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起源

 adldfj 2018-10-14

一、进化的方式


说到生物进化的方式,“自然选择”是最广为人知的。该理论指出,生物的遗传过程充满着随机的变异。生物们带着这些变异,在自然环境中竞争,谋求生存。某些生物带有的变异有利于生存,于是就繁衍出了更多的后代。当带有这些变异的后代数量占到绝对优势时,这项变异便被大自然选择,成为了一项进化。这就是所谓“物竞天择”。


在“自然选择”中,变异是自然发生的,选择也是自然发生的。这样就可以解释所有的生物进化现象了吗?显然不能。比如雄性孔雀的长尾巴,它在生存上绝对是个累赘。但是雌孔雀就是喜欢跟长尾巴的雄性配对。如此长期选择的结果就是,雄孔雀的尾巴越变越长。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不是由大自然的生存环境决定的,而是由雌孔雀的择偶偏好决定的,是雌孔雀的“主动选择”。


有人可能会怀疑,这种“主动选择”或许只是一种特殊的“自然选择”,只是机理还不清楚罢了。那么我们再看看玉米的进化。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凡是棒子体积更大的,便被人类保留,反之则被抛弃。然后在这些大棒子的下一代中,人类又选择棒子更大的。直到今天,玉米棒子的长度已经是其野外祖先的6倍以上。如此巨大的变化,难道不是我们人类亲自动手“主动选择”造成的吗?


无论选择者来自物种内部还是外部,“主动选择”显然不同于“自然选择”。而且从进化的效率上看,前者要远高于后者。生物界那些最奇特的进化结果,往往就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比如驼鹿的角,鹦鹉的彩羽,金鱼的眼睛以及800公斤重的南瓜。


“自然选择”的效率低,因为它是大自然无意识的作用。我们知道,生存能力是一个综合结果。比如一只狮子变异出了更强的牙齿,但是可能它的爪子不够尖锐,或者是更容易得病,再或者干脆就是运气不好被猎人打死了。这些可能性都会导致“牙齿强”这个优势变异没有落实成生存优势,从而不能扩大传播。


“主动选择”的效率高,因为它是“选择者”有意识的行为。只要“选择者”能够观察到他想要特征,就可以直接落实到繁殖优势上。比如一只狮子的牙齿强,但是同时爪子弱。在“自然选择”中它可能没什么优势。但是在“主动选择”中,只要让它与爪子正常的狮子交配,就很有希望得到牙齿强且爪子正常的后代。这样,“牙齿强”这个变异就可以传播下去了。


当然,这样的配对也可能产生牙齿不强而爪子又弱的后代。不过这没有关系。成功的变异可以加速进化,但是失败的变异并不会拖累进化。这就好比是一场玩命的赌博。反正输了都是个死,那么干脆只考虑赢的情况就行了,赌得越大越好。


在这个以“自然选择”为主的世界上,“主动选择”给生物圈带来了一抹奇异的色彩。人类也通过干预其它生物的进化,营造了一整套农作物和家畜生态圈。不过在“主动选择”中,所有的变异仍然都是自然发生的。人类会安排高产的水稻尽量多地授粉,但是如果它的后代恰好没有一个变得更高产,那也只好束手无策。


直到“基因工程”的出现,变异的过程终于也可以控制了。现在人们已经可以把昆虫的基因移植到玉米里面,培育出特定害虫吃了会死但人吃了没事的玉米。虽然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是应该用不了多久,人类就会掌握造物主的全部秘密。


如果说从“自然选择”到“主动选择”的跨越,就好像武器从木棍发展到火枪。那么“基因工程”,无疑就是进化领域的核武器。核武器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基因工程”也一样。


二、智能的进化


要谈论生物的智能,必须首先定义什么是智能。以前有人试图把使用工具的能力,作为智能存在与否的分界线。但是后来人们发现,黑猩猩会用钥匙开门,大象能用毛笔作画,海獭用石板撬开贝壳,白秃鹫用石子砸破鸟蛋。能够使用工具的动物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这条分界线根本无从划起。


如果我们把住所也纳入工具的范畴,那么蜜蜂筑巢,蚂蚁搬家就已经是很高的智能了。不仅如此,植物也具有某种程度的智能。比如含羞草、捕蝇草等都能感知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恐怕我们不用举更多的例子,已经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智能的进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物之间只存在智能高低的差别,而不存在性质的区别。


