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的发展方向不同,在传统帖学的笼罩中,走到了碑学之路。 当然这个碑学是从最早的篆隶书,到后来的北碑,一直影响到民国,乃至建国后。 其实“清代为何有独特地位”这个问题是有瑕疵的,书法史是历朝历代的组成的,应该说历朝历代都在书法史中占有独特地位。 比如秦汉的庙堂之气,晋人风韵,唐人法度,宋人意韵,元明清尚态,元初期追摹南北宋,也是从清中叶开始兴起碑学,没有哪一个朝代是在书法发展中没作用的,也没有哪个是不独特的。 其实书法史的发展特别有意思,书风的继承,创新,破而后立,整个过程都是有一批人在努力,在尝试,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可能现在最出名的这些都是成功的,但是很少有人见那种不太成熟的作品。 书法风格的建立,并不是一个人引导的,而是一批人引导的。 篆隶碑,在唐代之后就非常少了,隶书碑很少,篆书碑也很少,几乎都是楷书碑,用篆隶题额。后期的隶书纸质作品非常有意思,几乎都是“楷法入隶”很少直取汉隶,直到清朝才改善。唐朝开始,篆书则更可怜,数得上名字的有三个人,一个李阳冰,一个李东阳,还有一个谁,叫啥忘了。 在这样帖学大兴的基础上,清朝在西学入侵的时候,早期文人想要做出改变,期望用书法文学这样的杠杆撬动整个国家改革,俗称曲线救国。 所以篆隶北碑就这样开始了! 书风的变革,其实都是时代背景影响的,不单单是清朝,包括唐宋元明都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