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今世游 2013-06-25
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  马贺山
——破译刘汉根先生收藏的夏代玉碂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看一看刘汉根先生收藏的夏代玉碂文字,会有很多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这真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吗 ?这真是夏篆吗 ?刘汉根先生说 :这是陝西出土軒轅蒼頡及五帝前陽刻文字:自祖先在新疆/甘肅始創陽刻文字後,經過不知多少年後,從陝西出土了坑的成熟陽刻文字,填補了軒轅蒼頡及五帝前欠缺文字樣本;這是玉,銅,金並用的時期。

马氏认为:刘汉根先生的认定是准确的,精辟的,言简意赅,毫不含糊,寥寥数语,揭示了从黄帝到夏朝都有文字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符合文献记载的历史年代,从文字判断,这些玉琮上的文字是确凿无疑的夏代文字,是实实在在的夏朝官方文字,是夏篆。
可能会有人问:何以见得?
马氏回答如下:
【一】首先
 
从玉琮字体上看,这是什么文字?是典型的夏篆,夏朝的官方文字,成熟、整齐、对称、美观,笔法娴熟,字字如矶。你能想象这是四千年前的夏人,用巧夺天工之双手,创造了如此精美的礼器及文字,愚翁每每见到,则激动不已,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惊叹先人的聪明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它的书法之成熟用炉火纯青形容恰如其分,它的文字雕刻精美程度非笔墨挥洒所能够达到,真可谓一代书法开山宗师,遥想当年李斯见到该体文字时,必对仓颉大篆——{发展到夏朝,则称夏篆},三叹不已,推崇有嘉,他是在仓颉大篆的基础上,省改一二,保存八九,创造了辉煌的小篆字体。今天当我们看到夏代以前的篆字时,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秦小篆源于仓颉大篆。秦朝李斯是小篆的发明者,他书写的小篆享誉千古,蜚声海内外。众所周知,他所创造的小篆,是由省改大篆而来。然而,这里所说的大篆,并非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周平王史籀所作的籀文,李斯另有所指。

《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书一,李斯秦丞相李斯曰“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录了后人俗称李斯《用笔法》的文章:“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籍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经》,犹自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见矣。”

清乾隆《延庆州志》载:“王次仲,性能窥测造化,变通无穷,隐上谷居庸山中,不为禄仕。上古仓颉观鸟跡创出大篆书,历代用之,然其文繁复,难以学习次仲用其意更为隶书,简略径直,可速成奏章。时秦方焚书废古训,官狱事多,始皇得次仲书大喜,遣使三召次仲,皆辞不至。始皇怒,因令下杜(今陕西西安)程邈增损其书行之,名曰隶书。后世说隶书为程邈所作,其实本于次仲云。”

从以上四部史书中,我们知道在秦朝以前及后来,都有仓颉造大篆之说,尤其李斯所说上古造大篆,与【吕氏春秋】所说的仓颉造大篆是一回事,李斯曾在吕不韦门下,编纂史书【吕氏春秋】,所以说,李斯所说的上古造大篆,决不会是指史籀所写的籀书十五篇,两者之间相隔六百年时间,连中古都谈不上,只能说近古。

元代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倒薤书,商汤之师务光避天下于清泠之渊,植薤而食,轻风时至,见其积叶交偃,而为倒薤书。王愔曰:倒薤书,小篆法也”可以说,务光的倒薤书的篆字,与小篆的写法一样,字体一样。由此可见,商朝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曾与小篆字体接近。其中也包括夏篆,仓颉大篆,这说明李斯所言,他创造小篆确实从仓颉大篆省改而来,仍保留着仓颉大篆的很多特征。现在我们在看一看王次仲创造的隶书,清乾隆《延庆州志》载:“王次仲,性能窥测造化,变通无穷,隐上谷居庸山中,不为禄仕。上古仓颉观鸟跡创出大篆书,历代用之,然其文繁复,难以学习次仲用其意更为隶书,简略径直,可速成奏章。”王次仲创造的隶书,也是根据仓颉大篆省改而来,因此在隶书中,保存了很多仓颉古文字,是应该存在的事实。许慎对隶书的来历并不十分清楚,他在【说文】序中说:“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

