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笔马良的湖湘传人——资江潮群英谱(十六)|| 马文新

 风舞三湘 2018-10-13




人物简介



    马文新,湖南省邵阳市人,回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九三学社社员。

文人眼中的马文新(一)


寻找崇高大美 造境寄情抒怀

——读马文新和他的山水花鸟

樊家信

马文新赞成“精读大自然”的主张。于四处写生的山水画家,这种“精读”有个前提:腹中要有诗书,要有较好的综合文化素质。不然,面对万水千山,读不深入,读不出自己的独悟,那谈何“精读”?

这也涉及到“画外功”。马文新从小在农村长大,17岁方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来到城里。父亲虽是农村干部,却会拉二胡会吹唢呐,还好字画。也许受父亲影响,马文新从小爱画画,先随意涂鸦,再对着连环画临摹书里自己喜欢的图画。1998年到1992年,他在市文联主办的中国函授大学学了三年中国画。那时他在郊区粮食系统上班,当过营业员、保管员、抓过基建……也许是农村生活的17年,让他有了吃苦耐劳的“咬住不放”的劲头。在函大,他学得很认真,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不久他离开郊区粮食部门,在自家办的饲料厂工作,这为他自己找到了更多的画画时间。这段时期,他还办过美术培训班,“教学”逼着他读了一大堆有关的美术书籍。喜欢文学,是他除绘画外的第二爱好。他读了不少历史、文学著作,有了写作的欲望。于是他又参加了文学期刊办的文学创作函授班,散文、诗歌、小说都写过,还以学员身份在期刊上发表过几篇文学作品。他理解“书画同源”之理,坚持临帖不辍……这些人生经历,无疑也是他丰富、积累“画外功”的过程。

2004年起,他甩掉了其它事,心无旁骛地专心画自己的画。作古正经画了多年的花鸟后,他决定主攻中国山水画。他下过大力气,临古代名家的作品,体悟大家的笔墨、意境。这种与大师的神交,让他获益匪浅。2007年,他的一幅山水,入选了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可谓崭露头角,引起了画界的注意。

2010年,他走出了自己艺术人生的重要的一步:在北京两年多,师从当代画坛力主变革的山水画家之一、山水画“西北风”的主要开创性的代表人物王文芳先生。先生的艺术理念、创作思想,绘画风格……对马文新影响颇深,让他在艺术视野、创作能力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可以说,马文新凭综合实力,是能够去“精读大自然”的。

精读大自然”,只凭综合文化素质好还不够。还要树立一个理念:万物有灵,山河尤甚。每座山,每条河,不仅有它的模样,更有它的魂灵。画家要带着一种敬畏之心,读出每座山每条河之个性与独特的气质,读出它们的崇高与大美。“天人合一”于山水画家,就是“山水与画家”的合一。画家与山达到“相看两不厌”的境界,方可以通天地之玄妙,遣笔运墨,构思造境,在宣纸上留下有鲜明个性有独特风格的“山水”来。王阳明曾赞叹曰:“天下云山,萃与云贵”。马文新对大西南的山水情有独钟,尤其是黔东南、黔南一带。武陵、大娄、乌蒙、苗岭,山水洞林石相辉映,山上梯田层层叠叠,云雾飘渺,大气神奇,景观独特。他沉浸于斯,“精读”于斯,收获多多。挥毫落纸,潇潇洒洒,创作出了苗山系列佳作《春到苗乡》、《魂系苗山》、《苗岭人家》、《斜风细雨过家山》、《家山清韵》……

“精读大自然”的目的,是为了“造境抒吾情”。“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魂”是什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心源”是什么?究其实,这“魂”与“心源”,即指画家的内心感悟、精神探求,是指画家主体的抒情寄怀。一幅山水画要动人,就一定要蕴含画家灵魂的追求。见性见情,作品就有了生气,有了精神品质,有了诗的韵味。当然,这种主体审美体验,当含有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与情怀。