生物智能进化的大概过程是这样的。从单细胞生物到脊椎动物,生命进化了5亿年。再过2000万年,灵长目的猿猴出现了。然后又是600万年,人类的祖先学会了直立行走,但是他们对工具的掌握仍与现在的黑猩猩相去不远。直到最近的10万年间,人类才凭借其智能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人类的登顶十分迅速。不过,如果有一个外星生物学家,对原始人类的活动遗址进行考察。最令他们惊讶的恐怕不会是人,而是狗、小麦、豌豆和猪。这些生物的野生形态也都是通过数千万年的进化才确定下来的,但是它们都被人类在8000年左右的时间内,驯化成了从里到外完全不同的种类。


这些家畜或农作物的飞速进化,在我们看来并没有什么稀奇。我们只是用“主动选择”来干预他们的繁殖而已。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远高于“自然选择”的进化速度。同样道理,人类智能的高速发展,说明人类也在对其自身的繁殖进行着“主动选择”。不过运行机制要比驯化家畜复杂得多。

黑猩猩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两者之间的DNA差异小于2%。如果把人类视为进化过程的T时刻,黑猩猩就是T-1时刻的标本。把注意力集中到这最后1步上,有助于我们厘清很多事实。


在黑猩猩种群中,多只雄性与多只雌性混居在一起。它们中间通常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第一雄性。第一雄性负责2项核心工作。一是抵抗外敌,二是协调族员。担任这2项工作的回报是生殖特权,也就是在雌性发情的时候,可以优先交配。


第一雄性的地位,主要来自于武力争夺。仅就这一点来说,属于典型的“自然选择”。但是也有许多第一雄性在明显衰老或受伤后,仍然长期保持其地位。这时候,种群成员扮演了类似于“选择者”的角色。第一雄性的生殖特权,依赖于它们的认可才得以维持。黑猩猩的生殖模式也因此具有了某些“主动选择”的色彩。

人类的混居状况与黑猩猩类似,也存在着对生殖特权的激烈争夺。不过高智能的人类个体很容易发现,依赖于“智能”来获取种群认可,并最终获得生殖特权,要比其它手段划算得多。


为“智能”与“尖牙”、“利爪”、“厚皮”等特征不同,它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资源。高智能个体可以通过组织和训练,帮助其它成员提高生存能力,而自己并无损失。对于其它成员来说,为了自身生存的利益,放弃一些生殖特权也在情理之中。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种群的利益都扩大了。高智能个体既做大了“蛋糕”,又因为“功劳”而享受了其中较大的部分。


高智能个体获得的种群认可越强,生殖特权也就越大。这无疑是有助于提高进化速度的。但是如果高智能个体的生殖特权过于强大,则他的后代在种群中的比例可能过高,从而带来近亲繁殖问题。也许是为了避免这一后果,女性人类的所有发情特征都退化了。生殖特权的意义因此受到削弱。


在这种巧妙的均衡下,人类开始关注种群内的高智能个体,允许他利用智能来建立种群认可和生殖特权,并留下较多,但是又不至于太多的后代。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类种群对自身繁殖的“主动选择”,也成就了人类智能的高速进化。


三、从智能到知识


经过10万年的“主动选择”,人类智能确实进化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在很多时候,智能的意义被过分夸大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实验。选择若干现代人的婴儿,不给予任何语言或知识的教育。待他们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达到成熟之后,再置之大自然中。他们的表现将会如何?


也许他们能够重新“发明”一些粗糙的工具,也许他们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吼叫来沟通,甚至他们能够自发地形成一定的协作。但是他们的总体生存状态恐怕不会比猿猴强上太多。

其实不用那么麻烦去做实验。我们可以直接观察那些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他们看待动物的态度要比我们“谦虚”得多。他们崇拜狼、鹰、老虎或野牛,承认这些动物比他们强大。他们恐怕从来没有觉得,人类会是这个星球的统治者。


那么,现代人类究竟凭什么自居为万物之灵呢?显然不是天生的那一点儿智能,而是来自历代祖先智能的积累,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知识”的东西。从采果饮浆到刀耕火种,我们凭借的是智能。从刀耕火种到联合收割机、核武器和互联网,我们凭借的是知识。

推动人类知识发展的第一股力量,来自于寿命的延长。随着智能的发展,人类逐渐懂得了怎样去避免中毒、疫病和伤亡,死于非命的概率开始下降。于是在预期寿命只有10多岁的原始人群中,出现了一批30甚至40多岁的“老人”。


这些“老人”拥有相当于别人活了2辈子甚至3辈子的丰富经验。多知道1处泉水,多懂得1件工具,多辨别1株草药,这些知识都可能是性命攸关的无价之宝。事实上,直到今天的许多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以年长者为族长或智囊的惯例。敬老的风俗更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

