容是战国人根据口耳相传,结合战国的情况,后人窜入的。这种主观臆测几乎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目前还在某些学者的著作中,进行重复和宣传,试问:从战国上推到夏朝,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哪个人有如此惊人的口耳相传的能力,在没有确切的证据和事实面前,杜撰出一个无名无姓的战国人,将自己的私货塞进虞夏书中,他究竟图希什么,战国的诸子百家,都是傻瓜,都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任人篡改历史,亏得疑古派及弟子们能想出这么一个笨拙的理由,糊弄那些不动脑筋的低能儿。历史是很难篡改的,但却可以曲解,当真相揭开的时候,即是疑古派原形毕露之日。

我希望当代的专家学者,不要受疑古派的影响,和少受他们的影响,独立自主的客观的研究历史,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公正的心态平和的看待夏朝文字和夏朝历史。

【五】【莱丘铭】释文:

粤唯,神禹封建,过国戈国,

选灌寻拱貊域,宠赐龙衣,永

钦无倖,降而少康。奸羿狺狂,

迁灭夏鼎,煽惑,灾殃熙

布,銮乘脍醢,儿尝受用,浞

邁篡封,浇殪蹂躏我彊,践

钊我社,豨貐後裔,祥麟喘

避,籍有命,封飂叔豢龙,

挚都任氏,敔姓附宗,垂諪

喿哄,倾眷降降,悻、歸重

苦,虑为鼻祖,筑碣莱丘,镂

铭銕所,两造护陵,百神撃土,

此行筑冤,声实绳陚,堪舆不毁,寒

亭无捋,宗源复整,金卷开丞。

夏帝相乙亥岁中冬东曜日

孤孩悻歸颢祷刺血书铭

 

 【六】【莱丘铭】释义:

粤哉,神禹封侯建国,选灌寻兄弟,分管过国戈国,防御貊人侵犯。大禹宠信,赐给龙衣,令人钦佩,帝臣情深义重,一直传到少康。奸臣后羿,倍加猖狂,篡夺夏朝政权,煽惑人心,灾殃横行。寒浞趁机将后羿五马分尸,煮成肉酱,让后羿之子享用。寒浞篡位后,派浇灭过国,令殪侵戈国,践踏我祖庙,杀我后裔,子民远避他乡,悻、歸被迫逃命,我俩得到飂国豢龙的帮助,落脚挚国都城,投靠任性家族,认任唯亲。任氏语重心长,百般抚慰,悻歸重重苦难,耽心始祖的功绩湮没,遂在东莱山筑碑刻文,传于后世,前后两次造陵,祈祷百神保佑!此次修筑冤墓,是为了牢记历史,让先祖陵寝不灭,寒亭不毁,宗庙祭祀恢复完整,让禹王的封侯建国的金卷,昭示后人。

 夏帝相乙亥【公元前2003年】岁中冬东曜日

孤孩悻歸颢祷刺血书铭

 

 【七】从哪些方面判断【莱丘铭】是夏朝文字?

《莱丘铭》,原为山东东莱山过、戈二侯之墓旁的摩崖石刻铭文,因年代距今久远,再加上天灾人祸,该石刻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南宋绍兴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携儿孙拜谒祖陵,并将东莱山的摩崖石刻,拓在纸上,保存在《过、戈氏宗谱》之内。一九九九年,马孝正教授与戈拱北教授等人整理此资料,根据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编印的《过、戈氏太古宗支谱》所载宋时的《莱丘铭》拓片和书中所刊莱丘古墓图及一些记载,考准过、戈二侯古墓及二侯祠位置。  

《莱丘铭》记载了夏朝初年,夏禹亲封族人姒邰之子渂灌、渂浔为过国、戈国君王,守疆防貊。太康之时,由于太康不理朝政,喜田猎,被后羿篡政,后羿又布太康后尘,将朝政交与家臣寒浞打理。寒浞贼心起,杀后羿,霸占后羿妻妾,生浇和殪。数年后,寒浞命浇和殪率大军,灭过国、戈国,并屠城,渂灌、渂浔在东莱山自杀身亡,其子过悻、戈归埋好君王尸体,藏好金卷,约好血耻之日,再来重修祖庙,祭拜先王。若干年后,夏帝相之子少康在夏朝老臣和少壮派过悻、戈归的辅佐之下,又从寒浞手中,夺回了夏朝江山,过悻、戈归重返东莱山,告慰先灵,并刻石铭记,血的历史。时年是公元前2003年,距今已有4013年。