应该说,当时有人已指出,黄帝时代,除了有官方文字——仓颉大篆外,还有一种民间使用的仓颉古文,简易的俗体字,两种不同的字体并行使用。就像官服一样,上朝、办公事,穿官服,回家穿便服,无官的,永远穿便服一样。任何人看问题,都要从两面看,一旦绝对,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愚蠢可笑。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张怀瓘就曾对仓颉大篆提出过质疑,他说:“仓颉造大篆,非也,若仓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史籀即大篆祖也。”

 实际上仓颉大篆与仓颉古文并不矛盾,仓颉大篆可称仓颉古文,仓颉古文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字体形式出现,即当时的民间使用的俗体字。

所谓籀篆,盖源于仓颉大篆,是其子孙是也,应该说仓颉即大篆祖也。

用刘汉根先生的夏代玉琮文字{仓颉大篆或夏篆},与商后期甲骨文比一比,你就会发现两者反差极大,玉琮上的文字是那么的成熟、美观,进步,而甲骨文是那么的原始,象形,落后,甲骨文象一个白胡子老头,太苍老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差别,因为商人原是一个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人少无文字,与有国四百多年的夏人不可比拟,夏人人口众多,以农耕为主,以龙为图腾,以九州为疆土,以冀州为都城,它的文化文明文字相当发达。商人占领中原后,排斥夏文化,毁坏夏文化,欲迁夏社,扫穴犁庭。就像元朝一样,一个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野蛮扫荡,是很残酷的,血腥的,彻底的。经过商人近六百年的奋力清除,夏朝历史文化痕迹已荡然无存,这就是周人所说的殷革夏命。殷人的去夏化,使他并没有继承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而在商后期,启用了民间夏人使用的俗体字,这才在卜辞占卜中,让甲骨文发挥了作用。甲骨文的出现,使过去的那些最早的象形文字,又回潮了,使商朝的文化出现了返祖倒退的现象,不认识这个反复过程,不清楚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想要发现和认识夏朝文字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古文字专家,由于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提出劳动人民造字的政治口号,将甲骨文视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才将夏朝看做传说时代。其实夏朝文明要高于殷先人和周先人,夏朝的文明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四千年后的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大量的夏代文化遗存流传后世,刘汉根先生的丰富收藏及其学术研究,很说明问题,从黄帝到夏朝是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而非神话传说时代,一切先入为主和戴着有色眼镜研究夏朝的学人,都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凡是将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当做原始文字或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当作夏代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应该进行一下反思了。

【二】从字形上看,很多字都是合体字,由两个或三个独体字组合而成,结构复杂,有的难于辨认,或已消亡。很多字在商周甲骨文、金文及许慎说文中,已不见,或没有被继承下来。这是判断该文字年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对未知文字就用以后证前的方法,进行细致的具体的反复的比对,甲骨文有近五千个单字,金文有近三千五百个单字,许慎的说文有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单字,总共有近一万八千多字。唐兰先生说过:从字形发展来检查铭刻年代最可靠。
从字形发展上如何判断其具体年代,马氏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先从偏旁部首进行分析,先确定什么偏旁,什么部首,而后再确定该字由几个部件组成,不可操之过急,弄清弄准各部件的形状,再与甲骨文,金文,许慎说文进行比对,检查其发展演变之轨迹,即可一目了然。如果字形弄不准,就会前功尽弃。如果字形弄准弄清之后,你自然就可以得出那些字,与甲骨文、金文相同,哪些字与甲骨文、金文不同,有多少字形不同,这些不同的字形,是否符合当初仓颉的造字原理和规则,是否符合六书,要一一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寻找其中的规律,看是否合理。我对【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的破译完成,让我增强了少有的信心,我知道,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三书,是任何人也伪造不了的,它就是夏朝及夏朝以前的文字,当今的古文字专家没有一个人去研究,去破译,当然不知道三书写的什么,也不认得三书上的文字,他们不学不认,这没有错,也不应该受到任何责怪。但是有一点,请没有研究过三书的专家学者,不要往【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上吐口水,吐口水起码是修养不够或不文明的表现。有很多的行家里手,一见篆字就说,象小篆,象大篆,马上就表态,年代不会早过周朝,更不会早过甲骨文。殊不知,他们都将甲骨文当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夏朝会有文字,更不相信夏朝会有什么篆字,二里头出土的刻划符号,那才是真正的夏朝的东西,夏朝人就是使用的二里头的原始文字。他们相信郭沫若的观点,郭沫若在【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章里,讲的言之凿凿,他说:在现今传存的《尚书》中,所谓《虞书》和《夏书》都是战国时的儒者假造的,已经成为了定论。”