如果两个人脑袋里的东西差不多,那么交流不交流就没什么要紧。但是现在明摆着老人的知识是一块巨大的宝藏,那么就必须找到开发这块宝藏的工具。所以聆听老人说教的需求,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知识发展的第二股推动力量。其实许多动物都有简单的语言。但是动物的行为比较简单,需要表达的意思也比较少。这个发音表达恐惧,那个发音表达求偶,把发音和意思简单对应起来。用每一种发音来表达一个意思也就够用了。


但是人类知识的内涵远比喉咙能够发出的声音更加丰富。因而必须把好几种发音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这种组合当然需要根据一定的逻辑和规则来进行,于是单词和语法就出现了。与此同时,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变成了一项复杂的脑力运动,又进一步锻炼了人类的智能。

人类的寿命虽然不断延长,但是终究有限。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也逐渐扩大到了口耳相传的范围之外。为了弥补口语的不足,人们发明了文字。


文字是人类知识发展的第三股推动力量。有了它,获取旧知识和创造新知识都变得更加方便。知识的存量越大,继承者越多,扩展点越多,增速也就越快。这样的自我加速意味着指数化增长。


假如我们做一笔投资,每天收益1%1年之后,本金会增长37倍,2年之后,增长1427倍,3年之后,增长竟达5.4万倍。这就是指数化增长的威力。

在各种人类历史的图表中,指数化增长的现象无处不在。看看最近几百年内的收入爆炸、人口爆炸、信息爆炸、物流爆炸、污染物爆炸……这些数字无不令人惊讶。但是更加令人惊讶的事实是,仅仅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在茹毛饮血,过着与其它动物无异的生活。


孔子的后嗣,繁衍至今不过70多代。这样算来,全部人类文明史的天翻地覆,不过发生在短短100多代人的时间里。这显然不是进化的作用,而是知识的力量。


四、私产与权力


200多年前,马尔萨斯曾经对生物的繁衍做出过一个总结:每当生物的数量高于资源允许的水平,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每当生物的数量低于资源允许的水平,生物的数量就会增加。


这个论断的前半句固然不错,但后半句则未必总是成立,否则就不会有物种灭绝了。

20世纪初,兔子被引入夏威夷东部的利相斯基岛。它们的数量很快出现爆炸式的增长。等到它们上岛的第10个年头,这些兔子竟然把岛上所有的植被吃得一点儿不剩,然后全部活活饿死,一头也没有剩下。


这个案例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公共的悲剧。因为岛上的草地是公共的,所以没有一只兔子愿意节约使用。相反,少吃一口都会让别的兔子占了便宜。在这种情况下,兔子的灭绝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1944年,29头驯鹿被带到白令海上的圣马太岛。到1963年时它们已经繁殖到6000多头。但是当年冬天特别严寒,只有41头雌性和1头恰好没有生殖能力的雄性活了下来。于是这个种群最终也灭绝了。


在驯鹿的例子里,它们体内的脂肪可以被视为它们的私产,对脂肪储备的运用不存在公共的悲剧。但是它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在发生外部冲击的时候,它们就一起同归于尽了。

对黑猩猩来说,不仅存在私产的概念,而且贫富差距还相当大。首先各个种群的领地面积就可以相差数倍,而领地之内的资源,又由族长优先享用,其它黑猩猩只能等而次之。所以当发生外部冲击时,黑猩猩群体更可能按照从弱到强依次死亡,有序地退出生存竞争,而不是突然集体灭绝。


不过,由于黑猩猩是群婚,只有明确的母子关系,没有明确的父子关系。所以黑猩猩族长的那些私产,只能自己享用,无法世袭给后代。


在混居环境中保证后代的血统纯正,这个难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不过人类的智能毕竟比黑猩猩高多了,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使得配偶关系能够得到了即使不是100%,也算是基本稳定的维护。于是“父亲”的角色出现了。

在“父亲”的概念出现之前,种群生活中基本不存在权力制约的问题。因为族长只有一张嘴两只手,他对权力的运用首先就受到自身的消费能力的制约。但是现在有了父亲,自然也就有了继承人。权力不仅可以运用于族长自身,还可以运用于他的后代。这时如果再不加以制约,族长对权力的索取就可能趋向于无穷。政治从此出现。


从进化的角度看,父亲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主动选择”的效果。高智能个体本来只是享受更多的生殖机会。后代们出生之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高智能个体可以作为父亲来照顾自己的后代,给予他们额外的生存优势。高智能个体的后代,拥有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可以更快地压制那些不具备高智能变异的个体。

