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人力不从心,喝一中药饮固精

 昵称2632418 2018-10-13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的黄芪

在中国,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令已有两千多年了。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人写作“黄耆”,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名字:“耆,长也,黄香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中年人力不从心,喝一中药饮固精

黄芪具有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如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病的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

由于黄芪具有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脱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来看,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黄芪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中医认为,只要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来调理。比如说,一个人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这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如果是贫血,则常属于气血不足。而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这些症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是十分有益处的。当然,黄芪也是一种药,不能想当然地盲目进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所谓的“表”,就是指体表,可以理解为皮肤,“表不固”也可以理解为体表的皮肤不坚固,因为不坚固,所以容易被外界的风寒、病毒所侵害,如此一来就容易患伤风感冒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黄芪来固表。中医里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其中包括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有些人因为身体虚弱,或者上了年纪,往往下肢有些水肿。水肿的原因不一,如果属于“气虚型水肿”,也可以常服黄芪。此外,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U不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黄芪对此病症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尽管黄芪有诸多的功效,但是在服用时还是有一些禁忌的。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入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我国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先生,生前曾与黄芪结下过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见好转,后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当时把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也可以学学当年的胡适先生,让黄芪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取生黄芪15克、大枣10枚,用开水冲泡饮用,能增强体质,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感冒者。

黄芪除了有以上功能外,它本身的营养也十分丰富。近代生化分析研究发现,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延缓细胞衰老。同时黄芪也是一味抗癌防癌的中药新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