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军之翼连载::舰载机之英国的发展

 dongchang 2018-10-14

  1922-36


  最初服役于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的飞机是匆忙上阵的“小斗犬”和“骆驼”等陆基飞机,之后被一些更加适合航母操作的飞机所取代。英国海军航空兵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尽管优化了舰上操作性能,W.B.III和格罗斯特“欧夜鹰”式飞机均改进自陆基战斗机,后者则是在法国纽波特“夜隼”式战斗机的基础上设计的。专门以舰载为目的设计的飞机采用了1922年的技术指标,从而诞生了费尔雷“捕蝇鸟”式舰载战斗机。到1930年为止,这种飞机共装备了8个海军航空兵的飞行中队,也是1924年到1932年期间单一服役于海军航空兵的舰载飞机。“捕蝇鸟”是一种单座战斗机,机翼设有可变弧度的机械结构以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并能够使其在着舰时不需要使用拦阻索。

  


  “捕蝇鸟”服役于“百眼巨人”号、“勇敢”号、“鹰”号、“暴怒”号、“光荣”号以及“竞技神”号上的401到408皇家皇家海军航空兵各中队。到1924年,它取代了之前皇家海军航空兵所有的舰载或弹射式飞机。


  装一台布里斯托尔“水星”IIA 9缸星形活塞发动机,功率358千牛,最大平飞速度247km/h,航程500km,实用升限5791m,翼展10.67m,机长7.55m,机高3.28m,装两挺7.7毫米“维克斯”Mk.II机枪,能携带4枚9公斤炸弹。乘员1人。


  “捕蝇鸟”的后继者是霍克公司的“猎迷”式战斗机,改进自皇家空军的使用“茶隼”发动机的“愤怒”式战斗机。“猎迷”自1932年起装备了3个海军航空兵飞行队,这些部队在此后的数年内又被重新编制成海军混合战斗机中队。与“猎迷”同时代的还有同样改进自霍克“愤怒”家族的“鱼鹰”式飞机,它是作为双座舰队侦察机设计的,显而易见,它便是双座的霍克“哈特”式轰炸机的海军版本,增加了折叠机翼结构并加强了机身。“鱼鹰”式飞机自1932开始服役时便立即表现出其出众的通用性,包办了舰队观测侦察机和舰载战斗机的全部任务,并在舰队一线部队一直服役到1939年。


  鱼雷轰炸机的诞生


  肖特184型,一种产量巨大的能够携带鱼雷的浮筒式飞机,一战期间大量地服役于水上飞机母舰。1916年,轮式起落架的184型装备于水上飞机母舰“坎帕尼亚”号。1917年,它又在“狂怒”号上进行试验飞行。到了1919年,它被少量地装备于“飞马座”号。另一种装备于早期母舰的水上轰炸机是费尔雷“坎帕尼亚”(英国佬为什么要把机舰重名啊?!),曾装备轻型航空母舰“奈拉那”号和“飞马座”号,并在1919年参与英国的俄罗斯北方远征军的行动。为了进驻“坎帕尼亚”号航母,费尔雷“坎帕尼亚”(晕……)加装了起飞小车,完成任务后降落时则使用浮筒,再用起重机回收到舰上。专门为舰队设计的舰载鱼雷机是索普维斯“布谷鸟”,但它直到1919年10月才登上“百眼巨人”号航母而错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它又进驻“暴怒”号。取代“布谷鸟”的是布莱克本“飞镖”,一种与“飞行捕手”和费尔雷IIID同时代的飞机,出现于1920年。1924年服役于“鹰”号和“暴怒”号的两支鱼雷机中队。1929年,布莱克本的“里彭”式雷击机取代了“标枪”,而1934年装备部队的同样出自布莱克本的“巴芬”式取代了“里彭”。

  


  甲板人员正在手推一架“飞镖”,摄于1932年。1924年起标枪式雷击机开始服役于“鹰”号和“暴怒”号的两个雷击机中队。1926年,一架“标枪”在“暴怒”号上首次完成了舰载机的夜间降落。

  


  霍克“猎迷”Mk.I。皇家海军航空兵自称装备了7个中队的“猎迷”,800中队搭载于“勇敢”号航母,主要驻防英国本土水域。装一台罗-罗“茶隼”活塞发动机,功率391千牛,最大平飞速度311km/h,航程488km,升限8535m,翼展10.23m,机长8.09m,机高3m,全重1841kg,装两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能携带4枚9公斤炸弹。

  


  布莱克本“巴芬”,810中队,1935年。


  装一台布里斯托尔“飞马座”I.M3 9缸星形活塞发动机,功率421千牛。最大平飞速度219km/h,航程789km,升限4570m。翼展13.67m,机长11.68m,机高3.91m,装一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和一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可携带一枚819kg(1800磅)鱼雷或726公斤的炸弹。