但是在另一方面,父亲的出现又限制了“主动选择”的运用。因为即使是最优秀的领袖,也未必总能繁衍出最优秀的后代。如果父子关系过分强化,种群里的后起之秀便失去了接受“主动选择”的机会。而且父亲有可能在自己的后代之间还有特殊偏爱,这种偏爱未必是以智能为参照的。这时,“主动选择”的不确定性反而更大了。


如果要兼顾“主动选择”的效果和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父子关系强化,但是必须定期进行洗牌,保证所有人都有参与“主动选择”的机会。不过在实践上,定期洗牌是无法执行的。即使可以执行,“末代皇帝”的行为也一定会发生扭曲。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不定期洗牌的方式。也就是说,一般地允许领导家族自我强化,但是当这种强化已经非常明显地失效时,则推翻之。


五、文明的诞生


人类制造石器的历史超过4万年。但是早期石器的工艺非常简陋,大致就是把石块砸碎,选取一个锐角方向朝外,就算是石矛了。如果找到一条比较锋利的边,就算是石斧了。


就这样凑合了2万多年,人类的要求提高了,开始主动设计工具了。那么为了做出一个特定的边或者角,就必须采用反复打磨的方法去精加工。可想而知,磨制石器是非常费力的,所以仍然发展缓慢。


大约1.4万年前,人类学会了制陶。因为陶器在烧制之前是一团湿泥,怎么捏都可以。所以它极大地解放了人类对工具的设计。在史前文物里,最能体现文化和艺术特征的往往就是陶器。

大约1.2万年前,人类驯化了狗。为什么首先是狗呢?因为狗可以帮助捕猎,算是生产工具的一种。当然最后兔死狗烹也是逃不掉的。而猪、羊这样的动物只能算是肉食储备,这对原始人来说是比较奢侈的。因为它们要吃4-5份热量的食物才能长1份热量的肉。


大约1万年前,人类驯化了小麦和水稻。这是开天辟地的一大创举,史称农业革命。人类在驯化农作物时体现出来的能力,要远高于前述的几大成就。因为制造工具是直观的,脑子想怎么用,手上就怎么做。驯化动物也是直观的,不中用的杀掉,中用的留下。


但是驯化农作物是反过来的,人们必须把最好的种子留下不吃,埋到土里,还要等上大半年之后才能收获。当然也可以每次都播种吃剩下的最差的种子,可能也会有收获,但是那只会导致退化,而不是进化。


农业革命能够发生的前提,是人类的智能、自信和耐心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这三者,差不多也就是现代社会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而农业革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它大致体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定居。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依赖于狩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这两种方式都要求不定期地迁徙。而为了应付迁徙,人类就不可能拥有太多的工具。通过务农,人类可以在定居在一块地方获得补给,拥有工具的数量不再有上限,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了。


其次是人口增加,为交流和教育创造了条件。1把石斧放在那里,它只是1把石斧。但是3把石斧放在一起,它们就可以成为教学工具。人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工艺,思考它们的原理,尝试着改进它们,甚至把它们组合起来成为新的工具。

再次是培育了科学精神的萌芽。从事狩猎和采集时,结果的随机性很大。同样的行为经常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妨碍了人类认识客观规律。运气其实是智能的敌人。而在农业生产中,规律的作用明显强于运气。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类的科学研究始于历法、气候和水文,这些无一不是为农业服务的。


最后是生产组织的出现。狩猎和采集是纯粹的微观行为,不需要人际合作。原始农业固然也是由1-2个人小范围进行的。但是人类很快发现,如果集中力量进行一些水利和开拓工程,对农业的促进可能远大于个人努力。为了适应农业的生产方式,中央集权出现了。

农业革命的成功,使得人类的剩余食物大大增加,可以有余力驯化大型动物。大约到6000年前,人类对猪、羊、牛、马等大型牲畜的驯化全部完成。这些动物不仅可以提供肉食,更可以在某些地方代替人力。畜力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外部能源。它们就是原始版本的推土机,起重机和吉普车。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与动物长期杂居,不仅促进了双方的进化,同时还促进了微生物的进化。许多新的传染病出现并杀死了一些人口。但更重要的是,它给仍然活着的人们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抗体遗产。当欧洲人带着天花、麻疹和霍乱登陆美洲之后,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微生物的印第安人一病不起,大量死亡,损失人口达数千万之多。

大约5000年前,埃及和两河流域几乎同时出现了象形文字。大约3000年前,商朝的甲骨文出现。史前史至此结束,文明史从此诞生。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