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雲泉 2018-10-14

顾氏老宅由顾姓东川公支十一世孙顾立岗于清代道光年间(约1830年)开始建造,历时十几年方告完工,内有房屋28间,占地两亩多。

向当地人打听顾梦生家在哪儿,准保有人给你指路。一是因为房子特别大,占地2亩多,有28间房屋;二是房子特别老,老到已有近200年历史。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这座黑瓦白墙老宅,处在旗杆村两三层小洋楼包围中并不起眼。但这可不是一般的房子,而是保存至今较为完好的典型“绞(方言gáo)圈房子”,2017年被浦东新区列为文物保护点。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何为绞圈房子?顾名思义就是绞圈而建,左右对称。“绞圈房”居中大门是上海人熟悉的“墙门间”,左右依照财力和子孙多少各造一到三间正屋,若是各造一间,则为三开间;若是各造两间,则为五开间;若是各造三间,则为七开间。宽敞的庭心又称天井,面积约为“墙门间”的一倍。庭心两侧各有小客堂一间,前后厢房两间。穿过庭心则是大客堂,左右也各有三间正屋。

顾姓当时是一门望族,顾氏老宅由顾姓东川公支十一世孙顾立岗于清代道光年间(约1830年)开始建造,历时十几年方告完工,内有房屋28间,占地面积达两亩多。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顾家已于其中延续了九代,老宅虽年代久远,至今仍住着4位顾家后人。92岁的顾梦生和93岁的妻子张桂仙是其中最年长的二位。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顾梦生一生行医,他退休前开设的中医诊所,就设在墙门间旁的次间。爱人张桂仙,自从13岁嫁到浦东周浦的顾家,她已在这座“房前一口井、屋后一条河”的老宅生活了整整80年。岁月更替,子孙们相继搬了出去,两位老人依然喜欢在老宅居住生活,种菜、种花,颐养天年。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眼前这座清代老宅,正是五开间四厢房。沿着一条窄窄的通道向内步行数米后豁然开朗:仪门上的砖雕、房屋的穿斗结构、客堂间横梁上五子登科、平升三级等富含寓意的雕刻、墙壁上的装饰……无一不诉说着当初建造者的用心。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顾氏老宅不仅具有绞圈房子的典型建筑特点:墙门间、庭心、客堂中线排列,左右厢房对称分布,青砖地面,四角筑有排水窨井;而且还保存着灶头间腰闼门和三釜土灶,外墙饰有竹枪篱,更难得的是客堂窗棂有花雕,主梁上有状如官帽的装饰。如此种种,绝对算是那个时候“大豪宅”的派头。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老宅有正后埭(方言读音dá,即进)五间,前埭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中间天井呈正方形,前后左右都有走廊沟通。前埭与厢房之间,及后埭与厢房之间都有过弄,可通宅内行人。东西再有包蔽后舍各七间,包蔽屋与正屋之间各有南北长弄,长弄两端都装有可靠木门。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这样绞圈而建的房子,坚固扎实;这样团团而居的生活,有利于互相守望,防盗防窃。从外围看,绞圈房子团团封闭,有人打趣地说,这若是不小心进了个小偷,恐怕一时半会还跑不出去。实际上,其内部空间相当活络。墙门间、庭心、客堂都是公共活动空间,各家还有后花园,这其中不知记录和承载了多少家族记忆。


上海这座不起眼老房子 竟是200年前“大豪宅”


虽已过百年,顾氏老宅里里外外有些老旧,但依然可以居住、生活,还能抵御台风、大雨等恶劣天气,这不但得益于顾家几代人的精心打理,以及当地政府的得力保护,它本身的建筑工艺和质量更值得我们今人学习传承。(视频/吕明 摄影/吕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