  “欧夜鹰”(Nightjar)舰载战斗机


  格罗斯特飞机公司

  


  “欧夜鹰”

  


  “欧夜鹰”


  概况


  “欧夜鹰”是格罗斯特飞机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为英国空军研制的一种单座舰载战斗机,该机可执行防空、制空等任务,取代了部署在英国海军航母上的“骆驼”战斗机。


  编号和名称 英国空军命名为“欧夜鹰”。


  研制厂商和供应商 飞机系统的总承包商是格罗斯特飞机公司,动力装置的承包商是本特利汽车公司。


  研制生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纽波特&通用飞机公司在英国成立,该公司专门按许可证生产法国纽波特公司研制的飞机。1917年纽波特&通用公司开始自行研制飞机,1918年该公司参与英国航空部单座战斗机的招标,提交的“夜鹰”战斗机方案获得批量订单。


  1920年纽波特&通用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其“夜鹰”战斗机的设计被格罗斯特飞机公司买下。格罗斯特公司继续生产“夜鹰”的衍生型,命名为“火星”。“火星”的最后一个型号是“火星”X,稍后命名为“欧夜鹰”,用于取代部署在英国海军航母上的“骆驼”战斗机。“欧夜鹰”直接由多余的“夜鹰”改装而来,“夜鹰”安装一台ABC汽车公司的“蜻蜓”星形发动机,“欧夜鹰”则换装了军方剩余库存的本特利BR2转缸发动机,并重新设计了带着舰拦阻装置的宽轮距起落架。


  1921年5月第一架“欧夜鹰”交付英国空军试飞,共有22架“夜鹰”被改装成“欧夜鹰”。


  “欧夜鹰”的主要型别有:


   “欧夜鹰”舰载战斗机。该机安装1台本特利汽车公司230马力(169千瓦)的BR2发动机,总数量22架。


  装备使用


  1922年6月英国空军卢赫斯基地的第203战斗机中队换装了“欧夜鹰”,1922年9月该中队的6架“欧夜鹰”被部署在“百眼巨人”号航母上,并在1922年的土耳其查纳克危机期间随航母前往达达尼尔海峡。1924年英国海军航母上的“欧夜鹰”战斗机小队开始换装“捕蝇鸟”战斗机。


  设计特点


  “欧夜鹰”采用单发双隔双翼常规布局。


  机身 “欧夜鹰”的机身为木结构,外覆织物蒙皮。


  机翼 “欧夜鹰”采用双隔等弦长等翼展双翼,带上反角。上下翼交错布置,上翼靠前。机翼为木结构,外覆织物蒙皮。双翼后缘外侧安装有副翼,副翼间有联动钢索连接。上下翼间通过8根流线型支柱连接,上翼中段通过4根短支柱与机身连接,支柱间有交叉钢索加强。


  尾翼 “欧夜鹰”采用倒“T”形尾翼布局,垂尾和平尾后缘安装有全展长方向舵和升降舵,平尾与垂尾及后机身下方通过钢索连接加强。


  起落架 “欧夜鹰”采用十字轴轮式起落架,起落架横轴下方安装有着舰钩,在航母降落时可钩住甲板纵缆减速。垂尾下方安装有固定式尾撬。


  动力装置 “欧夜鹰”在机头安装一台本特利汽车公司的BR2发动机,该发动机为9缸气冷转缸结构,排量24.94升,最大功率230马力(169千瓦),驱动一副2叶定距螺旋桨。发动机被环形整流罩包覆,整流罩下方开有缺口用于转缸的冷却。


  座舱 “欧夜鹰”的机身中部布置有飞行员的敞式座舱,座舱安装有单片式风挡。


  武器 “欧夜鹰”前机身上方安装2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通过协调装置穿越螺旋桨射击。


  技术数据

  


  “夜鹰”三面图


  “夜鹰”

  外形尺寸

  机长:5.84m

  翼展:8.54m

  机高:2.92m

  翼面积:25.1m²

  重量及载荷

  空重:802kg

  最大起飞重量:984kg

  飞行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193km/h(海平面)

  实用升限:5800m

  翼载:39.2kg/m²

  续航时间:2h

  “捕蝇鸟”(Flycather)舰载战斗轰炸机

  费尔雷航空公司

  


  “捕蝇鸟”I


  概况


  “捕蝇鸟”是费尔雷航空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为英国海军研制的一种单座舰载战斗轰炸机,该机可执行制空,攻击等任务,用于取代“欧夜鹰”舰载战斗机。