 

在所有的历史资料中,这是我们看到的唯一的写有具体朝代时间的一篇铭文,里面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皆叙述得清清楚楚,与历史文献,非常吻合。作为宗族家谱,它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传承有序的,它是夏朝人用夏朝文字,写的夏朝历史,四千年,说长则长,说短则短,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彷佛刚刚发生,历历在目。这是一幕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悲喜剧,作为大禹的后代,我非常感谢那些有心人,当年记录下了这段历史,并保存下了这篇铭文的先贤仁人。

 【莱丘铭】对于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太重要了,它让我们看到了夏朝文字的真实情况,他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夏朝历史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夏朝的灿烂的文明,它将推翻过去一些人的错误的断言,让我们重新解读虞夏商周之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再回到仓颉造字这个起点上来,我们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黄帝时代是信史时代。

从哪儿能判断出【莱丘铭】是夏朝文字?    用以后证前的方法 ,即商周朝甲骨文 、金文与 【莱丘铭】文字 ,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反复的比对,你会发现,【莱丘铭】里的一些文字,在商周甲骨文、金文里没有,这些字的识别,只有用古人的造字原理和方法,去解读,才能够破解,否则,靠主观臆断,靠猜测,只会相去甚远 。将禹王释成越王、楚庄王是张冠李戴,南辕北辙,这样的释文不可取。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莱丘铭】的文字,哪些字是商周甲骨文、金文里,所没有的。

1】夏字,商朝甲骨文尚未发现大家公认的夏字,而在金文中,夏字由头部、上身、两手、两脚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形状,到小篆时,仍保留了这个字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夏解释为中国之人。实际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夏是中国人,中国人是夏,二者是一回事。在目前已知的4500个商朝甲骨文单字中,无夏字,而在【莱丘铭】168个字中,却有两个夏字,这并不奇怪,很正常。先看第一个夏字,夏鼎,此夏字,由三部分构件组成,第一是头顶,用一横表示,而这里一横的两头翘起,代表高耸的头发,这正是夏人的显著的特征。第二是三个圆圆的眼睛,表示很多。第三是个丁字,古时年轻力壮的成年男子为丁。这里的夏字,言青春貌美之人。再看第二个夏字,夏帝,此夏字,由三部分构件组成,第一是头顶,用一横表示,第二是三个圆圆的眼睛,表示很多。第三是个木字,古时人在木上筑巢,生活,已是非常进步和文明了,是夏人首先跨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这已经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了。两个夏字,构形不一样,意义一样,说明两个夏字,还在发展变化中,还未定型,还未成熟,而金文夏字,正是由此演变发展的结果,而金文和小篆的夏字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最后定型于今日的楷书夏字。

2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龙字,在【莱丘铭】的铭文中,有两个龙字,写法各异。在商朝甲骨文中,龙字是一个象形字,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它保持了最初的龙字形。而【莱丘铭】中的龙字,看上去已很进步了,它的笔画与构形,比商朝甲骨文的龙字,先进成熟得多,很像后来的方块字,但它已是一种被人遗忘的文字,在商朝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已很难见到它的字形。我们现在先看第一个龙字,宠赐龙衣,此龙字,由龙角、龙头和龙身、龙尾组成,此龙字尚未定型,与小篆的龙字不同。而后一个龙字,封飂叔豢龙,则由帝字与龙身龙尾组成,帝字与龙头合而为一了。此龙字在后来很少见。

由龙字可见,商朝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但它却保存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应该说民间永远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不管发生多么大的天灾人祸,不管统治阶级如何你夺我抢,朝代如何更迭,前圣后贤总会将有价值的文字、书籍、历史文化保存下来。

