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7全国百强县评比取消发布背后(《决策》杂志 2007-12-4)

 一醉的酒坛 2007-12-05

2007全国百强县评比取消发布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10:38 《决策》杂志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运宝

  正当全国2800多个县域准备迎接百强县评比时,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百强榜单的悄然取消。

  对全国各地的县域来说,不管是榜上有名还是无名,百强榜已经内化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以招商引资为一号工程的增长方式下,榜上榜下显然两重天地。正因如此,百强县已经异化为一种对GDP增长的盲目追求。当“太湖悖论”最终粉碎这种“GDP胜利者不受谴责”的模式之后,对百强县的反思就成为一种必然。

  面对科学发展、和谐、民生、生态等全新的发展理念,既有的百强县评比,已经不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真实照片”。如果换一套考核体系,今天的“先进”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落后”。

  但是,不管未来如何改变,已经完成的9届百强县评比,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试验,它直接提供给人们一个深入观察中国县域发展的机会。而且,百强县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次路径探索,其标杆意义与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当下,创新发展模式,谋求幸福指数,已成为另一种必然。我们期待,当下一个类似于百强县的新榜单揭幕时,能够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升级的新起点。

  2007百强搁浅

  -本刊记者 王运宝

  2007年度百强县取消发布的背后,蕴含着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改革的多种因子。

  每年9月底到10月底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总会有一个牵动全国2800多个县域的排名榜发布,这就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百强县。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已发布了9届。按照排列顺序,2007年发布第十届百强县。

  从9月初开始,全国各地就有多家媒体按照“常规动作”,对百强县进行了前瞻性报道,同时,各地的网络论坛上更是展开了“帖子大战”,围绕百强县的各种争论纷纷登场。实际上,最关心新一届百强榜结果的还是地方政府,大家都在揣测谁将会榜上有名,哪些将会落榜,自己所在的县域将会排在怎样的名次,哪个将会出现零的突破等等。在这种异常焦灼的心理状态中,都在等待着百强县的发布。

  然而,作为发布机构的国家统计局却有些“反常”,一直到11月,国家统计局的百强县都迟迟没有发布。而在此前,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等民间机构的百强名单早已公布,更加对这种“等待戈多”式的焦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最终的结果是,2007年度百强县被悄无声息地取消了。

  虽然决策的结果是单一的,但决策过程是复杂的。站在观察者的角度,透过围绕百强县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将会从中“读”出什么信息?

  “反常”背后的工作转向

  “正在进行全国农业普查,今年没有进行百强县的统计工作。”这是本刊从国家统计局得到的第一个权威信息。作为负责百强县统计工作的职能机构,从工作层面上来说,这是取消第十届百强县发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国农业普查是从2006年开始的一项基础性经济普查,到2007年12月,要完成数据的汇总、梳理、分析等工作。本刊从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司了解到,农业普查是今年的工作中心,而该司是直接负责百强县统计工作的机构。由此可见,工作调整是取消百强县发布的直接原因。

  显然,问题决不仅仅只有这一个层面,国家统计局悄然取消2007年度百强县这一看似“反常”举动的背后,是否蕴含着其他新的变化?在这种改变的背后,是有哪几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我们对国家统计局今年的一些重大统计行动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在进行农业普查的同时,整个统计系统都开始出现工作重心的转向,更加侧重于基础数据资料的统计,以及探索像幸福指数这样一些新的统计领域。

  在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刚刚履新统计局长满3个月的谢伏瞻,对2007年的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完善GDP核算方法、资源能源消耗统计、服务业统计、农业普查、筹备第二次经济普查等,成为2007年的工作重点。到今年6月下旬,国家统计局在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时,谢伏瞻对下半年工作提出的六点要求中,也没有关于百强县统计的内容。

  谢伏瞻作为长期研究国民经济的专家,这位学者型官员对统计数据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理解。从媒体对谢伏瞻就任统计局长1年来的活动的公开报道中,就可以发现一个细节,像百强县这样的评比活动,谢伏瞻几乎没有提及。

  与百强县一样,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另外两个重要榜单:百强市与千强镇,同样发生了许多改变。按照惯例,每年一般都会召开一次论坛,同时发布千强镇榜单,如2005年9月在东莞、2006年10月在萧山。然而,2007年的千强镇榜单至今也没有发布。另外,2006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宣布,只是在国家统计局第131期《研究参考资料》上进行了发布。

  因此,在采访中,统计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相对于各种经济排行榜来说,直接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翔实资料的基础统计,比任何一个排名都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而从2007年统计局的一系列具体工作中,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转向正处于“现在进行时”。由此可见,2007年百强县悄然取消,正是切合了统计体系发生的工作转向。

  “太湖悖论”的冲击

  从1991年开始,九届百强县评比已经历过三起三落,1993年、1995至1999年,都没有进行百强县统计,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是2000年重新启动之后采用的。恰恰是这次取消之后的改进,百强县评比获得了普遍认同。实践中,百强县测评结果已被广为引用,成为反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性指标。甚至美国著名的投资顾问公司高盛公司,也采信这个结果,作为评价一个县市投资的方向性指标来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正是百强县的这种“名片效应”,造成了全国各地对百强县的追捧。