  编号和名称 英国海军命名为“捕蝇鸟”。


  研制厂商和供应商 飞机系统的总承包商是费尔雷航空公司,动力装置的承包商是阿姆斯特朗·西德利汽车公司。


  研制生产1922年英国航空部颁布6/22招标书,要求研制一种用于取代“欧夜鹰”舰载战斗机的舰载/水上战斗机,要求该机使用阿姆斯特朗·西德利公司的“美洲虎”发动机或者布里斯托公司的“木星”星形发动机。费尔雷公司的“捕蝇鸟”和巴奈尔公司的“鸻鸟”方案参与了竞标,两家公司都获得了原型机研制合同。1922年11月28日3架“捕蝇鸟”中的首机开始试飞,原型机一开始安装“美洲虎”II发动机,后换为“木星”IV发动机。


  两家公司的方案都获得了英国海军的小批量订单,其中“捕蝇鸟”9架,“鸻鸟”10架,用于军方的评估试飞。在试飞完成后,费尔雷公司获得批生产订单,1923年开始在海斯工厂批量生产“捕蝇鸟”I生产型飞机。


  “捕蝇鸟”的主要型别有:


  “捕蝇鸟”I舰载战斗轰炸机。该机安装1台阿姆斯特朗·西德利公司400马力(294千瓦)的“美洲虎”IV发动机,总数量196架。


  装备使用


  1923年英国海军第402战斗机小队首先换装“捕蝇鸟”,当时英国所有航母都装备了“捕蝇鸟”战斗机,以“勇敢”号航母为例,当时配备了16架“捕蝇鸟”战斗机、16架“里彭”鱼雷轰炸机和16架舰载侦察机。“捕蝇鸟”的操控性和机动性都很突出,英国海军将该机用于研究新的空战战术。该机在英国海军中一直服役到1935年4月。


  设计特点


  “捕蝇鸟”采用单发单隔双翼常规布局。


  机身 “捕蝇鸟”的机身为钢木混合结构,机身前、中段为铆接钢管结构,后机身为木结构。机头发动机舱及座舱周围采用金属蒙皮,后机身为织物蒙皮。


  机翼 “捕蝇鸟”采用单隔等弦长等翼展双翼,圆形翼尖。上下翼交错布置,上翼靠前,且带上反角。机翼为木制结构,外覆织物蒙皮。双翼后缘安装有全翼展襟翼,使该机起飞滑跑距离低至46米。上下翼间通过2副“N”流线型支柱连接,上翼中段通过4根短支柱与机身连接,支柱间有交叉钢索加强。


  尾翼 “捕蝇鸟”采用倒“T”形尾翼布局,垂尾和平尾后缘安装有全展长方向舵和升降舵,平尾下方有4根撑杆与后机身连接。


  起落架 “捕蝇鸟”即可安装十字轴轮式起落架,也可安装用于水上起降的双浮筒,后机身垂尾下方安装有固定式尾撬。轮式起落架后支柱内有减震器,配备有液压机轮刹车装置,以缩短在航母降落时的滑跑距离。


  动力装置 “捕蝇鸟”在机头安装一台阿姆斯特朗·西德利公司的“美洲虎”IV 发动机,该发动机为双排14缸气冷星形结构,最大功率400马力(294千瓦),驱动一副2叶定距螺旋桨。早期的“捕蝇鸟”安装有大型螺旋桨桨毂罩,后被取消。“捕蝇鸟”发动机防火墙与飞行员座舱间的机身内部安装一个241升的油箱。


  座舱 “捕蝇鸟”的机身中部布置有飞行员的敞式座舱,座舱安装有单片式风挡和望远镜式瞄准具。


  武器 “捕蝇鸟”前机身上方安装2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通过协调装置穿越螺旋桨射击。机翼下方还可挂载4枚9.1千克的航空炸弹。


  技术数据

  


  “捕蝇鸟”I三面图


  “捕蝇鸟”I

  外形尺寸

  机长:7.01m

  翼展:8.84m

  机高:3.66m

  翼面积:26.8m²

  重量及载荷

  空重:926kg

  正常起飞重量:1377kg(安装浮筒时为1605kg)

  飞行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214km/h(海平面)

  航程:499km

  实用升限:5790m

  爬升率:5.53m/s

  翼载:51.4kg/m²

  “猎迷”(Nimord)舰载战斗机

  霍克·西德利飞机公司

  

  “猎迷”I

  



  “猎迷”II


  概况


  “猎迷”是霍克·西德利飞机公司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为英国海军研制的一种单座舰载战斗机,可执行防空、制空、侦察、攻击等任务。该机用于取代“捕蝇鸟”舰载战斗机。