3】最后再来看一看灾字。灾殃熙

布,此灾字,由三部分组成,由水和手、旁边还有一个日字。这是白天,水上有一只手在挣扎、求救。这是一个会意字,言灾。而商朝甲骨文的灾字,只有水,无手无日,简单多了,象洪水横流之形。从古文皆简的原则来看,商朝甲骨文的灾字是最早的灾字,与龙字的情形是一样的,它没有继承夏朝的官方文字,而把最早的文字又接受下来。所以有些人不认可夏朝的官方文字,认为这种看来很进步的文字,不可能会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之前,古文字专家宁可相信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是文字,也不相信夏朝文字会如此成熟进步,这简直令人不可理喻。

 

【八】【莱丘铭】作为有帝王年号的铭文,它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继传世文字【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之后,【莱丘铭】是唯一写有具体年号的铭文,它的出现让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夏朝文字的真实面貌,拿【莱丘铭】的文字,与

【夏禹书】、【禹王碑】进行比照,它们都是篆字,我称它们为夏篆,在以前笔者的拙文中,我一直将夏篆作为夏朝文字的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夏篆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如果您能按照我的思路去考虑的话,将会发现更多的夏朝文字,我曾说过,夏朝文字就在我们身边,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研究的结果,是经验之谈,而非心血来潮,信口雌黄。

如果我们不带成见的话,客观的看一看【禹王碑】与【莱丘铭】上面的文字,他们几乎是一个风格,一个体系,一个家族。古人称为蝌蚪文,实际上就是蝌蚪篆,这种文字又被称为古文,或称为仓颉古文,与今人所说的战国古文不是一回事,今人为什么要把六国文字,称为古文,就是因为今人不相信仓颉造字,不相信仓颉古文,认为商朝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以前的文字尚未发现。这种十分保守的观点,阻碍了我们的视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失去了多次发现夏朝文字的机会。今天看来,仓颉造字,仓颉古文,【仓颉书】,对我们没有任何危害,也无妨碍,为什么我们不愿面对这个问题?仓颉,作为汉字的发明创造者,是令人敬仰的,他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华民族及其后代子孙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仓颉顶礼膜拜,世世代代尊为圣人。

综上所述,【莱丘铭】的文字,与【禹王碑】上的文字,是一样的,都是蝌蚪文,又叫蝌蚪篆,它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长期以来,由于古文字专家看惯了甲骨文,——一种被裘锡圭先生称为特殊的俗体字,再看其它文字,已有点不太适应了。什么叫俗体字,就是民间社会上,使用的一种手写体,自由、洒脱、异体字多,很随便。甲骨文既是商王室的卜辞,为什么不用官方文字,而用民间俗体字,因为这些商人是东夷人,是东夷人16支中的一支,文字不是商人发明的,文字是夏人使用的,当商人取得政权后,并没有继承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让它荒废了,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当盘庚迁殷,武丁占卜时,用夏人将占卜情况写、刻在龟甲上,此时,距夏朝已经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已很少见了。而商朝官方又没什么要求,就顺其自然了。

【莱丘铭】168个字让我们看到了夏朝的官方文字,看到了蝌蚪文的真实面貌,换句话说,它是蝌蚪篆,与【禹王碑】上的文字是一样的,是夏篆,是地地道道的夏朝文字!

 

【一】关于【莱丘铭】发现的背景

《莱丘铭》是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查阅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首巡锡山过氏宗谱时,发现的。上面有具体的帝王年号,夏帝相乙亥岁冬东曜日,孤孩悻、岿呼嚎祈祷刺血书铭《莱丘铭》的刻写时间应为公元前约4043年。

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是一件很隆重很严肃的事情,经过过氏家族细心地查阅,偶然发现了【莱山铭】,是一次难得的重大发现,它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非常强,我认为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对于学术界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莱山铭】经文史学家马孝正教授考证:莱丘铭古文铭记的过国兴衰与史书相吻合。这就是说,【莱山铭】所记的历史事实与历史文献是一致的,在夏朝历史上,曾发生过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政,少康中兴等重大事件,而【莱山铭】所记载的内容,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情正好相合。

