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角改变文出新 谈笑之间课缤纷——我眼中的一堂作文指导课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我一直觉得,写出一篇好文,是能够让人如饮仙醪般,甜在口,润在喉,美在心的;

我一直觉得,上出一节好课,是能够让人如浴仙池般,悦于目,沁于脾,舒于身的。

我能写出这样的一篇好文吗?至今不能!

我能上出这样的一节好课吗?至今也不能!

但,这样的写作境界和上课境界,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对于能够达其境界者,我是仰视的。

谁能如此我觉得,孙立权老师是师中一人——读过孙老师的文章,听过孙老师课的人,是会认为我所说的话是中肯的。

人生有幸,在“第四届'吉林好课’初中作文教学大赛”上,得晤孙立权老师,再次聆听了他所上的一节作文指导示范课,幸甚!

作为作文指导课,这节课,并不重在作文写作方法上的训练,而重在作文写作思维上的指导,尤其是作文写作叙述视角上的指导。作文教学之道,重在开启学生的写作思维,但,令人悲哀的是,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味地教授学生写作的方法,导致东一个写作模式,西一个写作模式的出现,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提高。写出来的文章,读来不是让人如坠云雾,不知所云。就是老生常谈,读来味同嚼蜡。其实,作文要想出新,要想让人读来有如沐春风之感,关键点是思维上的训练。

现在,一些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写作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在思维训练上下功夫,孙立权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也重在思维训练,而孙立权老师并没有把作文指导课的点拘囿在写作时叙述角度的转变上,还包含了语文的诸多元素,这,就使课显得厚重而又丰富得多了。

上课伊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视角转换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孙立权老师精心选印了一些中外名家名作,在工作人员的一番忙碌后,台下的教师们人手一份,台上的学生们人手一份在随后的教学时间里,整个会场的师生都沉浸在美文的分享中,沉浸在思维拓新的愉悦中。现在,无需赘言,让我们走进课堂本身的美中。

 

首先是朗读。孙老师让学生读第一个选段,是法国作家米歇尔·布托尔的长篇小说《变》的开头部分。《课标》中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是,有多少学生达到这一标准了呢?不多,真的是不多。所以,朗读,不管何时,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通过读,我们能够发现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中心的领悟深浅,都可以通过读体现出来。其实,语文,并不深奥,只要是浅浅地读,就会发现语文的美,但,却有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放弃了这个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

“你把左脚踩在门槛的铜凹槽上,用右肩顶开滑动门,试图在推开一些,但无济于事”,这是小说中的文字,学生读得很认真,可却把“右肩”读成了“左肩”,孙立权老师及时地指了出来。是啊!名作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朗读者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字,就像对待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一样。文字是有生命的,它们在文章中的出现是恰如其分,恰切当时的,我们不应该慢待它们。孙立权老师,知道文章中每一个浅浅的文字的价值所在,所以,对每一个文字,他都不会懈怠。

学生读完文章,指出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孙老师让全体学生看PPT,交代此次作文指导,不是讲人称的问题,而是讲视角的问题。进而点出“视角”和“人称”是有区别的。而文章中的“我”,是不是都是作者本人呢?不是的。为了让学生明了这一点,孙立权老师结合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中的“迅哥”,《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指出,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我”,并不是指作者本人,而是为了叙述的需要,采取了第一人称。

为了更好地熟悉写作之路,孙立权老师叫一名学生来朗读第二个选段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中的选段。

朗读的是一名小男生,清晰的声音,有感情的朗读,听来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读完,孙立权老师对该生的朗读以表扬。是的,善于欣赏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尤其对于教师,恰当、适时的欣赏学生,对教学有着推动作用。

“那么,大家看,这里的'他’指的是谁呢?”孙立权老师询问的是文中叙述的人称。“那么,文中的'我’是谁呢?”,是简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接下来,孙立权老师强调,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本人。

当学生在读《棋王》结尾文字时,孙立权老师请同学们推断一下文中出现的“囿”字是什么意思但对这个词语,孙立权老师要求用一个词来解释,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精炼用词的能力。什么是语文,语文,是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只有在不断地玩味语言中,才能不断地品味出中国文字的魅力。孙立权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无痕教育中潜移默化着学生。

还是这段文字,孙立权老师询问学生:“文中的'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吗?”学生模糊了,各说纷纭,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一个学生说可以从“我”的角度来写,很明显,该生是没有弄懂孙立权老师的问题,孙老师及时指了出来,并再次强调了所问的问题: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学生的思想是一泓清浅的小溪,教师要善于导引,让它们汇入思维的大海中,好的教师是很善于拿捏这一点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此。

可是,还是有学生说,“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明显是理解上的误区。别着急,孙立权老师有办法,他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理解上的错误,而是让其他学生反驳。有学生站起来了,说:“文中的主人公是王一生,因为,文题是《棋王》,文章中与九人下棋进行'车轮大战’的人也是王一生,王一生是棋艺最高的人。'我’只是一个叙述者,以'我’的角度来体现棋王这一形象”。学生说得真好,但,这个好,也在于教师的引导。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之门怎么会打开呢?

由此,在和上一个《简·爱》选段进行比较后,孙立权老师强调,小说中的“我”,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学生的叙述视角又多了一个方面。我可以不是我,我还可以不是什么呢?