{马评:这只是一家之言,《虞书》和《夏书》早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前有唐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而后才有孔子整理【尚书】百二十篇,虞夏之书连孔子都写不出来,他的学生的学生能写出《虞书》和《夏书》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想象。战国时代有人制假,而春秋时期的孔子能编纂【尚书】,请问,孔子是春秋时人,还是战国时人,郭沫若在时间上,搞没搞错?战国时的儒者假造【尚书】,这个儒者是谁,哪个文献有此记载?如果郭沫若拿不出具体事实,就是他的主观臆测。再说战国时的儒者假造【尚书】,战国的专家学者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揭露这场骗局,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事实情况正好相反,直到清中期乾隆编撰【四库全书】时,古代学者还相信和承认虞夏商周之书,近代和当代人可以有不同认识,也只能算一家之言,动不动就说定论或铁案,大有强加于人之嫌,这种论调简直就是信口雌黄,不可取,也不可提倡,这毕竟是个人观点,个人观点总会有片面性,局限性,倾向性,短视性。}

“就是《商书》,除掉殷末的几篇而外,也都大有问题一一这个问题我在本节中要附带加以解决。照现在由地下发掘及古器物古文字学上所得来的知识而论,大抵殷、商以前还是石器时代,究竟有没有文字还是问题,《周书》上的周初的几篇文章,如《多士》、如《多方》、如《立政》,都以夏、殷相提并论,夏以前的事情全没有说到。”

{马评:郭沫若多次讲到,夏朝究竟有没有文字还是问题,表面上含糊其辞,实际上是否定夏朝是有文字的。在他心里,夏朝是石器时代。实际上,黄帝时代已开始采矿、炼铜了,到约一千年后的夏朝,大禹已铸九鼎,进入了青铜时代,梁州已产铁了。至于文字,黄帝时代的仓颉已完成汉字体系的发明创造,朝廷已推广应用,世有【仓颉书】、【黄帝内经】流传至今,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这些他不会不清楚,然而他避讳不谈,他对仓颉造字有自己的看法,他不相信仓颉能造字,他认为文字非一人一时所造。实际上,文字的最初的发明创造,就是一人一时所造,汉字绝不是集体共同发明创造的,只有没搞过发明创造的人,才会相信他的别出心裁的理论。只有不动脑筋的人,才会相信他那一套独有的见解。}