科学家李政道给吴冠中的山水画册作序,有一段论述说得很有意思:“冠中先生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生命的激情在他的画中如火如荼地燃烧着。在创作中他将强烈的形式用极精炼的笔墨色彩表达出来。他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是他内心的独白。他在东方和西方情感形式的对话与碰撞中不懈探索,最终找到自己情感皈依的语言,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生命的风景”。这段话是对以上话题中关于“魂”与“心源”最真切的体验与诠释。

马文新的山水画,欲超脱一般歌颂美丽风景、大好河山的套路,不局限于山水表象的描绘,注重画家内心的感悟及主体审美意识的表达。重彩《春到苗乡》,遍野的树叶葱郁葳蕤,黑瓦黄墙镶嵌其间。蓝天下,画幅中上方,有山势直下,有远山横卧,有装饰味的白云似水如棉蒸腾环绕。构图新颖大胆,色彩斑斓而韵致清朗。大气不失细节之奇美,厚重不失节奏之轻快。这是春之交响曲,读者驻足画前,能感受到旋律的美妙,感受到画家激情的倾注,诗绪的飞扬。


新近创作的大幅水墨浅绛山水《湖湘风情》,获“美丽湖南三湘巨变”美术创作工程最高奖。作品山势雄强大气,苍中含秀。一条大江,云水蒸腾,穿山过岩,滚滚远去……画家不特别着意于湖湘山水的外表形象,而是着意于山水画的精神内涵的拓展。湖湘山水,孕育了那么多伟人、名人,画幅这种传统又不无“现代”的格局,显然注入了作为湘人画家,对湘人大气执着,刚中有秀的个性的理解。这种意境,已不是一般“歌颂”的套路能达到的了。

精读大自然,造境抒吾情是马文新山水画突出的特色之一

当代画坛可谓八面来风,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可马文新有一个坚定不移的观点:夯实传统前提下的求变,是不二法门。马文新以为,求变求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自己各方面提高了,画风就会变,渐渐地不停地变。“硬变”、急功近利的所谓“创新”,终究会被淘汰。

马文新讲的“自然而然地变”怎样解读呢?中国画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它根植于我们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中,凝聚着民族的美学意识。而优秀的传统,正是这种“根植”与“凝聚”的集中表现。传统也是一种“流动”,也是创新的产物。每个时代的艺术大家,都是那个时代走前面的创新者。他们有了变法的思想、艺术、学识、阅历等多方面的准备,为了创作需要,为了时代的主体审美意识的融入,他们自然而然地在继承的基础上变求新,这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过程。而绝不会是与传统断裂地突变。而他们当时的新变,可能又成为后来的“传统”。当下,有人想抛开传统,抛开中国画的基本属性去追求“自己的面目”(据说是“现代派”的面目),那也许是一种模糊的面目、丑陋的面目。也许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面目,犹如在京剧舞台上,用“咏叹调”替代“二簧”,用足尖替代花旦的台步。

马文新很低调,他说自己要先过传统笔墨关,走传统的路,不玩“花样”。但是,要有创新意识,要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情怀对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进行多方的探索。

大画家、名僧人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七个字蕴含了艺术家的一种艺术思想、理念与态度。于是欲有出息的山水画家,无不想“搜尽奇峰”,打出属于自己的“草稿”来。马文新跑遍大江南北写生,看惯了北方之山的阳刚雄强,南方之山的华滋挺秀。而南方之山常植被多,山势少;北方之山常少植被,多山势。于是,画来画去,马文新终于有了自己笔下的山:不局限于对自然表相的描绘,南北融合:有北方雄强的山势,也有南方植被的秀美。这一出新的“融合”,让笔下的山水整体气势雄强、庄严、静穆、崇高,有一种空旷的张力。

马文新喜欢把自己的青绿山水作品叫“写意重彩”。很明显,他重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欲在画幅中注入自己的性格特质与文化内涵。他尝试用“小青绿”的形式,在写意的底稿上加彩。不按传统的程序反复渲染。他以为制作多,就难免“伤于巧”。他想达到一种传统青绿山水不常见的笔墨感和率性的风格。