分享的文章转入到莫言写的《生死疲劳》的开头选段。

在朗读前,孙立权老师交代,莫言的这部小说,是采用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写的。这一文学常识知识的交代,为本节课又敷上了一层粉,增添了本节课的美。

还是学生的朗读,朗读者是一位男孩子,读得很好,只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处读音上的错误。孙立权老师并没有直言准确的读音是什么,而是让学生查字典找出来,还欣喜地表扬了学生人手一本字典的好习惯。其实,语文学习最有用的书籍就是字典了,可是,现在,有许多的学生,已经不习惯使用字典了!

当学生朗读完《生死疲劳》的选段后,孙立权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述叙述角度的用法,而是概述了《生死疲劳》这部小说的内容,向学生们推介这部小说,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课下读一读这篇小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正确导引,无疑是在积功德,它会在学生的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中,开出美丽的花朵来,灿烂他们的人生。教师,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创造美的使者。

而《生死疲劳》这一选段中的“我”,是一个鬼,后来,是驴、牛、猪、狗、猴,所以,叙述中的我,可以是人,也可以不是人。

讲到此,学生的叙述角度已经被拓宽了,那么,还有哪些角度呢?接下来,孙立权老师说,不止第一人称可以不是人,其他人称也可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点,孙立权老师又让学生读了《变形记》中的开头部分。

朗读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读中,会发现许多问题,也能渗透许多的知识,而在朗读中对学生知识上的渗透,孙立权老师运用得是游刃有余的。当读到“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这一处时,交代文中出现的前破折号和后破折号的出现,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当读到“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时,指出“窗槛” 中的“槛”的读音是“jiàn”。教学的确是一门技术,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琢磨,才能游刃有余,出现一个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转身。

这篇小说采取的是第三人称,而第三人称中的人物格里高尔却是一个巨大的甲虫。在教学中,孙立权老师一直在使用“视角”这个词语,而没有用“人称”这个词语,为什么呢?他说,“一个人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视角’这个概念,比人称更科学,当然也更复杂。”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确,“人称”局限了人的思维的空间,而“视角”却可以让写作者在叙述中思维有一个广阔的天地。

接下来,孙立权老师又领着学生们欣赏了王蒙的短篇小说《木箱深处的紫雕花衣》,学生读完后,他启发学生,文学大家在叙述中可以让叙述的角度是人,也可以不是人,那,我们能不能呢?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我们怎么能和文学大家比呢!能吗?

孙立权老师没有直言,而是让学生们欣赏了一篇他以前的学生写的文章——《一个家族的梦想》的选段,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他”,而文中得到的“他”是一只旅鼠。教学的厚重就在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受到知识的滋养。他让学生介绍什么是旅鼠,有的学生是知道的,这一介绍,无疑是对不知道的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语文的涵盖面是广阔的,这,就需要学习语文的人是一个广博的人,当我们涉猎面广阔的时候,最后,都会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好的语文教师是不会浪费每一个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机会的。

作文教学无疑是要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当学生的叙述视角被打开后,孙立权老师设计了写作训练的环节。

孙立权老师在PPT上展示了秦桧和其妻子王氏跪着的画像。“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样的夫妻,一位艺术家竟然让他们站了起来,还配上了文字“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孙立权老师点出,这就是改变了写作视角,这一改变,就产生了一种冲击力。随后,展示了学生写的一段文字,这一环节,是对学生思维的启悟。

而以上是写作训练的铺垫,随后,孙立权老师展示了一幅刘胡兰的画像。画像中的刘胡兰,侧身、屈膝坐于地面,穿着裙子,显得妖娆极了。这样的形象,和历史上的女英雄形象截然不同,简直是毁人三观。借着这幅画像,孙立权老师引导学生从改变视角方面去叙述,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有从刘胡兰的角度去叙述的,有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的,还有从刘胡兰身后的一本书的角度叙述的,而在叙述的过程中,孙立权老师指出,这种戏说刘胡兰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在孙立权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的泉水被导引出来了,精彩的叙述就一个个地出现了。

我觉得,孙立权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也是一节群文阅读课,在课堂上,孙立权老师领着学生,以改变视角为切入点,推介了一部部中外名著,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的授课形式,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想起了《神雕侠侣》中的独孤求败,在弱冠之前,所用之剑是一把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的宝剑;三十岁前,是一把紫薇宝剑;四十岁前,是一把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后,所用的却是一把木剑,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在武学上如此,在教学上也如此。

教艺粗浅的人,总是想尽办法去寻找一个万能的方法去教学,借助外力想使自己的教学获得成功;教艺精湛的人,上课没有花架子,但每一个教学语言,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能指向教学的核心,让学生真正地受益。听孙立权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到很舒服。这堂课,没有炫技,就是简简单单地读,简简单单地悟,在一篇篇文章的欣赏中,让学生领悟改变视角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这样大量的阅读,而课堂又精彩纷呈,我是做不到的。而孙立权老师却举重若轻,运用自如,真的是达到了武学上的木剑削锋,拈花为器的境界了。

写作,难在推陈出新,通过视角的转换,让文章新颖起来,是只有潜心语文教学的有心人才能做到的,我希望成为这样的语文教学上的有心人。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热爱语文的人的想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