“就是说到夏、殷上来在详略上也大有悬殊,夏代只是笼统地说一个大概,商代则进论到它的比较具体的事迹。尤其是《无逸》与《君奭》两篇,叙殷代的史事,颇为详细,而于夏代则绝口不提。可见夏朝在周初时都是传说时代,而殷朝才是有史时代的。
{马评:郭沫若用《无逸》与《君奭》两篇文章的内容,一个是叙殷代的史事,颇为详细,而于夏代则绝口不提。就认定夏朝在周初时都是传说时代,而殷朝才是有史时代的。这种认定是否太简单一点了吧,夏朝离周朝不过五百多年,怎会成为传说时代,古人对于虞夏商周总是相提并论的,没有一个周代学者会认为夏代是传说时代,郭沫若的说法令人莫名其妙。夏朝只有在今天的历史学家眼里,才变成了传说时代。文献上记载的夏朝历史,是很详细的,夏朝有天子,有夏后氏,有明确的世系,有四百七十一年的真真切切的历史记录,有官员,有军队,有监狱,有禹贡,有禹刑,有青铜九鼎,有行政区域划分,有九州,总之夏朝是一个有阶级的国家,说它是传说时代完全是主观臆测,不符合夏朝的实际情况。}
“《多士》上周公的一句话也说得很明白,便是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与册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史录,只有殷的先人才有,足见得殷之前是没有的了。”
{马评:周公的话,只说了殷先人有册有典,到了郭沫若那儿,就变成了足见得殷之前是没有册和典的了。周公说殷先人有册有典,并未说夏朝无册无典,郭沫若的推理不能成立,先入为主,逻辑混乱,用这样的方法和思维去研究夏代的历史,夏代文字,夏代文明,可想而知,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马氏认为,做学问,不怕有不同观点,要摆事实,讲道理,有人不顾历史事实,自以为是,夏朝被一代学人曲解,这是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再说周公的话,不但不能证明殷之前没有典与册,相反,更进一步说明与殷先人同期的夏代人,一定会有典有册,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夏朝的文化文明程度,及政治经济军事等等,都要高于殷先人及周先人,是今天的保守的历史学家误判了夏朝。各种历史文献上,都记载了夏朝有史官,有书籍,有文字,为什么到了今日,反倒什么都没有了,这不很奇怪吗?说来也不奇怪,因为有人不相信历史文献记载,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判断又非常片面、绝对,形而上学,与传统认识相去甚远。}               
“单是根据这项周初的纪录,我们要断定夏代还是传说时代,可说是不成问题的。断定夏代是传说时代,并不是说夏代没有。有是有的,不过不会有多么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点口头传下来的史影。”
{马评:单凭周初的这一条记录,是根本不能断定夏代还是传说时代的结论。因为周公所说的殷先人,都曾在夏朝做官被封领地,是一方诸侯,连臣服夏朝的殷先人都有册有典,那作为主宰天下的帝王,有册有典,是极为正常的事情,这才符合正常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而郭沫若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岂不拙拙怪事。在他强调夏朝是传说时代的同时,他也承认有夏代,只是这个夏代不会有多么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点口头传下来的史影。他极力贬低夏朝的文明程度,将夏朝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称为只是一点口头传下来的史影,马氏认为,一旦带着有色眼镜看夏朝,那会将夏朝看的一无是处,一片黑暗,一塌糊涂,因为郭沫若将商朝定为中国的开头,你让他承认已经迈进文明门槛的夏朝、唐虞朝、黄帝时代,是不可能的事情。什么叫科学?事实求是的对待历史,客观、公正的认识历史,这才叫科学,随心所欲的解释历史,带有功利的心态,阐释历史,是远离科学。}
“凡是传说,在时间的经过中是要受着多量的粉饰的,特别是夏代还有杞国那样的后裔存在,在后来文化进展了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祖先粉饰起来,那是毫不足怪的。”
{马评:客观的讲,这种现象可能存在,但也要看到,除了粉饰之外,还会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存在,应该说明的是,夏朝的历史从来就不是什么传说,它是信史,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人非要说是传说,正像胡适、顾颉刚先生下的结论一样,东周以上无史,时间和历史会做出公正的回答。}
“孔子所说的文献不足的话,大约也就是可信赖的资料不足。而周末秦汉的儒者和礼家也就是把那些不可信赖的资料当成了信史,所以说起古礼古事来比周公、孔子更详。然而要说他们全无根据:,他们也是多少有点根据的,所以也能博得一部分人的相信。”
{马评:自古做学问,信者则信,疑者则疑,没有必要非得统一,黑与白,是与非,自有公论。长期以来,体制内的专家学者所提倡的主流观点,仿佛不可逾越,不可动摇,不可怀疑,实际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主流观点的时代局限性很大,它受政治的左右很厉害,政治变了,学术也跟着变,学术成了政治的附属物,无独立存在的价值,那是学术吗?譬如劳动人民造字的理论。劳动人民究竟怎样造字,劳动人民造了哪些字?劳动人民百分之九十九的是文盲,拿什么造字。直到今天,体制内的专家学者说不清汉字是从哪里来的,汉字是谁造的?汉字是什么时候造的?最早的汉字什么样?他们还在将甲骨文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还在将二里头的刻划符号,作夏代文字研究,历史不会忘记这一页,人们不会忘记疑古派和四十年派所提倡的理论,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研究所设制的种种障碍及产生的倒退现象。}
夏朝文字及夏朝以前文字{包括唐虞文字、黄帝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有人故意将黄帝时代到夏朝说成传说时代,有人生将从黄帝时代到夏朝一千多年的时间内,说成无成熟文字,只有刻划符号,刘汉根先生丰富而大量的收藏品,充分的说明了仓颉创造文字,创造大篆的可信性,完全符合文献的真实记载。