  编号和名称 英国海军命名为“海怒”(猎迷)。


  研制厂商和供应商 飞机系统的总承包商是霍克·西德利飞机公司,动力装置的承包商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


  研制生产 1926年由于英国海军的“捕蝇鸟”(Flycather)舰载战斗机在速度上已落后于同时期的英国空军战斗机,英国航空部颁布N.21/6招标书,要求研制“捕蝇鸟”的后继机。1928年参与竞标的设计在试飞后都落选了,霍克公司安装星形发动机的“戴胜”(Hoopoe)虽然没有参与竞标,却被认为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尽管英国海军倾向于安装维护简便的星形发动机,但出于“狂怒”(Fury)的研制经验,霍克设计师还是给“戴胜”换装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茶隼”(Kestrel)水冷直列发动机并更名为“女神”(Norn)。1930年初航空部颁布16/30标书,规定了“女神”的各项性能指标,随后原型机进行了首飞。


  1931年10月32日“女神”并获得军方的35架批生产订单,命名也相应改为“猎迷”I,第二年又追加订购了19架“猎迷”I。


  “猎迷”的主要型别有:


  “猎迷”I 舰载战斗机。该型号安装一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477马力(356千瓦)的“茶隼”IIMS发动机,总产量57架。


  “猎迷”II 舰载战斗机。该机换装后掠式机翼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608马力(453千瓦)的“茶隼”IIS发动机,总产量30架。


  装备使用 1932年首架生产型“猎迷”I开始进入英国海军“光辉”号航母的第408小队服役,第402和第409小队也随即换装了“猎迷”I。1933年初英国海军舰载战斗机小队重新编制为中队,第801、802和803中队都装备了“猎迷”I。1934年9月“猎迷”II开始服役。少量“猎迷”出口到国外,其中日本一架、葡萄牙一架,丹麦2架。丹麦还按许可证生产了10架“猎迷”I,发动机改用“茶隼”IIIS。


  “猎迷”一直服役到1939年5月,随后被更先进的“角斗士”所取代,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设计特点


  “猎迷”采用单座单发双翼单隔布局。


  机身 “猎迷”采用钢管和铝管构成的华伦桁架,并和纵梁一起组成椭圆形截面机身。机身前部安装有发动机铝合金导流罩,其余部分覆以织物蒙布。


  机翼 “猎迷”采用单隔等弦长双翼,圆形翼尖。上下翼交错布置,上翼靠前,下翼带上反角,“猎迷”II机翼有后掠角。机翼为金属结构,外覆织物蒙皮。上翼后缘外侧安装有平衡式副翼。上下翼间通过1副“N”流线型支柱连接,上翼中段通过4根短支柱与机身连接,支柱间有交叉钢索加强。


  尾翼 “猎迷”采用倒“T”形尾翼布局,平尾和垂尾后缘安装有全翼展平衡式升降舵和方向舵,平尾下方有4根撑杆与后机身连接。


  起落架 “猎迷”即可安装十字轴轮式起落架,也可安装用于水上起降的双浮筒,后机身垂尾下方安装有尾轮。


  动力装置 “猎迷”安装一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茶隼”发动机,该发动机为水冷直列V-12结构,其中“猎迷”I使用的“茶隼”IIMS最大功率477马力(356千瓦),驱动一副2叶定距螺旋桨。发动机散热器安装在机腹起落架支柱间。


  座舱 “猎迷”的机身中部布置有飞行员的敞式座舱,座舱安装有三片式风挡和望远镜式瞄准具,后部有突起的头靠整流罩。


  武器 “猎迷”前机身上方安装2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通过协调装置穿越螺旋桨射击。机翼下方还可挂载4枚9.1千克的航空炸弹。


  技术数据

  


  “猎迷”I三视图


  “猎迷”II

  乘员:1

  外形尺寸

  机长:8.09m

  翼展:10.23m

  机高:3.00m

  翼面积:27.96m²

  重量及载荷

  空重:1413kg

  最大起飞重量:1841kg

  飞行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311km/h

  航程:488km

  实用升限:8535m

  “布谷鸟”(Cuckoos)舰载鱼雷轰炸机

  索普维斯航空公司

  


  “布谷鸟”T.2


  概况


  “布谷鸟”是索普维斯航空公司在20世纪10年代初为英国海军航空队研制的一种单座双翼舰载鱼雷轰炸机,该机可执行反舰,攻击等任务。


  编号和名称 英国海军航空队命名为“布谷鸟”。


  研制厂商和供应商 飞机系统的总承包商是索普维斯航空公司,动力装置的承包商是约翰·马斯顿公司、沃斯利汽车公司。


  研制生产1916年10月英国航空部向索普维斯公司咨询研制一种单座舰载鱼雷轰炸机的可行性,要求该机可以挂载一枚454千克的鱼雷,同时续航时间能达到4小时。索普维斯公司为此研制了T.1原型机,该机是一种大型三隔双翼机,机翼可向后折叠,安装一台西班牙-瑞士公司200马力(147千瓦)的8Ba发动机。