夏后启杀伯益,建立夏朝后,疏理朝政,沉湎于田猎,百姓怨声载道。十六年后,夏后启死,太康即位,他与其父有同一爱好,经常外出打猎不归,朝政不理。此时东夷人后羿乘虚而入,占领京城,阻太康于河对岸,夏家皇室子弟作五子之歌,痛心不已。

后羿代夏后,重蹈覆辙,将朝政交给管家寒浞处理,整天忙于游猎。颇有心计的寒浞,见时机成熟,买通后羿侍卫,杀死后羿,抢了他的家室,生下浇和豷。十几年后,寒浞派浇和豷带领兵马,占领了戈国和过国,屠城三日,戈国和过国的国君寻、瓘兄弟二人饮恨东莱山,其后人将先父埋葬,立志报仇雪恨。

寒浞杀了夏帝相后,他的皇后有缗氏从狗洞里逃出,回到娘家,生下少康。二十年后,少康在夏朝旧臣靡和少壮派悻和歸的辅佐下,打进京城,杀了寒浞,接着又消灭了浇和殪的残余势力,夺回了过国、戈国的土地,悻和歸终于为父王和百姓报仇雪恨。悻和歸在东莱山为父重修陵墓,建造刺血亭,暴寒亭,并在山崖上刻上【莱丘铭】,记过国、戈国,父辈创国艰难,血海深仇,永志不忘。

南宋绍兴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携儿孙山东东莱山拜谒祖陵,并拓下保存了珍贵的【莱丘铭】,由于【莱丘铭】拓片被放在了家谱内,才得以幸免于天灾人祸,让后人一睹四千年前的夏朝文字的真实面目。

还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秦始皇三十五年暨宋朝绍兴初年有过两次重修。。《莱州府志·古迹》载: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山阳令过歧同族人入东莱山祭祖,重修祖庙,邑人戈宦引众助之。“()绍兴初年,淮南任伯雨携儿孙祭祖,重修二侯祠,有碑铭二

这说明【莱山铭】所记是真实的,是可信的,是传承有序的。

 

下面就【莱山铭】字体的几个特点,谈一下我的看法,因为它涉及到文字起源的问题,可能谈的远一点,又不能不谈。看一看【莱山铭】的字体,你会发现它是篆字,而且是非常成熟的篆字,这种篆字看上去比商朝甲骨文还成熟还进步,而商朝甲骨文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但它却保持着那种最原始、最象形、最落后的时代特征,我把商朝甲骨文比喻成带尾巴的毛孩,如果您认为夏朝要是有文字的话,一定会比商朝甲骨文还原始、还简单、还象形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是因为商朝甲骨文在历史文化上,曾出现过一种返祖现象,不了解这个返祖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要认识和发现夏朝文字,是很困难的。

【二】文字是谁发明创造的?