马文新在创作中,将传统的形式格局赋予新的意义,追求一种与自己的意念相默契的形式感。他的山水大多是满构图,但满而不滞,视觉感强。究其因,是他在传统的“留白”上有所拓展:缥缈的云雾是“留白”,环山的江河也是“留白”,重山叠岭间一组有当代风格的白墙,一大片新绿……同样有“留白”效果,有时还让画面凭增了现代感。画家在传统对称式构图中,强调形式之美,强调音乐的节奏感与旋律美。

马文新非常看重中国画的笔墨功夫。认为“笔墨”不仅是绘画的手段,笔墨本身,就有画家情感及主体审美理念的投入,所以他老是强调要过传统的笔墨关。这在马文新的花鸟画中尤有突出的体现,他尝试用不同的笔墨语言来表现生活中一种天成的机趣。在诗样的美中,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生活韵致。中国花鸟画的传统几臻完美,要在技巧上求新不易。马文新画花鸟,喜欢从结构、意境上求变,在不一般的形式组合中,既传统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融进。于是,他的花鸟耐看。

扎根传统,不断尝试着求新求变,追求一种卓然不群的美学品格,是马文新作品的又一特色。

读马文新的文字渐多。当然不是由于他刚中显俊的相貌,而是因为这位青年画家,在渐渐地自然而然地修炼出“文心艺质”,在不断地寻找他的崇高大美,以取得更多的艺术成就。

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文化艺术诸方面的种种不足。他正朝着前头那颗闪亮的希望之星,静静地发奋前行。

 2017-10-26于东方居

 

樊家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艺术评论家。


文人眼中的马文新(二)


马文新:以形之突破求意之提升

周玉柳

书法、绘画,皆以形载意,形足以载意,意沛然流乎形,是为形意融洽。但凡形意融洽,便是传神。是故传世之作,必为传神之作;传神之作,必为形意融洽之作。意者,心也,性也,情也;画家之喜也,乐也,怒也,哀也,愁也,思也;画家之追求也,之审美取向也,之人生态度也。画家之意,别乎文学家之以文载之,书法家之以字达之,歌唱家之以唱抒之,舞蹈家之以舞宣之,而有其特殊之表达方式。画家借助于形,以达意者也。形者,笔、墨、纸、砚;笔法、墨法、章法;描绘之对象,包括自然景物、人物、花鸟等,一切来自画家心源之外的客体,皆以形之特性为画家所用。古人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指外在之形为内在之心御使,外在之形与内在之心合二为一,以达传神之境。吾观马文新画,可谓御形自由,形为心用,形意融合,浑然一体,已然南境。

马文新者,邵阳市人也。邵阳为湘中冲要,越城岭其南,雪峰横其北,资水流淌乎其间,风气淳朴尚勇,崇尚大义,颇有硬劲,是故自古人文蔚然,文有魏源,武有蔡锷,乐则贺绿汀,其余英杰之辈,不可尽记。然于绘画一科,现代以至于古代,无所闻者也。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画之人众,名家亦辈出亦。其大者则有陈白一、黄铁山、李自健诸家,而文新闪烁其间。文新其人谨笃厚道,性喜宁静。作画适反,洒脱放纵,挥洒自如。

文新之于绘画艺术,孜孜不倦,不讟不惎。其用功之领域,乃山水花鸟以及书法。中国画有着数千年之传统,积淀之厚,开拓之广,成就之伟,技法之湛,固非一二年可以窥其室者也,须一辈子学,一辈子用。正如庄子所言,风水之积不厚,则其载舟负翼也无力。又如魏征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于绘画,则言其必有深厚之积累。学中国画者,而不穷究中国画之传统,则其能走多远,吾不得而知矣。至于马文新,则是学而后知,学而后用,学而后悟者也。终童之时,即志于绘画,参加工作之后,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竟至于停薪留职北上深造三年,求学于王文芳画院。王文芳者,乃当代中国画之大家也,其作品以三美见长。三美者,构图美、笔墨美、意境美也。此三美,亦即吾辈所谓形意融洽者也。此三美,于文新影响甚大,盖其作画,大抵以此为导向。