  1917年6月T.1首飞,1917年7月开始正式试飞,1917年8月航空部订购了100架生产型飞机,命名为“布谷鸟”。由于索普维斯公司产能不足,“布谷鸟”的生产被交给费尔菲尔德公司和佩格勒公司,由于这两家公司缺乏生产飞机的经验,造成了延误。另外由于S.E.5a战斗机具有西班牙-瑞士8发动机的优先使用权,造成该发动机供应短缺,所以索普维斯公司修改了T.1的设计,换装了约翰·马斯顿公司更重的“阳光阿拉伯”发动机,造成进一步的延误。


  1918年2月航空部又与布莱克本公司签订了生产合同,1918年5月首架“布谷鸟”出厂。在试飞中发现该机起落架和滑撬强度不足,需要重新设计,另外在飞行中该机会自动右偏,需要加大方向舵面积并增加垂尾偏移角。


  “布谷鸟”的主要型别有:


   “布谷鸟”T.1舰载鱼雷轰炸机。该机安装1台约翰·马斯顿公司200马力(147千瓦)的“阳光阿拉伯”发动机,总数量233架。


  “布谷鸟”T.2舰载鱼雷轰炸机。20架“布谷鸟”T.1换装了沃斯利汽车公司200马力(147千瓦)的“蝰蛇”发动机,编号也改为“布谷鸟”T.2。


  装备使用


  1918年英国海军航空队和英国陆军航空队合并成立了英国空军,1918年8月初 “布谷鸟”开始进入英国空军服役,首先装备了东洛锡安的鱼雷机学校。1923年该机开始被“飞镖”取代,1923年4月1日随着最后一个“布谷鸟”中队——第210中队在戈斯波特解散,“布谷鸟”全部退役。


  设计特点


  “布谷鸟”采用单发三隔双翼常规布局。


  机身 “布谷鸟”的机身采用木制结构,外覆织物蒙皮。


  机翼 “布谷鸟”采用三隔等弦长等翼展双翼,双翼外段带上反角,在航母停放时机翼外段可向后折叠。机翼为木制结构,外覆织物蒙皮。双翼后缘外侧安装有副翼,上下副翼间通过联动钢索相连。上下翼间有12根流线型支柱连接,上翼通过4根短支柱与机身连接,支柱间通过交叉钢索加强。


  尾翼 “布谷鸟”采用倒“T”形尾翼布局,垂尾和平尾后缘安装全展长向舵和升降舵,平尾通过张线与后机身下方和垂尾连接。


  起落架 “布谷鸟”安装有分轴轮式起落架,后机身垂尾下方安装有固定式尾撬。


  动力装置 “布谷鸟”T.1在机头安装一台约翰·马斯顿公司的“阳光阿拉伯”发动机,该发动机为水冷直列V形8缸结构,最大功率200马力(147千瓦),驱动一副2叶定距螺旋桨。机头前方安装有发动机的水冷和油冷散热器。


  座舱 “布谷鸟”的机身中部布置有飞行员敞式座舱,没有风挡。


  武器 “布谷鸟”的机腹挂架可挂载一枚457毫米的Mk.IX航空鱼雷。


  技术数据

  


  “布谷鸟”T.1三面图


  “布谷鸟”T.1

  外形尺寸

  机长:8.68m

  翼展:14.25m

  机高:3.25m

  翼面积:52.6m²

  重量及载荷

  空重:1000kg

  正常起飞重量:1765kg

  飞行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171km/h

  航程:539km

  实用升限:3690m

  “飞镖”(Dart)舰载鱼雷轰炸机

  布莱克本飞机与汽车公司

  


  T.2 “飞镖”


  概况


  “飞镖”是布莱克本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初为英国海军研制的一种舰载单座双翼鱼雷轰炸机,该机可执行反舰,攻击等任务,用于取代索普维斯公司的“布谷鸟”鱼雷轰炸机。