就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文字的发明创造,与劳动人民有关,及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要数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长远的历程。只要民族的生命还存在,或者没有受到强大外力的长期扼制,文字也和语言一样,总要不断地发展。它们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不断地在新陈代谢,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会停止。郭沫若在这里说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强调文字是劳动人民造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笔者认为这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文字,汉字应该产生在何时,汉字到底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还是仓颉发明创造的?哪个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严格的说,文字应指那些能够表音、表意、表形的书写符号,能够由词组成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否则很难称为文字。另外文字应产生在阶级出现以后,国家成立之时,人类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也就是说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这在近代的哲学著作里,已有很多人谈过了,而偏偏被中国的历史学家忽略了,遗忘了。看看郭沫若的历史论断,他是把商朝当作中国历史的开头,把商朝后期的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的,他的观点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尤其他的劳民造字的观点,还在古文字领域视为经典,文字真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吗?我觉的这个问题大有探讨的余地。在旧社会,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动人民是文盲,连字都不认识,哪里还谈得上造字,在阶级出现以后的黄帝时代,劳动人民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那些奴隶们,他们整天为奴隶主干活,过着非人的生活,谁会让他们去造字,这完全是五千年后的人,根据卑贱者最聪明的观点演译出来的。或根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发展的动力的公式,进行灵活运用,而总结出的一条新的论断,应该说,这个论断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在古代的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仓颉造字,没有一条是说劳动人民造字的,在阶级的社会里,奴隶的分工是明确的,他们每天除了做工就是种地,或服很重的劳役,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造字,另外搞发明创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而仓颉则具备这个条件,他是黄帝的史官,负责国家的结绳记事,在国家事物日益繁忙的情况下,受黄帝之命,造字以代结绳记事,文字造出之后,黄帝下令全国推广,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很可信。搞过发明创造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项小小的发明和创造,都要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反复试验,反复总结,得全身心的投入,更何况是造字这么重大的发明创造,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去做某件发明创造,并摸索到一定规律时,他的效率会成倍的增长,所以说仓颉倾一生之力造字是真实可信的,文字在发明创造阶段,就是一人一时所造,而郭沫若则将造字安在没有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的劳动人民头上,是主观臆测,是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的产物,是在强调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前提下,反对突出个人的结果,这并不符合中国汉字发明创造的实际情况。有人会问,汉字是有着一个复杂的庞大的体系,那么多的汉字,难道都是仓颉一人造的吗?我可以坦率的告诉你,问这个问题这就等于问今天的13亿人口都是炎黄生的吗一样,是很滑稽可笑的,也是很简单很幼稚的,然而它却流行了半个世纪!有人会说,连荀子都说了,好书者众矣,我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当时造字的人很多,包括伏羲氏、黄帝、太皞、少皞等都造过字,古代文献典籍上都有过记载,然而只有仓颉造的字,能够传下来,为什么,就因为他造的字好,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大家认可,所以就传下来了,这就是仓颉独传者,一也。的真正原因,而有人则要解释为仓颉是一个整理文字的人,我认为不妥,仓颉造字就是造字,将仓颉造字改成整理文字的人,是别出心裁。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半坡遗址上的那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郭沫若认为: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在前边说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半坡遗址的年代还属于结绳记事的年代,真正的文字还未出现,那些刻划符号还不能算作文字,只是先民为了帮助记亿、记数的符号,客观的说,这些刻划符号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汉字应产生、发明在黄帝时代,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写起,是因为这时已有文字,国家已形成,阶级已出现,社会已有分工,中国已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已告别了结绳记事、口耳相传的传说时期。总之,在历史上,仓颉造字是真实可信的,是地地道道的信史,而不是历史传说。

【三】大篆从什么时候有的?    

 大篆是谁造的?大家会说,是周宣王史籀造的。这是汉朝人的说法,因为到汉朝时,仓颉古文仓颉大篆已被秦始皇灭绝了,很少人能知道仓颉古文仓颉大篆的样子,遂将籀文十五篇称为大篆。此观点一直流传至今。先秦人的看法与汉朝人的看法有别,他们认为大篆是仓颉造的,这有文献为证。《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吕氏春秋》说了两个意思,一说仓颉造字,二说大篆是仓颉造的,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谈大篆的史籍,《吕氏春秋》是一部严谨的历史书籍,可信度很强。李斯也说过: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李斯说的上古作大篆的上古,决不会是指周宣王史籀时期,五六百年的时间间隔,对李斯来讲,连中古都谈不上,何谈上古?所以李斯所讲的大篆,与《吕氏春秋》里所讲的仓颉造大篆是一回事,李斯省改大篆作小篆,按他的意思,是省改仓颉大篆而作,而不是指省改史籀大篆而作。如果这一点弄清了,你就会发现,李斯小篆为什么与仓颉大篆如此接近,因为它脱胎于仓颉大篆,而不是史籀大篆,换句话说,李斯小篆与史籀大篆相差甚远,如果省改史籀大篆,那李斯要很费劲的,他改仓颉大篆十分之一二,而留下八九,这正是造成仓颉古文与李斯小篆如此相似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的看一看,【仓颉书】、【夏禹书】,你就会发现,它们很像小篆,其实应该说李斯小篆很像,【仓颉书】、【夏禹书】,这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这是用李斯小篆与夏朝传世文字和上古传世文字作的比较,再与我发现的夏朝甲骨文和夏朝象牙文比一比,你会和我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它们何其相似乃尔,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这正是我反复强调的一点,夏朝文字就是夏篆,夏篆就是夏朝文字的最显著的特征,夏,大也,夏篆就是大篆,与仓颉大篆是一回事,这就是我多年摸索得出的一个结论。后生如果按照我的经验去做,就不会将二里头发现的那些陶片片上的刻划符号,当成夏代文字去考证了,考证来考证去,简直是误人害己。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将中国的文字起源提到6000年、7000年、8000年、甚至10000年,都是无益有害的,请慎行。                           

【四】夏朝既有文字,我们为什么发现不了?