吾尝临其画室,其中藏书之丰,令我刮目相看。吾本好购书好读书者也,然家中之藏书,多有不如文新者。画室东、北两墙,皆为接地冲天之书柜,经史子集,充笥其间,令人赞叹。其中绘画书籍,比比皆是,石涛、龚贤、黄秋园、黄宾虹诸大家之书则摆在显眼之处,随时翻阅,而石涛之书,竟有翻烂之势。文新介绍,读古人之书,当代大家之书,当学其笔法、墨法之用,学其技法之用与变化,学其构图之巧妙与匠心,学其意境之提炼与达成。举凡读书多者,人有书香之气,画亦然之。文新之画,颇有韵味,得益其读书之多也。其韵味若何?笔、墨、纸、砚随心而用;笔法、墨法、章法之用,随意而变;描绘对象,无论山水,花鸟,皆烂熟与心。二十余年,跟随中国画之传统,越走越远,亦觉愈走愈难,每走一步,与前一步比,所花之功夫竟至于数倍矣。

王履曰:“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者。”艺术乃外在之形象与内在之情意之结合,形适诸意,意合乎形,则融洽自如。孔子论韶则曰“至美矣,至善矣”,盖韶乐之外在艺术形象与内在情意高度合一。若乎形胜意,则形虽美,而意不善。故孔子论武曰“尽美矣,未尽善也”。若乎意胜形,则如方志,耿耿直直无文采。文新之画,既重实景之观摩,又重情意之抒写,既效古人累积之传统,又学当代大师之造诣,既重形体之美,又重情意之真,追求形之突破,提升意之境界,日积月累,豁然有成。吾每与之论山水,其必曰某景平淡,某景奇崛,某景秀丽,某景险远,某景高峻。入画则非奇崛不画,非秀丽不画,非险远不画,非高峻不画。奇崛、秀丽,山水之形体;险远、高峻,山之骨骼。山无奇崛、秀丽不美,无险远、高峻不立。文新曾踏遍诸多名山大川以求山水之实,故其心中往往有块垒之状,一遇灵感则喷薄而出。其山水之画常空重互显,高下互生,疏密互衬,宽窄互表,徐急互动,远近互致,动静互形,浓淡互宜,表里互持,左右互应。见其画,则有登临是山,面临是水之感,乐山悦水之仁智,皆出乎其间。譬若《三湘风情》,以吾湘之山水为基调,融高、峻、险、远、深、近、秀、丽于一纸,纳天、地、山、川、溪、瀑、云、树于一体,聚动、静、响、默、幽、寂于一间。其山之峭壁,则有“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之状;睹其水,则有“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之感;望其云,则有“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之思;听其声,则有“隔牖风惊竹,开门满雪山”之想。至于主客、虚实,皆各得其所。

文新之作画,注重内心之审美体验、问题思索与人生感悟,形成自己之艺术观点,并用之于绘画实践。一曰整体把握,其于山、水、花、鸟皆能整体把握其形其性,其正面侧面,其高低曲折,其动静仰俯,其有风无风,皆识之,知之,熟悉之。故平常之家鸡,可画数十形态,而各个不同。二曰典型突破。何谓典型,花鸟之有特色者也。先从一入手,再二,再三,乃至于数,把握其内外之形态,之自然趣味,逐一纯熟,明达于心,以至于贯通融会。而具体之创作,画某一花鸟,则反复观察、揣摩、玩味之,至于物我两忘,澄怀味象,境界浑然。三曰触类旁通,吸引书法创作之笔意笔法,讲求书写味。每至节点,则如庖丁之解牛,“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使用书法技巧,处理节点,或凝重,或轻徐,或融和,或灵动,或峻拔,或隽永,或超脱,形意俱佳,栩栩如生,妙趣天成。

艺术追求无止境,以文新之才品、毅力、悟性,我信其创作当会更加精进。故赋诗以励之:

万里风涛一水连,千峃吐纳尽云烟。

轻舟有待扬帆远,追梦直须到日边。

 

    周玉柳,文艺批评家,领导艺术专家,著有《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秒杀》《左宗棠绝活》《邵阳湘军》,以及文艺评论数十万字。现供职于邵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马文新绘画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