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0名现象:请把目光从成绩单上移开!

 阅悦心灵 2018-10-12

这是公号第216篇原创文章,约2400字,大约需要6分钟阅读时间。




李娜与叶萍


李娜读书时,是一个成绩极为优异的学生,每次大考小考总是班里第一,老师认为她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也觉得她很聪明,属于“学霸”级人物。

 

但是,多年以后的小学同学聚会,同学们突然发现,那个当年在学校叱咤风云的李娜,如今的职业发展却表现平平,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拿着不高不低的薪水,再没有了往日的光芒万丈,可谓“泯然众矣”。

 

相反,同班同学叶萍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测验等级属于“良”,绝对够不上鹤立鸡群、特别拔尖的标准。但是,叶萍在职场的表现却极为出色.

 

工作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叶萍在自己的行业中已是小有名气,很多大老板都想高薪挖她,猎头公司三天两头给她打电话,成了名符其实的“打工女王”。这番变化,不由得同学们大跌眼镜,直呼“怎么可能”!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读书时不是成绩最好的,但是在工作后却判若两人、大有作为?

 

这,就是著名的“第10名现象”。

“第10名现象”的由来


在杭州市某小学,有个叫周武的老师,1989年,他受邀参加一次往届毕业生的聚会。这次聚会上,他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那些成为大教授、担任高级管理者的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并非十分出色。相反,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工作后却大多成就平平。

 


为什么会这样呢?周武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心,于是,他决定再进行一些验证性的试验。接下来,他针对151个小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十年后,结果出来了!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种动态变化中,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会出现成绩名次波动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5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比例为43%;相反,小学时班级排名在6-15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名次往前移的比例竟高达81.2%。

 

实际上,不仅周武,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那些曾经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在进入大学或者参加工作后,并没有和在学校时一样有出色的表现,也多半没能出人头地,相反,那些第10名左右、成绩一般的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却发挥出了巨大的能力,让人刮目相看。

 

于是,周武老师提出了著名的“第10名现象”,即班级排名在第10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未来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

为什么会出现“第10名现象”?


周武老师通过跟踪调查,进一步解读了“第10名现象”出现的原因。

 

那些太过注重成绩的学生,虽然总是能拿到第一、第二的好成绩,但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学习,便忽视了其他知识的猎取,知识面比较狭窄,心理承受能力也差。同时,体育锻炼的缺乏也让他们变得体弱多病。于是,在参加工作后,他们根本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也无法经受住上级批评、同事刁难等挫折,表现得碌碌无为。

 


相反,那些成绩第10名左右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他们在学习时并不死读书,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另外,他们不过分在乎考试名次,所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即使没考好,也能轻松面对,所以心理承受能力明显比那些执着追求第一、第二的学生强很多。在参加工作后,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体力承担各种压力性工作,表现得也就更为出色。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第10名”是个泛指,并不是成绩刚好排在第10,而是泛指那些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

 

其实不难发现,那些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有着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们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过多关注,但却有着更为自主的学习动力。


比如,文章开篇提到的叶萍,就属于这个群体。他们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工作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可以在不同环境中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办法,然后将之付诸实施。

对教育的启发意义


这种后来居上的“第10名现象”,对我们教育孩子,很有启示意义。

 


第一,不要对孩子的成绩要求太苛刻,能力培养才是重点。全球畅销书《全新思维》的作者、美国作家丹尼尔·平克指出,未来人才需要拥有四种全然不同的思维(创造型思维、共情型思维、模式识别型思维、追寻意义型思维)和六种基本能力(设计感、故事感、交互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询意义)。

 

要想游刃有余地行走未来社会,需要具备上述的多方面能力。考试名次不代表综合能力,所以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要远远比考试名次重要得多。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只盯着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

 

第二,多关注成功智力的发展,而不是学业智力。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学业智力称为“惰性化智力”,认为它只能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分数做出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成败关联不密切。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3个方面。

 

分析性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性智力是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用创造性智力找对问题,用分析性智力发现好的解决方法,用实践性智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至于如何把握关键期、培养孩子的成功智力,请详见4月20日公号文章《阿里的人才观告诉我们什么?“成功智力”比“学业智力”更重要!》)

小  结


我见过太多为了孩子名次而过度不安的父母,眼看着他们为孩子进步1名或退步1名而陷入欢喜或焦虑,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家长,越多如此。

 

“考前焦虑”不仅是学生们的常见心理问题,也成为了家长们的常见状态,甚至犹有过之。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