很多史书上都有记载,虞夏商周之书,夏朝有夏书,夏训,夏时,而我们把這些都当成了神话传说,认为不可信,正如俗话所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当然信则有的前提是有,是存在过才行。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都是当时人,用当时的文字记载下来的当时的历史,古代人大多都相信,而近代和当代的一些历史学家,在还搞不清汉字产生在何时的情况下,搞不清史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情况下,就肯定某些史籍内容是战国人根据口耳相传,结合战国的情况,后人窜入的。这种主观臆测几乎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目前还在某些学者的著作中,进行重复和宣传,试问:从战国上推到夏朝,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哪个人有如此惊人的口耳相传的能力,在没有确切的证据和事实面前,杜撰出一个无名无姓的战国人,将自己的私货塞进虞夏书中,他究竟图希什么,战国的诸子百家,都是傻瓜,都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任人篡改历史,亏得疑古派及弟子们能想出这么一个笨拙的理由,糊弄那些不动脑筋的低能儿。历史是很难篡改的,但却可以曲解,当真相揭开的时候,即是疑古派原形毕露之日。

我希望当代的专家学者,不要受疑古派的影响,和少受他们的影响,独立自主的客观的研究历史,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公正的心态平和的看待夏朝文字和夏朝历史。

【五】【莱丘铭】释文:

圣唯,神禹封建,过国戈国,

选灌寻拱貊域,宠赐龙衣,永

钦无倖,降而少康。奸羿狺狂,

迁灭夏鼎,煽惑,灾殃熙

布,銮乘脍醢,儿尝受用,浞

邁篡封,浇殪蹂躏我彊,践

钊我社,豨貐後裔,祥麟喘

避,籍有命,封飂叔豢龙,

挚都任氏,敔姓附宗,垂諪

喿哄,倾眷降降,悻、歸重

苦,虑为鼻祖,筑碣莱丘,镂

铭銕所,两造护陵,百神撃土,

此行筑冤,声实绳陚,堪舆不毁,寒

亭无捋,宗源复整,金卷开丞。

夏帝相乙亥岁中冬东曜日

孤孩悻歸颢祷刺血书铭

 

 【六】【莱丘铭】释义:

圣哉,神禹封侯建国,选灌寻兄弟,分管过国戈国,防御貊人侵犯。大禹宠信,赐给龙衣,令人钦佩,帝臣情深义重,一直传到少康。奸臣后羿,倍加猖狂,篡夺夏朝政权,煽惑人心,灾殃横行。寒浞趁机将后羿五马分尸,煮成肉酱,让后羿之子享用。寒浞篡位后,派浇灭过国,令殪侵戈国,践踏我祖庙,杀我后裔,子民远避他乡,悻、歸被迫逃命,我俩得到飂国豢龙的帮助,落脚挚国都城,投靠任性家族,认任唯亲。任氏语重心长,百般抚慰,悻歸重重苦难,耽心始祖的功绩湮没,遂在东莱山筑碑刻文,传于后世,前后两次造陵,祈祷百神保佑!此次修筑冤墓,是为了牢记历史,让先祖陵寝不灭,寒亭不毁,宗庙祭祀恢复完整,让禹王的封侯建国的金卷,昭示后人。

 夏帝相乙亥【公元前2003年】岁中冬东曜日

孤孩悻歸颢祷刺血书铭

 

 【七】从哪些方面判断【莱丘铭】是夏朝文字?

