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上海│“新民夜报 夜饭吃饱”

 张問骅 2018-10-12





“新民夜报,夜到看报;夜饭吃饱,早点困觉”,这是当年流传在上海的一段顺口溜,流行到什么程度,即便小朋友都会念;一家人饭后争相传阅一张晚报;有些老人因为等不及,宁可放弃订阅,每天准时上报摊购买......类似有趣的现象,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被作为上海的一大特色来描写,可见《新民晚报》当年是如何的“吃价”。


“吃价”啥意思?“价”在这里,上海人读“ga”(弱声),如果说一样东西“吃价”,那这商品一定是有品位的,有档次的。当年,读《新民晚报》已经成为了上海人生活的一种习惯。



朱新昌老师的这幅画,相当形象地表现了夜报当年是如何“吃价”的,笔者现在回忆起来,估计这些“爷叔”们,都在争读“蔷薇花下”,自然是一边看,还要一边聊的了。


吾爹爹就一直保留着吃好夜饭,坐在沙发上看看“新民晚报”的习惯,勿看“夜报”,赛过精神上缺少点啥,好像没做这桩事体,觉也睏勿着了。 呒没“夜报”,就少了交关茶余饭后的话题,在他们这些老上海眼里,至今把“夜报”视为最可靠、最权威,勿看“夜报”,啥个事体侪勿晓得,连“牛皮”也吹勿出。


侬可能只听见过影迷、球迷等退票,没听见过“报迷”等“退报” ?在夜报最流行的辰光,假使侬没买着“夜报”,又老想看着当日个报纸,哪能办?侬夜饭吃好,大概六、七点钟,可以再去报摊看看,可能卖报老人还在,侬可以问声伊:“夜报”还有伐? 






如果等勿到“退报”哪能办?还有两个办法:一是去弄堂口个“夜报”张贴栏看,不过,相当吃力。一张四版的“夜报”,隔着铁丝网眼阅读,人站着看不说,还没有权力选择翻版面,如果侬是个矮子,视力又推扳,趁早回去,订份报纸算了。要是再碰着一个高度近视眼的朋友,贴着报纸看,其他人就只好让位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面皮老老”,问邻居订“夜报”借来读,不过,要等伊正好看好了。如果碰着个蛮计较、小气的邻居,要么明早再给你送来,要么,就送侬看“白眼”了。






后来很多文章都认为,当年《新民晚报》的走红,其实和上海石库门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新民晚报》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栏目是啥?十有八九的老上海会脱口而出:“蔷薇花下”!要晓得,这个专栏当年提供了多少弄堂里、亭子间的谈资啊。


“蔷薇花下”是夜报社会新闻的名专栏,1982年1月9日,刊出第一篇作品,至今已经坚持了32年。每天记录的都是一些相当接地气,又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凡人小事,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当然,也有批评之声认为“蔷薇花下”批评揭露的,都是“小猫小狗”,芝麻绿豆之事,按照过去的说法,都是属于社会普通人阶层“八大员”(即售货员、服务员、理发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炊事员、售票员),未免有失公允。




当年关于“蔷薇花下”最噱的段子,是一则社会故事,说一个小青工和人豁胖,“阿拉阿姨是市里厢的领导”,别人追问名字,答曰:“黄菊”!于是穿帮——从另一个侧面也可见,80年代中期,本埠报业风气尚较为开放,当然,记忆里,个种“领导玩笑”也就开过这么一趟




当年的《新民晚报》非常贴近上海老百姓的生活,这是有文可以为证的。1982年1月10日,《新民晚报》第4版下方,有一篇题为《节日鱼按户供应都可买到黄鱼》的短消息:


“春节水产品的供应办法:市区居民大户(五人以上包括五人)每户供应六市斤,其中花色鱼四市斤,花色鱼中可购买黄鱼二市斤;小户(四人以下,包括四人)每户供应四市斤,其中花色鱼三市斤,花色鱼中可购买黄鱼一市斤半,一般鱼一市斤……要买活鱼的可凭花色鱼券选购。供应日期为一月廿一日、廿二日、廿三日、廿四日四天。”


如果把这篇报道放到今天来看,实在会让少男少女们大跌眼镜,他们听也没听说过,过春节买鱼,还要有这么多琐碎的规定。但是,当年的确如此,上海人家过年,每人平均只能吃到半市斤黄鱼。


举“买黄鱼”的例子,可能有朋友要不服气了,有句刚句,当年的大黄鱼现在是吃伐着了,即便有,价钱吓死人,是飞不进寻常百姓家的。还有一个例子,1982年6月3日《新民晚报》第4版的头条,大标题:“好煤饼出在普陀区”,副标题:“湿度适中、厚薄一致、重量准足”——只要看晚报的标题,就可以体察当年上海老百姓,对于温饱问题的关注。






看到这里,是否朋友们会觉得,侬一家电视台的新媒体,专门发一篇回忆《新民晚报》的文章,感觉怪伐?错了,这通篇的文章哪里是在回忆“夜报”,而是重拾那个让“夜报”风光无限的时代和城市。


如今,“新民夜报,夜饭吃饱”对于年轻人而言,已经是一句完全陌生的民谣了。现在“夜饭吃饱”后的选择实在太多,一张“夜报”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的人口结构在这几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移民眼中,别说那张曾经魅力无边的“夜报”了,就连更多的上海名牌产品也十分耳生,缺了历史的沉淀,“夜报”的附加值就大大削弱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逆势而上,坚持做好这个“看懂上海”系列的原因,“上海”这一脉如果没有承续,那未来的上海,还是上海么?  


来自:看看新闻网,看懂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