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国家统计局8年前就不搞百强县评比了?

 文明世界拼图 2018-10-15

正在进行全国农业普查,今年没有进行百强县的统计工作。”这是从国家统计局得到的第一个权威信息。作为负责百强县统计工作的职能机构,从工作层面上来说,这是取消第十届百强县发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国农业普查是从2006年开始的一项基础性经济普查,到2007年12月,要完成数据的汇总、梳理、分析等工作。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司了解到,农业普查是今年的工作重心,而该司是直接负责百强县统计工作的机构。

由此可见,工作调整是取消百强县发布的直接原因。

显然,问题绝不仅仅只有这一个层面,国家统计局悄然取消2007年度百强县这一看似“反常”举动的背后,是否蕴含着其他新的变化?在这种改变的背后,是有哪几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我们对国家统计局今年的一些重大统计行动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在进行农业普查的同时,整个统计系统都开始出现工作重心的转向,更加侧重于基础数据资料的统计,以及探索像幸福指数这样一些新的统计领域。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作为长期研究国民经济的专家,这位学者型官员对统计数据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理解。从媒体对谢伏瞻就任统计局长一年来的活动的公开报道中,就可以发现一个细节,像百强县这样的评比活动,谢伏瞻几乎没有提及。

与百强县一样,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另外两个重要榜单:百强市与千强镇,同样发生许多改变。按惯例,每年一般都会召开一次论坛,同时发布千强镇榜单。然而,2007年的千强镇榜单至今也没有发布。

另外,2006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宣布。

采访中,统计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相对于各种经济排行榜来说,直接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翔实资料的基础统计,比任何一个排名都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而从2007年统计局的一系列具体工作中,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转向正处于“现在进行时”。由此可见,2007年百强县悄然取消,正是切合了统计体系发生的工作转向。

“太湖悖论”的冲击

实践中,百强县测评结果已被广为引用,成为反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性指标。甚至美国著名的投资顾问公司高盛公司,也采信这个结果,作为评价一个县市投资的方向性指标来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正是百强县的这种“名片效应”,造成了全国各地对百强县的追捧。

相对于2000年重新启动百强县评比来说,目前面对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继续沿用原先的评比指标和方法而不加以改进的话,不仅不能反映县域经济的真实状况,还有可能出现极大的背离。”

采访中,这一观点获得了统计系统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

对这一观点提供最好佐证的,就是2007年夏天的太湖水危机事件。

太湖周围所有的苏浙县域都进入了百强县,更是在十强县中占据了2/3的席位。“太湖悖论”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沉重的符号。这次危机,也是对百强县发展模式的一次最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二是评价指标体系。

透过百强县亮丽光环,“太湖悖论”引发出三大思考:百强之“强”到底是什么?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出现什么问题?怎样的指标才能反映县域发展的实际?这些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发人深思。

以百强县面临的土地问题为例,据国家统计局计算,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十强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程度超过2/3。即便是在2005年国家控制得最严的时候,十强县的耕地面积还平均减少了5000多亩,“一亩地用掉了七分田”的现象十分突出。

顺德806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面积中,只有13000公顷的耕地面积;南海100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面积中,耕地面积不到20000公顷。

与太湖水危机相对应,另外一个连续3届进入百强县的山西河津,在2007年3月和7月,分别被山西省环保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进行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进而,河津被山西省一票否决,不能参与百强县评比。

随着近两年来“环保风暴”越来越猛,单纯GDP数字上的“胜利者不受谴责”的言论越来越受到批评,这种忽略发展成本甚至不计代价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正在日复一日地受到来自民间和中央的双重夹击。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表示:“一个以衡量县域GDP为主的排名方法,充其量只是说明百强县在财富创造方面是基本成功的,反映的只是经济发展这一有限领域的情况。”

换句话说,百强县评比存在严重“失真”,已不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真实照片。杜志雄分析认为,“现有标准下的百强,换一套新标准可能就是‘落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