《莱丘铭》,原为山东东莱山过、戈二侯之墓旁的摩崖石刻铭文,因年代距今久远,再加上天灾人祸,该石刻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南宋绍兴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携儿孙拜谒祖陵,并将东莱山的摩崖石刻,拓在纸上,保存在《过、戈氏宗谱》之内。一九九九年,马孝正教授与戈拱北教授等人整理此资料,根据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编印的《过、戈氏太古宗支谱》所载宋时的《莱丘铭》拓片和书中所刊莱丘古墓图及一些记载,考准过、戈二侯古墓及二侯祠位置。  

《莱丘铭》记载了夏朝初年,夏禹亲封族人姒邰之子渂灌、渂浔为过国、戈国君王,守疆防貊。太康之时,由于太康不理朝政,喜田猎,被后羿篡政,后羿又布太康后尘,将朝政交与家臣寒浞打理。寒浞贼心起,杀后羿,霸占后羿妻妾,生浇和殪。数年后,寒浞命浇和殪率大军,灭过国、戈国,并屠城,渂灌、渂浔在东莱山自杀身亡,其子过悻、戈归埋好君王尸体,藏好金卷,约好血耻之日,再来重修祖庙,祭拜先王。若干年后,夏帝相之子少康在夏朝老臣和少壮派过悻、戈归的辅佐之下,又从寒浞手中,夺回了夏朝江山,过悻、戈归重返东莱山,告慰先灵,并刻石铭记,血的历史。时年是公元前2003年,距今已有4013年。

 

在所有的历史资料中,这是我们看到的唯一的写有具体朝代时间的一篇铭文,里面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皆叙述得清清楚楚,与历史文献,非常吻合。作为宗族家谱,它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传承有序的,它是夏朝人用夏朝文字,写的夏朝历史,四千年,说长则长,说短则短,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彷佛刚刚发生,历历在目。这是一幕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悲喜剧,作为大禹的后代,我非常感谢那些有心人,当年记录下了这段历史,并保存下了这篇铭文的先贤仁人。

 【莱丘铭】对于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太重要了,它让我们看到了夏朝文字的真实情况,他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夏朝历史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夏朝的灿烂的文明,它将推翻过去一些人的错误的断言,让我们重新解读虞夏商周之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再回到仓颉造字这个起点上来,我们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黄帝时代是信史时代。

从哪儿能判断出【莱丘铭】是夏朝文字?    用以后证前的方法 ,即商周朝甲骨文 、金文与 【莱丘铭】文字 ,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反复的比对,你会发现,【莱丘铭】里的一些文字,在商周甲骨文、金文里没有,这些字的识别,只有用古人的造字原理和方法,去解读,才能够破解,否则,靠主观臆断,靠猜测,只会相去甚远 。将禹王释成越王、楚庄王是张冠李戴,南辕北辙,这样的释文不可取。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莱丘铭】的文字,哪些字是商周甲骨文、金文里,所没有的。

1】夏字,商朝甲骨文尚未发现大家公认的夏字,而在金文中,夏字由头部、上身、两手、两脚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形状,到小篆时,仍保留了这个字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夏解释为中国之人。实际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夏是中国人,中国人是夏,二者是一回事。在目前已知的4500个商朝甲骨文单字中,无夏字,而在【莱丘铭】168个字中,却有两个夏字,这并不奇怪,很正常。先看第一个夏字,夏鼎,此夏字,由三部分构件组成,第一是头顶,用一横表示,而这里一横的两头翘起,代表高耸的头发,这正是夏人的显著的特征。第二是三个圆圆的眼睛,表示很多。第三是个丁字,古时年轻力壮的成年男子为丁。这里的夏字,言青春貌美之人。再看第二个夏字,夏帝,此夏字,由三部分构件组成,第一是头顶,用一横表示,第二是三个圆圆的眼睛,表示很多。第三是个木字,古时人在木上筑巢,生活,已是非常进步和文明了,是夏人首先跨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这已经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了。两个夏字,构形不一样,意义一样,说明两个夏字,还在发展变化中,还未定型,还未成熟,而金文夏字,正是由此演变发展的结果,而金文和小篆的夏字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最后定型于今日的楷书夏字。