【三】从文例上看,夏代玉碂文字由单字或双字组成,各表一个独立的意思。这些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的词汇或句子,已经精炼的不能再少了,可见古人早已懂得惜墨如金的道理。
从内容上看,表达了夏朝人的理想、愿望、信念、祈盼、吉祥、扬善、祝愿、祭祀,也有诅咒、惩惡、战争等,黑白突出,泾渭分明,这样的文例在商周的成文历史中,很难见到,换句话说,也只有夏代及夏代以前才独有的文例。
【四】玉琮的作用,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中国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 夏代的玉琮,是天子和王朝敬天礼地的礼器,是祈盼长治久安,丰收康宁的祭器,是绝地通天、与神相遘的法器。《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从黄帝到唐虞夏三代起历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玉琮的整体特征是外方内圆,有的玉琮刻有细腻的不同花纹,夏代的玉琮除刻有花纹外,还有的刻有成熟、工整、美观、统一的篆字,这是夏代玉琮独有的特征之一。夏代玉琮有烟熏火燎的痕记,正像夏朝甲骨文一样,都有火烧的经历,这是其特征之二。刘汉根收藏的这一组夏代玉琮确实是黄琮,与文献记载吻合,可视其特征之三。
《书·禹贡》云:“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史记·夏本纪》:“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墨子·非攻下》云:“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瑞为天赐玉信,禹掌握瑞玉就足以号令天下。
《容成氏》云:“桀不述其先王之道……以伐岷山氏,取其两女琰、琬,□北去其邦,□为桐宫,筑为璿室,饰为瑶台,立为玉门。”
《山海经·海外西经》:“玉后启佩玉璜”说相吻合,看来夏后氏启之璜实物确实存在过。
文献记载,夏代制作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玉器,以满足夏朝王室对夏玉的需求及审美需要。
【五】以下本文所选录的一组玉琮,共十五面文字,每面玉琮有75字,加一起共1125字,数量可观,这仅仅是刘汉根先生收藏玉琮的一部分,如果将其众多的丰富的大量的藏品上的文字,汇总起来,编为一部夏代大字典,我想是不会成为问题的,这是后话。本文对第一面玉琮上的文字,进行了初步的辨认和破解,尝试与古人对话,了解一下四千年前的古代先人在玉琮上的文字,向我们后人遗留下了什么信息,让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释文:
1,滕佀   欢   将承
2,雍和   供   政背
3,即午   归   楚既
4,贼胎   从   诸捍
5,邦昆   囗   冷矢
6,迅飞   累   祝剑
7,郃关    龄   刑陑
8,惟行   尊   夜乐
9,诬赐   集   切侧
10,掓晖  县   佾焦
11,松辨  幽   弘棍
12,时曜  囗   贼衣
13,网塌  囗   佀讫
14,执蛒   京  囗祖
15,囗囗   夥  贺囗

释义:
1,滕耜【送耜】   欢【乐也】   床承【上床】
2,雍和【和谐】   供【品也】   政背【征伐】
3,即午【中午】   归 【回也】  楚既【打毕】
4,贼胎【贼子】   从【随也】   诸捍【捍御】
5,邦昆 【国子】  囗 【】  冷矢【冷箭】
6,迅飞【急飞】   累【积也】   祝剑【铸剑】
7,郃关 【关闭】   龄 【年也】  刑陑【刑罚】
8,惟行【进行】   尊 【敬也】  夜乐【夜欢】
9,诬赐 【帝赐】  集【合也】   切侧【分旁】
10,婌晖【光辉】 县【城也】   佾焦【焦虑】
11,松辨【诉讼】  幽 【暗也】  弘棍【】
12,时曜【光耀】  囗   贼衣【贼服】
13,网塌【网毁】  囗   佀讫【姒祈]
14,执蛒【持蛒】   京【都也】  囗祖
15,囗囗   夥 【计也 】贺囗

