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他来说,一个亿真是小目标,他的作品随随便便就能拍出几个亿

 摄影姥 2018-10-14
18:45

上一期我们讲了印象派的先驱,马奈,一位西方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对后来整个印象派的形成影响深远。

那这一期,我们就来讲讲,印象派正式开宗立派的大师,莫奈。

说到莫奈,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是印象派的头牌,被后人成为“印象派之父”。

就算对他的生平了解不多,也至少看过、听说他的《睡莲》、《日出印象》、《撑阳伞的女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很多艺术著作里莫奈的作品都被浓墨重彩地解读,甚至在我们小时候的课本里,也必然会讲到他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今天无一不是稀世珍宝,随随便便就能拍出几个亿的天价。

然而在它们刚被莫奈创作出来的时候,却一点也不受欢迎。

在这些一开始不受欢迎的名作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出印象》,它是印象派正式创立的标志,也是印象派之所以被称之为“印象派”的直接原因。

莫奈《日出印象》

很多人都看过“日出印象”这幅画,我们可以一起回想一下它的样子:

在一片雾蒙蒙的海面上,一轮刚从地平线升起的红彤彤的太阳,在水面铺出一条长长的、散乱的波纹,几艘小船从波纹上划过,他们应该是赶早出海打渔的;远处有一些灰蒙蒙的影子,看起来像是工厂、或者停在港口的货船,上方笼罩着一层云雾也是灰蒙蒙的。整个画面看起来模糊不清,没有流畅的线条,也没有规则的形状,只有红的、黄的、灰的、紫的散乱的光影,像是潦草的涂鸦,又像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可能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这么一幅看起来像是草稿的、感觉很不用心的画,却成了印象派最重要的作品?这画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为什么它跟之前那些深受文艺复兴影响的华丽的、细腻的、线条流畅光影严谨的作品相差那么远?是什么决定了莫奈这种与众不同的画风?

别急,我们一个个说。

1840年的时候,莫奈出生在当时世界的艺术中心,法国巴黎,跟我们上期讲到的马奈算是老乡。

不过没在巴黎住太久,五岁的时候,全家移居到法国的一个海港小城,开了一家杂货店做营生。这座小城虽然不如巴黎繁华,但是依山傍海风景秀丽,莫奈的童年就是在山上和海边度过的,是一个典型的野孩子,满山乱跑。从小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经历,烙印在莫奈的心里,也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风格。

莫奈最早的绘画天赋,是在课堂上磨炼出来的。和抓鸟捕鱼相比,老师的课堂显得很枯燥,怎么打发时间呢?老师讲课,他就在底下画老师的肖像。一张,两张,莫奈在这种自由随意的描绘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技巧。

慢慢地,还真让他画出了名堂,15岁的时候,莫奈在这座海港小城里已经小有名气,甚至还常常给人画画赚点零花钱。

当然,这个时候在艺术方面,莫奈还是出于放养状态,真正引他走上艺术这条道路的,是他最重要的启蒙导师也是他的好朋友,叫布丹。

布丹是19世纪法国的风景画家,他在这个海港小城开了一家画框店,自己特别喜欢画海边的风景,也是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布丹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对艺术的领悟,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莫奈,他告诉莫奈:当你画画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最初印象,这个最初印象非常重要,你要非常努力地保留自己最初对物体的印象。这件不被大家所熟知的小故事,想来就是莫奈的师承了。

莫奈在启蒙恩师的鼓励下,收拾行囊离开了海港小城,来到巴黎见识另一番天地。

按照当时的惯例,莫奈在巴黎被人举荐到比较有名的画室里继续学习,对于当时还处于古典刻板的课程训练,莫奈都很耐心地完成了。但毕竟他的心不在画室里,早就飘到了外面的大自然。

于是,莫奈经常翘课,跑到酒店或者咖啡馆里,跟许多作家、诗人、画家在一起,谈人生,谈理想,我们上一期也有说到,莫奈就是在这个时候遇见了马奈,并深受启发的。

后来,莫奈结识了许多像毕沙罗那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一起组织到户外画画,创作的过程完全在户外完成。

此前说到的米勒,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他们虽然也提倡写生,但他们是到户外去画画速写,或者在户外画个草图开个头,然后再回到画室慢慢地完成作品。

但是,像莫奈这样,全程都在户外画画,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天黑了怎么办?下雨了怎么办?

这些客观条件,逼着莫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创作,趁着光线还来不及变化的时候,快速将眼里看到的,最鲜艳最吸引人的光影捕捉下来。

这就不像之前的艺术家画油画那样,可以先画草图,然后加一层颜料,等颜料干了再覆盖新的一层,画错了也没关系,颜色不对也没关系,反正都可以覆盖上去再慢慢修改。

但是莫奈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将自己眼里最深刻的印象画下来,一笔就是一笔,错了就错了,没有时间犹豫。

正是在这样紧迫的创作时间里,诞生了跨时代的艺术变革:印象派。

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然而在一开始,“印象派”其实是一个被嘲讽的名字。

1874年3月,一群年轻人以“无名画家”的名义,在巴黎一个简陋的摄影工作室里,办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画展,展出的全都是他们一起去户外写生的作品。

这件现在看来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在当时可是炸开了锅。那个时候只有官方的艺术沙龙才有权利办画展,这群“无名画家”竟然敢自己办展,而且展出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作品,这是对权威的公然挑衅呀。

一开始,大家都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去看这群作死的年轻人搞了些什么名堂。看得人越多,吐槽的声音也越厉害。

他们说:这些无名画家拿来一块画布,用颜料和画笔胡乱涂抹上几块颜色,最后还要签署上他们的名字,这真是一种妄想,跟精神病院的疯子一样,从路旁捡起石块就以为自己发现了钻石。

之所以当时的主流社会的批判声音会这么强烈,是因为他们早已在几百年的审美中,养成了艺术作品就必须是严谨构图、造型明确、线条流畅、颜色细腻的思维定式。而这个展里的作品,没有一件符合这些标准的,简直就是在颠覆当时人的审美啊。

在这批被骂得很惨的作品中,被骂得最惨的,就是我们开篇所讲到的那幅,莫奈画的《日出印象》。

当时人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心里一百个不理解不认同啊,这种随意涂抹的东西也叫画?这就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吧,你们是印象派吧。

于是,“印象派”,这三个字,就在这种充斥着鄙夷和嘲讽的语境下诞生了,成了后来最伟大的艺术派系之一。

那么,我们抛开当时人们的那种偏见,以中肯的眼光来看,莫奈的《日出印象》究竟厉害在哪里呢?