2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龙字,在【莱丘铭】的铭文中,有两个龙字,写法各异。在商朝甲骨文中,龙字是一个象形字,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它保持了最初的龙字形。而【莱丘铭】中的龙字,看上去已很进步了,它的笔画与构形,比商朝甲骨文的龙字,先进成熟得多,很像后来的方块字,但它已是一种被人遗忘的文字,在商朝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已很难见到它的字形。我们现在先看第一个龙字,宠赐龙衣,此龙字,由龙角、龙头和龙身、龙尾组成,此龙字尚未定型,与小篆的龙字不同。而后一个龙字,封飂叔豢龙,则由帝字与龙身龙尾组成,帝字与龙头合而为一了。此龙字在后来很少见。

由龙字可见,商朝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但它却保存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应该说民间永远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不管发生多么大的天灾人祸,不管统治阶级如何你夺我抢,朝代如何更迭,前圣后贤总会将有价值的文字、书籍、历史文化保存下来。

3】最后再来看一看灾字。灾殃熙

布,此灾字,由三部分组成,由水和手、旁边还有一个日字。这是白天,水上有一只手在挣扎、求救。这是一个会意字,言灾。而商朝甲骨文的灾字,只有水,无手无日,简单多了,象洪水横流之形。从古文皆简的原则来看,商朝甲骨文的灾字是最早的灾字,与龙字的情形是一样的,它没有继承夏朝的官方文字,而把最早的文字又接受下来。所以有些人不认可夏朝的官方文字,认为这种看来很进步的文字,不可能会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之前,古文字专家宁可相信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是文字,也不相信夏朝文字会如此成熟进步,这简直令人不可理喻。

 

【八】【莱丘铭】作为有帝王年号的铭文,它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继传世文字【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之后,【莱丘铭】是唯一写有具体年号的铭文,它的出现让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夏朝文字的真实面貌,拿【莱丘铭】的文字,与

【夏禹书】、【禹王碑】进行比照,它们都是篆字,我称它们为夏篆,在以前笔者的拙文中,我一直将夏篆作为夏朝文字的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夏篆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如果您能按照我的思路去考虑的话,将会发现更多的夏朝文字,我曾说过,夏朝文字就在我们身边,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研究的结果,是经验之谈,而非心血来潮,信口雌黄。

如果我们不带成见的话,客观的看一看【禹王碑】与【莱丘铭】上面的文字,他们几乎是一个风格,一个体系,一个家族。古人称为蝌蚪文,实际上就是蝌蚪篆,这种文字又被称为古文,或称为仓颉古文,与今人所说的战国古文不是一回事,今人为什么要把六国文字,称为古文,就是因为今人不相信仓颉造字,不相信仓颉古文,认为商朝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以前的文字尚未发现。这种十分保守的观点,阻碍了我们的视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失去了多次发现夏朝文字的机会。今天看来,仓颉造字,仓颉古文,【仓颉书】,对我们没有任何危害,也无妨碍,为什么我们不愿面对这个问题?仓颉,作为汉字的发明创造者,是令人敬仰的,他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华民族及其后代子孙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仓颉顶礼膜拜,世世代代尊为圣人。

综上所述,【莱丘铭】的文字,与【禹王碑】上的文字,是一样的,都是蝌蚪文,又叫蝌蚪篆,它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长期以来,由于古文字专家看惯了甲骨文,——种被裘锡圭先生称为特殊的俗体字,再看其它文字,已有点不太适应了。什么叫俗体字,就是民间社会上,使用的一种手写体,自由、洒脱、异体字多,很随便。甲骨文既是商王室的卜辞,为什么不用官方文字,而用民间俗体字,因为这些商人是东夷人,是东夷人16支中的一支,文字不是商人发明的,文字是夏人使用的,当商人取得政权后,并没有继承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让它荒废了,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当盘庚迁殷,武丁占卜时,用夏人将占卜情况写、刻在龟甲上,此时,距夏朝已经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已很少见了。而商朝官方又没什么要求,就顺其自然了。

【莱丘铭】168个字让我们看到了夏朝的官方文字,看到了蝌蚪文的真实面貌,换句话说,它是蝌蚪篆,与【禹王碑】上的文字是一样的,是夏篆,是地地道道的夏朝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