解读:对于以上第一版的文字字形的辨认及破译,已初步完成初稿,由于有些字形尚不能定夺,暂缺。为了了解夏朝天子在祭天礼地的仪式中,向苍天地祗表达了怎样的心愿,我从玉琮的全部文字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词语,进行解释,仅供参考:
{一}雍和:即和谐,夏后氏向天神地祗祷告时,祈愿天下太平,谐和,长治久安,因为夏朝是家天下 ,家天下,夏后氏可以为所欲为,号令九州。从四千年前的夏后氏到满清的爱新觉罗家天下,都希望天下雍和,清朝给后人留下了雍和宫,即是明证。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希望天下和谐,即雍和,有了雍和,统治者可以高枕无忧,鱼肉百姓。雍和,是夏后氏的第一心愿。 汉 王充 《论衡·艺增》:“欲言 尧 之德大,所化者众,诸 夏 夷狄莫不雍和,故曰万国。”
{二}政背【征伐】,此二字应为征北,所谓征北,北有戎狄,戎狄皆北方少数民族,不时骚扰中原,夏朝有时派军队征伐。夏后氏将此事刻于玉琮之上,是希望上天保佑征伐大捷,平息戎狄闹事,让戎狄来朝来享,俯首称臣。征伐是一项夏后氏的最重要的军事活动,显示武力,威慑四方,保证天下平安。
{三}贼胎【贼子】,相当于民间说的狗崽、兔崽一类脏话。在夏代,对于帝王来说,贼胎不单单指贼子、贼人说的,还有敌方的含义。对内,由于公天下,夜不闭户,已成过去,而今,家天下,小偷、强盗,屡见不鲜,朝廷,衙门,除了要捉偷捉盗,还要应对边疆外围的掠夺,骚扰。内忧外困,也让夏后氏心烦意乱,特在玉琮上刻下平治贼胎,已解心头之恨。
{四}诸捍【捍御】,即防卫捍御之意。夏代曾有过一段动乱时期,夏后氏太康由于沉湎于田猎,日日不理朝政,数月田猎不归,致使大权旁落,后羿夺权,寒浞篡政,几十年后,由于少康发愤图强,暗中操练军队,等待时机,在夏朝旧臣的辅佐下,杀了寒浞父子,重又夺回了朝政。从此防卫捍御提高到了生死攸关的高度,也在敬天礼地的玉琮上有了显示。
{五}邦昆 【国子】,邦,国也,昆,后裔,子孙,邦昆 即国子。北京到清朝时还保留着国子监,国子监是旧时的最高学府,国子指各代王朝的贵族子弟,而非寻常百姓家的娃子。夏朝时,已有学府了。汉书.儒林传》记载,“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校、庠、序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学校名称。从夏朝到西周,以官办的公学为主。学生自然都是那些衣食无忧,享有特权的国子。
{六}豹师【猛军】,豹,凶猛,师,军队,豹师,形容军队之猛。这种提法并非始于夏朝,黄帝时代已经流行。《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笔者认为,太史公用熊罴貔貅貙虎代表凶猛的军队,最后,大获全胜,建都涿鹿,中国才有了第一个用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王朝。
{七}从夏朝的雍和,国子【邦昆】,校名词到今天的雍和宫,国子监,学校,可以看到我们受到夏文化夏文字的影响之深,之大,之广。尽管是夏代的“迅飞”、“夜乐”、“婌晖”、“时曜”,在今天看来,是那么通俗、浅显、易懂。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比较晦涩难懂的,这就更增加了破译的难度,山高才有攀头。刘汉根先生对夏代文字的研究与收藏,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是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一定会在中国文字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与四千年前的夏人交流,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要静下心来,心静如水,心无旁骛,这是一种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强迫自己做到排除一切干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面对中华民族先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再无动于衷,那就等于我们白活了,白受多年的教育了,那就真成了中华民族的不学子孙,无药可救,望竖子引以为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仅仅是刚刚起步。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1,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2,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3,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4,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5,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6,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7,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8,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9,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10,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11,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12,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13,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14,夏代玉版文字

[转载]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wbr>? <wbr> <wbr>马贺山
15,夏代玉版文字


参考文献:

【尔雅】:1998年大连出版社

【说文解字】:四川辞书出版社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年出版

【金文编】:容庚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   1985年出版

【古文字类编】高明、涂百奎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出版

郭沫若【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