  但是,相对于2000年重新启动百强县评比来说,目前面对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继续沿用原先的评比指标和方法而不加以改进的话,不仅不能反映县域经济的真实状况,还有可能出现极大的背离。”采访中,这一观点获得了统计系统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

  对这一观点提供最好佐证的,就是今年夏天的太湖水危机事件。

  太湖周围所有的苏浙县域都进入了百强县,更是在十强县中占据了2/3的席位。就在全国所有的县域都学习苏南模式,羡慕苏南县域经济的强大时,发生了震动国内外的环境危机事件。“太湖悖论”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沉重的符号。这次危机,也是对百强县发展模式的一次最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二是评价指标体系。

  百强心态揭密

  指标求变

  板块变革的光荣与梦想

  其实,早在1992年5月,江苏宜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活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发言说:“我们的土地耕种了5000年,没有遭到破坏。我们能不能再给子孙后代5000年这样的环境?”当年,太湖之滨的宜兴在百强县中排名第14位。透过百强县的亮丽光环,“太湖悖论”引发出三大思考:百强之“强”到底是什么?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出现什么问题?怎样的指标才能反映县域发展的实际?这些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发人深思。

  以百强县面临的土地问题为例,据国家统计局计算,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十强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程度超过2/3。即便是在2005年国家控制得最严的时候,十强县的耕地面积还平均减少了5000多亩,“一亩地用掉了七分田”的现象十分突出。顺德806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面积中,只有13000公顷的耕地面积;南海100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面积中,耕地面积不到20000公顷。

  与太湖水危机相对应,另外一个连续三届进入百强县的山西河津,在2007年3月和7月,分别被山西省环保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进行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进而,河津被山西省一票否决,不能参与百强县评比。

  随着近两年来“环保风暴”越来越猛,单纯GDP数字上的“胜利者不受谴责”的言论越来越受到批评,这种忽略发展成本甚至不计代价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正在日复一日的受到来自民间和中央的双重夹击。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告诉《决策》:“一个以衡量县域GDP为主的排名方法,充其量只是说明百强县在财富创造方面是基本成功的,反映的只是经济发展这一有限领域的情况。”换句话说,百强县评比存在严重“失真”,已不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真实照片。杜志雄分析认为,“现有标准下的百强,换一套新标准可能就是‘落后’。”

  从1991年开始稳居十强县的县域,早已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本。实事求是地说,百强县的标杆作用和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它们起码告诉了其他县域现阶段能够干什么。但是,太湖悖论和被异化的经济数据又引发出了同一个问题:难道全国都要继续向“错误”学习吗?

  孕育转型的新因子

  从2006年底开始,中央决策层对统计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一方面是促使统计工作开始转向;另一方面,也是对侧重于以GDP、财政收入为主的百强县排行榜的重大突破。

  早在2006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提出,必须完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切实改变单纯以GDP增长速度衡量经济发展成效和政绩的做法。为此,温总理提出了“两个抓紧建立”,即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节能降耗指标考核体系。

  于是,资源能源消耗统计被列为2007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近1年的努力,11月17日,国务院下发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从明年起,中国地方省级官员将开始向中央上交节能答卷,如果成绩单未能及格将面临问责和一票否决。经过近两年的论证和反复酝酿,中央终于在节能降耗方面使出了“杀手锏”。这就意味着,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要求,对包括百强县在内的各级地方政府来说,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是走到穷途末路。

  此前两天,11月22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伏瞻盘点中国经济时发表了自己的思考,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公开演讲。谢伏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四大制约因素日益加剧,分别是资源能源约束、城乡差距、社会事业滞后和对外依存度。而这四大制约因素,在百强县身上无一例外都存在着,经济发展转型是不得不做出的唯一选择。因此,杜志雄认为,百强县面临的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和发展导向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从现行百强县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从2006年开始,全国上下都在关注的资源能源消耗指标,并没有被列入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另一个百强县排名———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其负责人刘福刚介绍说,在最新一届排名中,已经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环境指标列入,作为排名的参考。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研究员的调研发现,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大多数百强县的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正在以惊人速度增加,以致每创造1亿元GDP所需要的投资已由十多年前的1.5亿元普遍提高到目前的3亿元以上。因此,统计工作者与专家普遍认为,现行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与中央决策精神相一致,而且与宏观发展理念的转变相悖。

  因此,大家普遍认为,利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以及统计工作重点的转变,完全可以对现行的百强县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对此,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认为,“2007年取消发布,对百强县评比来说,也许是件好事。正是由于上一次取消之后对百强县统计指标进行改进,才有了今天的巨大成功。同样,对百强县评比来说,这又将是一次改进的好机会。毕竟,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理念都在发生改变。”

  可见,2007年度百强县取消发布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发展理念的改变,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都在孕育新的改革因子。

  但转变的过程决不会轻松。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咨询中心主任田伯平在分析长三角从低成本为主转向以创新力为主的竞争导向后认为,“这个阵痛期至少需要两三年。但就像春蚕吐丝成茧之前要蜕皮一样,必须为成长付出代价。”对全国的百强县,乃至所有的县域来说,同样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