  编号和名称 英国海军命名为“飞镖”。


  研制厂商和供应商 飞机系统的总承包商是布莱克本飞机与汽车公司,动力装置的承包商是纳皮尔父子公司。


  研制生产1919年布莱克本公司自筹资金开始研制一种用于替代索普维斯公司“布谷鸟”的舰载鱼雷轰炸机,编号为T.1“雨燕”。1920年9月“雨燕”原型机首飞,由于重心位置计算失误,该机在首飞时失控,但安全降落。随后布莱克本公司修改了机翼设计,增加后掠角,同时重新设计了方向舵以改善方向稳定性。随后的试飞一切顺利,英国海军订购了3架“雨燕”用于试飞,并正式命名为“飞镖”。


  1921年10月第一架“飞镖”原型机首飞,试飞表明该机操控性良好,失速速度低至69千米/时。英国海军随后决定将该机作为标准鱼雷轰炸机,并订购了26架生产型“飞镖”。


  布莱克本公司还研制了“雨燕”II出口型,共生产7架,其中2架出售给日本海军,3架给西班牙海军,2架给美国海军。美国海军订购的被称为“雨燕”F型,曾作为道格拉斯DT2鱼雷机的替换竞选型号之一。


  “飞镖”的主要型别有:


   T.2 “飞镖”舰载鱼雷轰炸机。该机安装1台纳皮尔公司的“狮”IIB或“狮”V发动机,总数量117架,其中3架被改装成双座教练机。


  装备使用


  1923年“飞镖”进入英国海军服役,“鹰”号航母的第460鱼雷轰炸机小队和“暴怒”号航母的第462鱼雷轰炸机小队换装了该机,该机的岸基训练由戈斯波特的“D3”飞行小队负责。1928年“勇敢”号航母的第463和第464小队换装了“飞镖”,1929年英国空军第36中队获得一架“飞镖”,该机一开始被用于烟雾弹投放实验,后装备了这支第一个形成作战能力的英国空军鱼雷轰炸机中队。


  1925—1929年间有3架“飞镖”被改装成双座高级教练机,在布莱克本公司的英国空军预备役学校用于训练。1925年希腊海军订购了16架设计基于该机的双座鱼雷轰炸机,编号为T.2“维罗斯”。


  英国海军的“飞镖”一直服役到1933年被“里彭”和“巴芬”舰载鱼雷轰炸机所取代。


  设计特点


  “飞镖”采用单发双隔双翼常规布局。


  机身 “飞镖”的机身采用钢管结构,外覆织物蒙皮。


  机翼 “飞镖”采用双隔等弦长等翼展双翼,带上反角,上下翼交错布置,在航母停放时机翼可折叠。机翼中段为金属结构,外段为木制结构,外覆织物蒙皮。上翼外侧前缘安装有缝翼,双翼后缘外侧安装有副翼,上下副翼间通过联动钢索相连。上下翼间有8根流线型支柱连接,上翼和下翼中段分别通过4根短支柱与机身侧面连接,支柱间通过交叉钢索加强。


  尾翼 “飞镖”采用倒“T”形尾翼布局,垂尾和平尾后缘安装有平衡式方向舵和升降舵,平尾下方有4根撑杆与后机身连接。


  起落架 “飞镖”安装有分轴轮式起落架,后机身垂尾下方安装有固定式尾撬。


  动力装置 “飞镖”在机头安装一台纳皮尔公司的“狮”IIB发动机,该发动机为水冷12缸W形直列结构,最大功率450马力(331千瓦),驱动一副2叶定距螺旋桨。机头下方安装有发动机的水冷和油冷散热器。


  座舱 “飞镖”的机身中部布置有飞行员敞式座舱。


  武器 “飞镖”的机腹挂架可挂载一枚457毫米的Mk.VIII或Mk.IX航空鱼雷,或相同重量的航空炸弹。


  技术数据

  


  T.2“飞镖”三面图


  T.2“飞镖”

  外形尺寸

  机长:10.78m

  翼展:13.86m

  机高:3.91m

  翼面积:60.8m²

  重量及载荷

  空重:1900kg

  正常起飞重量:3000kg

  飞行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170km/h(高度914m,挂载一枚鱼雷)

  巡航速度:161km/h

  失速速度:70.5km/h

  航程:660km

  实用升限:4000m

  爬升率:3m/s

  “里彭”(Ripon)舰载鱼雷轰炸机

  布莱克本飞机与汽车公司

  


  “里彭”IIF

  


  “里彭”IIC


  概况


  “里彭”是布莱克本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为英国海军研制的一种双座舰载鱼雷轰炸机,该机可执行反舰、攻击、侦察等任务,用于取代“飞镖”鱼雷轰炸机。


