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六十六)

 百了无恨 2016-01-10
(三) 汉隶在书法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在我国书法史上,从篆到隶,是一次大的变革。秦代的统一书体小篆,虽然工整,但它的艺术表现,主要反映在字形结构上,而其笔画线条,则较为单调。而且书写缓慢,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汉隶,则不仅结构新颖,在点藏线条上,又有方圆、肥瘦、轻重、缓急之别,表现出多样的变化,加以书写便捷,在实用与美观备方面都远远超过了篆书,因而从篆到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特别是从字体的改变到字形结构和笔法上的变化,对后来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隶逐步把大小纂的圆转变为方折,把钩连变为使转,把内裹改为外铺,这就使篆字从长圆变为横方,使圆笔线条,变成有粗细变化、有芒角的方笔线条。这种从字形到笔画上的变化,是书法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极为重大的转折。因为有了汉隶的这种结体、点画,波磔、折笔、方笔、侧锋等,才有可能脱化出草、楷、行书,如若没有这种变化,那么后来一直到现在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成为不可想象的事了。

  隶书,是今天通行楷书的真母体。由于它的点画波磔,接近于楷书的点画撇捺,于是便发展演变为魏、晋、南北朝以至唐代各种方,圆笔的楷书。比如魏钟繇(元常),他所作的楷书,就脱胎于汉隶,“实承中郎《蔡邕》之正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第十三》 )。世传钟元常所书《戎路表》,虽为后人所摹,但分势显然,可以作佐证(见《现代书法论文选》第35,267页)。又知:王右军书法,康有为即认为他是从《石经》、《华山碑》而变其面目。王右军自己也曾说: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魏晋称楷书为隶)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生发。”(见《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特别是在南北朝的碑版中,这种源流关系更为显著。比如《石门颂》、《郑文公碑》、《经石峪》等著名碑刻,就源于《石门颂》和《孔宙》等汉碑。清·杨守敬曾评《石门颂》云:“六朝疏秀,皆从此出。”康有为亦曾云:“《石门铭》源出《石门颂》、《孔宙》,《郑道昭》、《瘗鹤铭》乃其法乳。”

  此外,由于汉隶风格多样,体势各异,还造成汉以后出现一些奇异的名碑。康有为认为汉隶中有“篆、楷、行三体”:《郙阁》、《夏承》等为隶中之篆;《张迁》、《孔彪》等为隶中之楷;《杨孟文》(即《石门颂》)等为隶中之草。正由于汉隶的风格多样,奇异多变,以至后来出现有:《爨宝子》那种楷隶之间的过渡书体。康有为称它为靠上为汉分别子,下为真书鼻祖”。还出现:带隶意的楷隶《爨龙颜》;用隶书笔法作方正篆体的《天发神谶碑》;隶书以楷且带篆意的《好大王碑》。上述这些书体,对后世又均有重大影响。

  今天的草书,也是由汉隶派生的。在由篆变隶的过程中,先秦以及秦代的古隶,亦即草率的含有篆意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仍带有浓厚隶书笔意的“章草”,而现今的草书,就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相传东汉灵帝时,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相连,偏旁互相假借,遂成为“今草”。汉隶不仅历史功绩很大,而且现在仍有其重大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从汉代到晋唐以后直到现在,虽然楷书盛行,而隶不废。这一重要原因,就是困为汉隶的结体、用笔,富有变化,风格多样。它的艺术性很高,因而生命力也就很强。即是现在,我认为这一书体,还是有很大发展余地。它比篆书易识,又比楷书生动,即实用又具有艺术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