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阿拉伯寓言故事:有个农民养了一匹骆驼,这匹骆驼载重量堪比大货车,从来没有驮不动的时候。有一天,农民心血来潮,想测试一下骆驼到底能承重多少,于是不停地往骆驼身上放稻草,眼看一堆稻草就要放完,骆驼就是屹立不倒,农民继续加草,终于,当他放上最后一根稻草时,骆驼体力不支轰然倒下。 这便是著名的彦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许多人练拳多年,书籍没少买、视频没少看、讲座没少听、套路没少练,就是拳艺不见涨,丹田没感觉,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真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背负稻草太多被压住了?
最典型的稻草有三捆:理论、套路和身法要领。
第一捆稻草:理论 订阅几十个公众号,买一大摞太极拳书籍光盘,每天在网上如饥似渴地搜文章、听讲座、看视频……刻苦程度堪比高三学子。可是,当重温高考的煎熬岁月之后,你会发现,这些理论似乎也不是那么灵光,看来看去,不但没有心明眼亮,反而越看越糊涂,越练越迷茫。
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老六说是因为理论看得太多,造成大脑短路,你不一定服气。所以,请你放下书本、手机、鼠标和键盘,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以寻求答案:
1.你判断理论对错的标准是什么?是清晰明确的硬指标,还是跟着感觉走,觉得符合自己的想象就OK?
2.如果理论没错,这个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适合大众还是只适用于天赋异禀人士?
3.理论的可操作性如何?
4.理论适不适合自己当前的阶段?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
请注意,我们要的是这个思考的过程,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坚持几个月,稻草究竟有没有加多,相信你自己就能得出结论。
第二捆稻草:套路
最早的电视只有两三个台,一周节目了然于胸,广告都能背得下来,主持人哪里长有雀斑一清二楚,现在的电视几百个频道,每天拿着遥控器换了一遍又一遍,却没法静下心来认真看一档节目。
许多人学拳亦是如此,学完一路学二路,学完老架学新架,学完24学85,学完单剑学双剑,学完双剑学扇子、单刀、双刀、大刀、大杆……每天早上所有套路、器械来一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结果如何呢?
井挖了不少,没有一口挖出水。 不怕百样通,就怕一样精。
第三捆稻草:身法要领
立身中正、百会虚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展臂虚腋、命门后撑、松胯活腰、尾闾中正、五趾扣地、眼随手动、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腕与踝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开吸合呼……许多人在练拳时,力求完美,每练一式都想把所有的身法要领全部做到(许多老师也是这么要求的)。具有这样思维的人忽略了三个重要的事实:
1.人类虽然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却没有进化出一心多用的能力,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力只能放在一个点上(所谓的一心多用,无非是注意力在多个点上来回跳跃的速度比较快而已)。
2.不同阶段,对身法动作有不同的要求。
3.有些所谓的身法要求,其实是练出来的结果。
所以,追求面面俱到,一蹴而就,往往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进步缓慢甚至毫无长进也就在情理之中。
现在,请你回头看一下,自己身上背了多少稻草,有哪些纯属累赘?
稻草到底背多少合适呢?
人的能力各异,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力一般,那就“少少益善”。
理论尽量少看,越少越好。
套路练一个就好,最多两个。
练拳过程中,每一遍只专注于一个要领,把它练熟练精,养成习惯,然后再练下一个。
口袋里有一把沙子,无关紧要,背一袋沙子就会步履维艰,千万不要等到最后一根稻草把自己压垮时再去后悔。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太极》微信公众号 微信:taijichany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