  编号和名称 英国海军命名为“里彭”。


  研制厂商和供应商 飞机系统的总承包商是布莱克本飞机与汽车公司,动力装置的承包商是纳皮尔父子公司。


  研制生产 1923年英国航空部颁布21/23招标书,研制一种用于取代“飞镖”单座舰载鱼雷轰炸机的新型舰载鱼雷轰炸机/侦察机,要求该机可执行远程侦察任务,所以必须配备2名乘员。汉德利·佩季公司的“哈罗”阿弗罗公司的“水牛”和布莱克本公司的“里彭”3个方案参与了竞标,都获得了军方的原型机研制合同。


  1926年4月17日第一架安装“狮”V发动机的“里彭”I原型机首飞,1926年8月26日第二架“里彭”I水上型原型机首飞。为帮助散热,“里彭”I发动机的三个气缸直接暴露在气流中,发动机散热器安装在机头下方。在随后的试飞中3个公司的方案都没有达到军方的要求,所以布莱克本公司改进了“里彭”的设计,优化发动机的安装、增大方向舵面积、增加机翼后掠角。改进后的“里彭”赢得了竞标并获得了军方的批生产订单。


  “里彭”的主要型别有:


  “里彭”II舰载鱼雷轰炸机/侦察机。该机换装纳皮尔公司570马力(419千瓦)的“狮”XI发动机,发动机完全包覆在流线型发动机罩中,发动机散热器移至机头两侧以减小阻力,总数量21架。

  

“里彭”IIA舰载鱼雷轰炸机/侦察机。该机换装纳皮尔公司570马力(419千瓦)的“狮”XIA发动机,缩短了翼展并采用铝制翼肋,增加了前射机枪,投弹手座舱地板上增加了瞄准舷窗。该型号总数量40架。


  “里彭”IIC舰载鱼雷轰炸机/侦察机。该机换装金属结构的机翼,总数量30架。部分 “里彭”II和“里彭”IIA按照“里彭”IIC标准进行了升级。


   “里彭”IIF鱼雷轰炸机/侦察机。出口芬兰的型号,换装气冷星形发动机,可安装轮式起落架或浮筒。


  装备使用


  1929年“里彭”开始进入英国海军服役,1929年1月“暴怒”号航母的第462舰载鱼雷轰炸机小队首先装备了6架“里彭”。1933年英国海军航空兵改组为3个中队,1935年1月最后一架“里彭”从第811中队退役,被“巴芬”鱼雷轰炸机取代。


  设计特点


  “里彭”采用单发单隔双翼常规布局。


  机身 “里彭”的机身为钢管结构,外覆织物蒙皮。


  机翼 “里彭”采用单隔等弦长双翼,圆形翼尖,带上反角,双翼外段后掠。上下翼交错布置,上翼靠前,下翼翼展略长,内翼段有下反角。“里彭”IIC采用金属结构机翼,钢制翼梁,铝制翼肋,外覆织物蒙皮。双翼后缘外侧安装有副翼,上下副翼间有联动钢索连接,上翼副翼前的前缘安装有缝翼。上下翼间通过4根流线型支柱连接,上翼中段通过4根短支柱与机身连接,支柱间有交叉钢索加强。


  尾翼 “里彭”采用倒“T”形尾翼布局,平尾后缘安装有全展长升降舵,垂尾后缘安装有平衡式方向舵,平尾下方有4根撑杆与机身连接。


  起落架 “里彭”采用分轴轮式起落架,具有2副“V”形支柱,垂尾下方安装有固定式尾撬。“里彭”还可安装双浮筒改装成水上飞机,芬兰空军装备的“里彭”IIF还可换装滑撬便于雪地起降。


  动力装置 “里彭”IIC在机头安装一台皮尔公司的“狮”XIA发动机,该发动机为W形12缸直列水冷结构,最大功率570马力(419千瓦),驱动一副2叶定距螺旋桨。发动机散热器安装在机头两侧。


  座舱 “里彭”的机身中部前后串列布置有飞行员和投弹手的敞式座舱,飞行员座舱配备3片式风挡,投弹手座舱地板开有投弹舷窗。


  武器 “里彭”IIC前机身上方安装1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通过协调装置穿越螺旋桨射击。后座投弹手可操纵一挺7.7毫米刘易斯活动机枪。机腹下可挂载1枚457毫米的航空鱼雷,机翼下还有2个炸弹挂架,在不挂载鱼雷时,“里彭”IIC可挂载3枚240千克炸弹或6枚104千克炸弹。


  技术数据

  


  


  “里彭”IIF三面图

  


  “里彭”IIC三面图


  “里彭”IIC

  外形尺寸

  机长:11.20m

  翼展:13.67m

  机高:3.91m

  翼面积:63.45m²

  重量及载荷

  空重:1978kg

  正常起飞重量:3310kg

  飞行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179km/h

  航程:660km

  实用升限:3050m

  “巴芬”(Baffin)舰载鱼雷轰炸机

  布莱克本飞机与汽车公司

  

