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地札记】张大燕:向作文更深处漫溯——评肖培东老师作文课《好久不见》

 深思的草甸 2018-04-28


向作文更深处漫溯

——评肖培东老师作文课《好久不见》

文/张大燕

当我们的目光停滞于文字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思索,这样一篇文字的背后,我们还可以如何打造?而正是纠结于文字本身,往往让我们教师黔驴技穷。很多时候高明的教师犹如高明的工匠,工匠总是能将普通的石料化作精美的宝玉,而高明的老师却也总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例如《好久不见》的话题,我们也许只会想到去纠结孩子们的文字,却忽略了孩子们“见的角度”、“见的广度”以及“见的深度”。

我们就从课堂的四个环节来看:

1、《好久不见》你们都写了什么?

——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从而为教师搭建作文大厦,垫造了地基。同时,呈现学生心中现有的真实世界。

2、我们还有哪些好久不见?

——帮助孩子打开视角,触摸那些“视而不见”的熟悉事物。让孩子们触摸到了自己的心灵,擦亮了心的眼睛,看清了原本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

3、“好久不见”属于更多的“我”

——引导孩子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换位思考在这一环节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鸟儿、蚂蚁……这些我们忽视的生灵成为我们写作时的眼睛,帮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立体而丰满的世界。

4、换写《我们又见》

——以一个悲观者的视角转向一个乐观者的视角,视角的丰富多姿才展开了作文思路的五彩斑斓。我们不能总是在“好久不见”的窠臼里挣扎,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预见更为美好的世界。

正是如此层层递进、步步展开,作文课给孩子们拉开了那扇通向更美丽世界的窗户——看见那些不曾看见的,感受那些不曾感受的,体味那些很少体味的。如此,一切都有意思多了,课堂有意思多了,作文也有意思多了。我们的世界,也在随着课堂,变得越来越迷人。而我们的心在作文课中看见了自己,也看清了世界,更是看淡了眼前,目光投射到了更高远的未来天空……

这样的作文课,在洗涤着孩子们的灵魂,让孩子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了灵魂,在作文的天空下飞翔了文字。

我们再看看肖老师的课堂,肖老师总是说“浅浅地教语文”,那么肖老师的课浅在何处?

1、“浅”在板书

 板书上,肖老师只让学生将一开始的作文内容和之后的作文构思概括而成的词组,记录在了黑板上。没有高深的写作理念,只有真实的孩子们自己的东西。而在这些孩子们文字的跨越中,我们却似乎可以看见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老师课堂引导构建成的智慧桥。

从习以为常到“生命的奏鸣曲”,这中间必定有温度的孵化,才能催生出一个个坐在课堂内,开始思想蹦跶的个体。不必想起什么写作秘籍,而只需想到写作的思绪,那个点就能喷薄出无限的绚烂。

2、“浅”在过渡

一堂好课应该是一条流淌的河流,流向了更曼妙的风景处。流淌中你只感觉它的前进的欢快,而不见它的戛然而止,因为,这是一条生命涌动的河流。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肖老师让老师们帮忙拉开窗帘。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把孩子们久违的心门给打开了。孩子们恍然觉悟,这窗子外的世界,如此近,如此美,而繁忙奋斗的自己,却常常没有瞥她一眼的冲动。如此一个小动作,却将一个环节十分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这里是个险滩,形成了课堂最惊艳的一道瀑布。

课堂的过渡,不生硬不刻意,课堂之歌才唱得那么的悦耳动听。

3、“浅”在教师的评价语

肖老师的评价语,总是在和孩子们对话,没有自己刻意要传达给孩子的东西,所以,一切都是随孩子而发声。这是不是很浅?老师浅显易懂的语言,把老师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

浅浅地交谈,浅浅地引导。就像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潺潺流着,形成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


浅有浅的好,浅处才有茂密的植被需要滋养,在根的那端,需要潺潺溪流渐渐渗入。生命在浅流里拔节,课堂才有其枝繁叶茂的期许。


作者简介:张大燕,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