这幅画画的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莫奈最熟悉的海边小城港口的样子。

画面朦朦胧胧的,颜料覆盖得也很轻薄,跟很多画家用厚厚的颜料堆积出画面的肌理感很不一样,莫奈应该是用了许多松节油来稀释油画颜料。

画面由淡淡的紫色、橙红、蓝灰几种主色调组成,第一眼看过去,就会被那颗初升的太阳所吸引,它的颜色用得很妙,不是烈日当空热辣辣的红,也不是夕阳西下那种昏黄暗淡的红,它的红色带有点橙色和黄色,在周围冷淡的浅灰和紫色反衬下,竟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而背后港口的建筑、远处的海平线、近处的渔船,都隐藏在灰蒙蒙的云雾里。

整体来看,莫奈这幅《日出印象》不属于技巧性十足的那一类画,甚至看起来仿佛还没有画完一样。

另一方面,整幅画几乎找不到连贯清晰的轮廓和线条,这也正是莫奈这件作品最独到的地方。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的艺术作品,最注重的就是线条,可以说古典艺术造型的信心,来源就在于精准的轮廓。但是,印象派却把它否定了。

瑞士有一位著名的美术史家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他对莫奈在画法上的这个转变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说这是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的转变。什么叫“触觉”原则呢,打个比方,我们之前说的安格尔的《大宫女》,她的造型和轮廓非常完整,我们不仅可以看见这个清晰的形状,还能准确地触摸到她轮廓的边沿,再简单点说,就是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

那什么又是“视觉”原则呢?它跟“触觉”原则刚好相反,它的画面里没有清晰的轮廓,物体和物体之间是连成一片的,不会被线条分割开,看不清也摸不到。那没有线条和轮廓,又怎么区分不同物体呢?就是用颜色。莫奈就是想用不同的颜色来记录,物体在光线下的变化,用色彩本身来认识这个世界。

所以咱们看《日出印象》的时候,会觉得,虽然它很潦草,但记忆中海边日出的那个感觉,好像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两个原则听着挺简单,但却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莫奈的《日出印象》,就是第一个打破了线条对色彩的束缚,给了艺术界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所以我们怎么夸它好,都不为过。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你会发现咱们之前讲过许多主义啊、流派啊,对于他们的诞生时间都只能说出一个大概,因为他们的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瞬间的事情。

但是,印象派的诞生却有一个精确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借助现代技术对《日出印象》里面,光影的研究,可以确定莫奈是在1872年11月13日早上7点35分,在海边完成的这幅画。而印象派,也在这天的7点35分正式诞生。

说到这里,关于莫奈的《日出印象》,它有多伟大,又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我们多多少少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呢?

为什么偏偏是在这个时候才有了印象派?早一百年不行吗?

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艺术形式都只诞生在他们那个年代呢?

我们在梳理整个艺术史脉络的时候,说到某个艺术流派的诞生,大部分都是在讨论某位艺术家多么厉害,是他推动了艺术史的发展。

当然,这么说肯定是没错的,但光有艺术家的主观能力肯定是不够的,莫奈如果没有颜料和画笔,他也画不出这些作品呀;

所有艺术和思想的演化,都离不开社会技术的发展,这反而是客观上的决定因素。

那说回来,为什么印象派会在1872年这个时候诞生呢?

莫奈是1840年出生的,刚好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也是欧洲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转变的时候,莫奈的整个成长环境,都跟近代工业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到了19世纪七十年代,很多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兴建起大型港口、车站、工厂,重工业的发展,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丰厚的财富,也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

莫奈笔下的《日出印象》,描绘的正是在雾霾笼罩下的法国港口城市,画中模糊的港口、巨大烟囱喷吐出灰色的烟雾,这些在以前都是不曾出现过的景象。

另外,工业革命期间火车的发明,让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加开阔,莫奈他们可以轻易地抵达远离城市的乡野,他们眼里的世界也随着火车被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火车,莫奈为了追逐自然光,就得每天吭哧吭哧骑着马到郊外然后再晃晃悠悠骑回来,这么折腾还怎么专心追光。

另外,管状颜料的发明,让画家们可以随身携带很多颜料,装备轻便了也才有可能跑到很多地方,非常快速地捕捉光影。

还有当时物理学里面的光色理论的发展,也让当时的艺术家在作画的时候,有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

这些技术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印象派的诞生,当所有这些条件成熟了,印象派的大师们才能自由地画出他们眼里一个个美丽的印象。

可见,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演化,都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最后都落到了艺术家们的画笔里;而印象派的必然,就落在了莫奈的画笔里。

好,关于莫奈和他的《日出印象》我们就先说到这儿。但是他的伟大,不仅只是停留在这件作品上,在莫奈的后半生,他的艺术风格发生了令人惊叹的转变,创作出了无人不知的《睡莲》系列作品。一直到他眼睛患了白内障的时候,他依然没有停止对光和色彩的追逐。

莫奈的后半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下期再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