 



  “巴芬”I


  概况


  “巴芬”是布莱克本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初为英国海军研制的一种双座舰载鱼雷轰炸机,该机可执行反舰、攻击、侦察等任务,用于取代“里彭”鱼雷轰炸机。


  编号和名称 英国海军命名为“巴芬”。


  研制厂商和供应商 飞机系统的总承包商是布莱克本飞机与汽车公司,动力装置的承包商是布里斯托飞机公司。


  研制生产 20世纪30年代英国海军装备的“里彭”鱼雷轰炸机已逐渐落后,尤其是该机的“狮”水冷发动机功率不足,维护困难。1932年布莱克本公司自筹资金将2架“里彭”改装气冷星形发动机,以提高飞机性能并改善维护性。其中一架安装阿姆斯特朗·西德利公司的“虎”发动机,另一架安装布里斯托公司的“飞马”发动机。1932年9月30日安装“飞马”发动机的“里彭”开始试飞,在进行对比试飞之后布莱克本公司最终选用了“飞马”发动机。


  1932年英国航空部认可了改进型“里彭”,并将该机重新命名为“巴芬”。布莱克本公司获得的首批“巴芬”订单包括26架全新生产的“巴芬”I和38架“里彭”升级机。1933年布莱克本公司开始生产该机,1935年由于安装“虎”发动机的“鲨鱼”鱼雷轰炸机可靠性不佳,所以军方又增加了26架的“里彭”改装订单。


  “巴芬”的主要型别有:


  “巴芬”I舰载鱼雷轰炸机。该机安装一台布里斯托公司565马力(416千瓦)的“飞马”I.M3发动机。


  装备使用


  1934年首批33架“巴芬”和2架原型机交付戈斯波特的训练小队,用于岸基模拟航母降落和鱼雷投掷训练。1934年1月“光荣”号航母的第812中队首先换装“巴芬”,随后“勇敢”号航母的第810、820中队和“暴怒”号航母的第811中队也先后换装“巴芬”。“巴芬”的服役时间很短暂,很快就被“剑鱼”和“鲨鱼”鱼雷轰炸机取代。第812中队的“巴芬”一直服役到1936年12月。1937年新西兰空军获得了英国海军29架退役的“巴芬”,并一直服役到1941年。


  设计特点


  “巴芬”采用单发单隔双翼常规布局。


  机身 “巴芬”的机身为钢管结构,外覆织物蒙皮。


  机翼 “巴芬”采用单隔等弦长双翼,圆形翼尖,带上反角,双翼外段后掠。上下翼交错布置,上翼靠前,下翼翼展略长,内翼段有下反角。“巴芬”采用金属结构机翼,钢制翼梁,铝制翼肋,外覆织物蒙皮。双翼后缘外侧安装有副翼,上下副翼间有联动钢索连接,上翼副翼前的前缘安装有缝翼。上下翼间通过4根流线型支柱连接,上翼中段通过4根短支柱与机身连接,支柱间有交叉钢索加强。


  尾翼 “巴芬”采用倒“T”形尾翼布局,平尾后缘安装有全展长升降舵,垂尾后缘安装有平衡式方向舵,平尾下方有4根撑杆与机身连接。


  起落架 “巴芬”采用分轴轮式起落架,具有2副“V”形支柱,垂尾下方安装有固定式尾撬。


  动力装置 “巴芬”在机头安装一台布里斯托公司的“飞马”I.M3发动机,该发动机为单排9缸气冷星形结构,最大功率565马力(416千瓦),驱动一副2叶定距螺旋桨。


  座舱 “巴芬”的机身中部前后串列布置有飞行员和投弹手的敞式座舱,飞行员座舱配备3片式风挡,投弹手座舱地板开有投弹舷窗。


  武器 “巴芬”前机身上方安装1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通过协调装置穿越螺旋桨射击。后座投弹手可操纵一挺7.7毫米刘易斯活动机枪。机腹下可挂载1枚816千克的457毫米航空鱼雷,机翼下还有2个炸弹挂架,在不挂载鱼雷时,“巴芬”可挂载3枚240千克炸弹或6枚104千克炸弹,以及4枚9千克教练弹。


  技术数据


  “巴芬”I

  


  “巴芬”


  外形尺寸

  机长:11.68m

  翼展:13.67m

  机高:3.91m

  翼面积:63.45m²

  重量及载荷

  空重:1447kg

  正常起飞重量:3459kg

  飞行性能

  最大平飞速度:219km/h(高度1980米)

  航程:7890km

  续航时间:4.5h

  实用升限:4570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