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摧毁一个学生有多简单?

 小鱼儿与田伯光 2018-10-13

作为学校教育来说,要摧毁一个孩子当然十分容易。学过教育学的读者都应该知道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有的学校教师,所有获得了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或准教师,都必须知道这个教育心理学效应。

简单概述下罗森塔尔效应,其要义是教师的期望(注意只是期望,不是区别对待)就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罗森塔尔效应最初的实验是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上做的,美国教师对于尊重每一个孩子是有着共识的,而且美国的整个教育体制都支持尊重每一个孩子,所以美国的小学教师不会对学生区别对待,他们只是被心理学家误导,以为一些孩子具有潜力,而另一些孩子资质平平,事实上这两组孩子是匹配后随机分组,是同质的。因此,仅仅因为教师对两组孩子期望不同,小学龄的孩子就能敏感地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因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最终反映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摧毁一个学生有多简单?

罗森塔尔效应之所以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就是教师的期望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本质上是教育中的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角色,他爱上自己雕刻的一个木质人偶,因此那个人偶就活过来了。用直白的话来表达,教师相信学生怎样,学生就更可能怎样。

既然仅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就足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那么教师公开表达的言行和区别对待,事实上就足以摧毁一个学生。中国有太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被学校教育,被教师给摧毁了。

这里说的摧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业的兴趣,二是积极自尊。

先说对学业兴趣的摧毁。由于每个孩子发育发展对不均衡,又由于每个孩子智力优势的多元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大多数孩子在学龄初期并没有准备好适应学校教育,而中国普遍的小学教育教师都喜欢和习惯用学业分数来评价学生,考高分的是“好”学生,考低分的是“差”生。怎么办?差生就需要补课,甚至只要不是好学生都需要补课。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学龄初期的孩子,大学6~9岁的年龄,是他们终其一生适应学校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敏感期。只要在这个年龄阶段,能够促使学生将“快乐”与学业,把勤奋感与成就感联系起来,那么就能激励和培养出他们对学业的兴趣。

仅仅因为考试分数低多寡,就被教师评价为需要补课的差生,这种以学业成绩作为简单粗暴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指标,无疑是损害大多数学生对学业的兴趣,从学龄初期就将“痛苦”与学业联系起来,将勤奋感阻失落感联系起来,这样最自然的结果就是摧毁掉大多数学生对学业的兴趣。

从一个简单的数据就足以看出摧毁掉学生对学业兴趣有多严重。作为高校教师,我10年来给11个班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授课,近500名学生中,保持了好奇心和反映出在学业上主动探索的学生不超过5名,1%而已。即使是在北京大学,新生中明显厌学的比例超过30%。

往小了说,中国年轻人高中毕业后还保持学习兴趣的凤毛麟角,往大了说,中国之所以在经济腾飞几十年后科研(以诺贝尔科学奖或者者人数来衡量)和创新(以原创高精尖核心技术数量来衡量)上都乏善可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从学龄初期开始,我们的小学教师就普遍地摧毁了大多数学生对学业的兴趣。

接下来再说对积极自尊的摧毁。从心理学角度自尊是对自己本质上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小学高年级,大约9~12岁,四五六年级,是一个孩子自尊发展的关键敏感期。

前面讲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可以视为学生自尊的一部分,他相不相信自己能胜任具体的某项学业任务,这就是生活中所说的自信。学业的发展不仅包括考试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满足。中国学校教育过于倚重考试成绩,而且是以教条记忆在重点的考试成绩,削弱和抑制的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无法在课业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满足,其实质是损害他们在学业中的积极自尊。相对来说,建立在考试分数(以及相关的名次、考取的高一阶学校档次)的自尊更像是一种自我膨胀的自恋,是不稳定和脆弱的。

造成的结果呢?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现象就足以说明。自1980年代开始,中国最优秀的学生纷纷被选派到美欧大学继续深造,并且其中佼佼者大比例留在欧美大学和世界知名的研究机构,以至于北大、清华一度被戏称为“留美预科班”。可是中国学生尽管聪明、勤奋,但却同时退缩、不自信,以至于三十多年后,中国学者在各学科学术上鲜有创造性贡献者,其比例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准。

学校教育对学生积极自尊对摧毁还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方面,中国学校教育,中国学校的教师,长期热衷于对学生严加管束,须臾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成长,特别是中学教育和中学教师,对青春期的学生成长和发展严防死守,严格约束在狭隘的应付考试(中考、高考)方面,限制甚至抑制本来应该重点发展的人格和社会性方面。这样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普遍的积极自尊受损,使学生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被严重削弱。

事实上,中国人普遍的退缩、不自信;或者稍有成绩就膨胀、自恋,这与中国的学校教育普遍地摧毁了学生的积极自尊脱不了干系。这么说吧,中国社会普遍的“巨婴”其实就是被学校教育(还包括配合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摧毁学生积极自尊结出的累累硕果。摧毁一个学生有多简单?

至于彻底摧毁一个学生,从每年高考前后,中考前后,总有选择自杀的学生案例就可见一斑。不过,具体的任何一起案例或许都与学校教育以及教师的不妥对待有关,但同时又交织或许更为重要的其他因素,如原生家庭,很难一概而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