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煨芋 | 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

 微微传奇 2018-10-15

夏末秋初芋艿上市,一直可以吃到冬天。但一道“桂花糖芋艿”,使它在苏州人的印象里,和秋天紧紧地绑在一起。酥滑的芋艿沉在白瓷碗里,红汤里加了一点藕粉和碱面,还有淡淡的桂花的气息。


摄于随柳居(说好的桂花呢?)


“芋艿”更常用的叫法是“芋头”,很接地气。芋头种在地下,被挖出来以后也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土疙瘩。剥去外皮以后,芋头变得细腻光滑,苏轼写诗道,“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配上南方“芋艿”的名字,它就更显得温婉起来。


袁学澜在《吴郡岁华纪丽》卷八的标题中所写的“采菱”、“踏藕”、“剥芡”,用都是采摘这些果实时的动词,唯独芋艿,他写的是“煨芋”,强调了吃法。这一个“煨”字,让寻常农家吃食升腾起一股暖意。


 

《吴郡岁华纪丽》八 煨芋


《史记》:“卓王孙于岷山之下,植蹲鸱①致富。”《长物志》称:“御穷之策,芋为称首。寒夜拥炉,此实真味,别名土芝。”《吴郡志》:“芋有水旱二种,小曰芋艿,大曰芋魁,亦名芋婆。”《汉书》谓之芋渠,旁生者名莒芋②。《广志》:“芋凡二十四种。”《本草》注:亦有青、紫、白、野、真莲、禅六种。惟野芋不可食,柴芋即旱芋,味甘而性耿。水芋即白芋,生于水田,味柔腻而甘。红芋则魁大而艿小,吴中水乡随处有之,市中售卖者,多贩自马迹山。店肆以黄砂糖并煨,名糖烧芋艿。郡中芝草灵桥,市中最擅名,其味甜香松美,他处莫逮焉。


注释:

①蹲鸱(chī):芋头的别名。因大芋状如蹲伏的鸱,故称。

②莒(jǔ)芋:大芋。

图源微信公众平台@情调苏州


《吴郡岁华纪丽》的引用很多,但引用《史记》还是让我挺意外的。翻了一下《货殖列传》,实际的记载大约是,卓氏先人在秦灭赵国以后,请求远迁到临邛,因为那里土地肥沃,种植芋头。后来发家致富还是靠冶铁。就算不能致富,御穷是绰绰有余的了,杜甫也有诗说,“园收芋栗未全贫”。


袁学澜所说的“店肆以黄砂糖并煨,名糖烧芋艿”应当还是用水烧,不过“煨”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烤。我本以为“糖烧芋艿”是这个“土肥圆”芋头最温柔的吃法,却没想到在文人清客心目中,大俗即是大雅,“冬夜煨芋”自有诗情画意。袁学澜《煨芋》诗曰:“山家足清供,煨芋度残冬。风寒天欲雪,地炉火正红。”


八大山人《杂画册之芋头》


唐代一位和尚因“性懒而食残”自号懒残,李泌觉得他不是平常人,前去拜访,懒残把自己吃了一半的芋头给他,说“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来李泌果真当了十年宰相,“懒残煨芋”的典故也就流传下来。


禅门中有“芋头禅”的说法,比喻清苦的修行生活,八大山人以芋头入画,平淡中自有意味。芋头频繁地出现在清代画家的册页上,恽寿平留诗道:“地炉松火同煨芋,自起推窗看雪时”,郑板桥也写:“闭门品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殷红的火炉,香溢的芋头,确实不足为奇,但又是怎样一幅诱人的暖色调的画面呀。


恽寿平《花卉册页之芋头》


丰子恺也画芋头,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说是找来一把油画用的调色板刀,用它来切芋艿,削萝卜吃。他自言自语地感叹说,“真是委屈了它。但芋艿,萝卜中所含的人生的滋味,也许比油画中更为丰富,让它尝尝罢。


丰子恺《煨芋如拳劝客尝》


所谓“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这份洒脱与达观,让最不起眼的芋头反倒得了一个土中灵芝的赞美。何况在苏州,煨出的芋头还能蘸上一把糖,馥郁绵甜,正是秋情缱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