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永亨”与王江泾

 吴越尽说 2018-10-25
“汪永亨”与王江泾

作者:欧福泰
      
    “汪永亨”不是个人名,而是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享誉江浙沪的江南知名丝绸商号。前些天,我和几位王江泾朋友一起,专程到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宋锦文化园参观。当该文化园经理汤青介绍到被誉为清末民初苏州丝绸巨擘的“汪永亨”商号时,我不禁脱口而出:“这家商号最早可是开在王江泾的啊!”汤青笑了起来,表示认同。

    王江泾自南宋以来,就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丝绸集镇,镇上店坊林立,市街繁荣。明代,王江泾即与新塍、陡门、濮院合称为秀水县四大镇,并且是江南兴起较早的丝织工商专业市镇。明代时,王江泾镇已成为江南丝绸生产贸易的巨镇。“(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明万历《秀水县志》)明代天然痴叟在《石点头》一书中,也有描述王江泾一带“近镇村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居此收货。”王江泾镇古时鼎盛时期的三街(一里街、丝行街、百岁街)、十坊、五埭、二十六弄中,挤挤挨挨着数百家丝行、织机配件铺,及酒肆、旅舍、茶馆等店铺。

    清代中期,在王江泾经常往来于南北丝绸营销的商人群中,有一个汪氏家族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家族原先祖辈世居安徽徽州的黔县黄陂,清初迁到归安(今属湖州)之双林镇。汪氏家族中的汪雍斋,嘉庆年间就通过王江泾丝绸集市,走南闯北做丝绸营生。虽然刚开始时周转资金仅有制钱(清代官方铸造的钱币)数十吊,相当于如今的数千元人民币,但汪雍斋特别能吃苦,以“负贩丝绸为生”。到了道光年间,汪雍斋已将王江泾的丝绸贸易做得风生水起。想想终年累月、栉风沐雨地奔跑在外而没个属于自家的店铺总不是个事儿,于是,汪雍斋经营获利后,在王江泾镇上开了一家“汪福昌绸庄”,改行商为坐商。因为有了固定的店铺,汪雍斋的丝绸生意比以前越发好了。汪福昌绸庄利用京杭大运河的运输便利,南做汉口、福建、广东、广西生意,北做开封、洛阳、天津、北京生意,再加上王江泾本身就有“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劳,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余百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明冯梦龙《三言二拍》)的丝绸生产销售优势,没有几年,汪福昌绸庄便成为享誉江浙丝绸业的嘉兴著名商号。咸丰七年(1857),汪雍斋故世,绸庄便由他的两个儿子汪少田、汪荔园继续开业。

    清咸丰十年(1860),因为当时太平军从南京、苏州大举南下,王江泾又地处军事要地,运河从这里经过,而且又是江苏与浙江的交界处,清军如守住王江泾,就可以阻滞太平军的进军速度。清军当时和太平军在王江泾拼命地打了一仗,太平军伤亡较大,但最后清军还是被打败了。这场战火,使得王江泾这一丝绸重镇整整烧了七天七夜。据嘉兴、吴江、盛泽等地史书记载,王江泾集镇几乎是被烧了个“片瓦无存”。兴旺的王江泾丝绸业就这样衰落了,“(王江泾)乡农多业纺织,织绸业萃集镇上,洪杨战后多移聚于苏省之盛泽镇。”(清宣统《闻川志稿》)汪少田、汪荔园便将汪福昌绸庄从王江泾集镇迁至毗邻受战乱较轻的江苏盛泽镇。据《盛泽镇志》记载,战事初定,汪少田、汪荔园相继去世,于是,汪福昌绸庄由汪访庐、汪聘庐兄弟俩继续经营,并将牌号改为“汪永亨绸庄”。

    王江泾自遭受清咸丰十年(1860)的兵燹后,江南丝绸贸易中心的地位也就为江苏盛泽取而代之,然王江泾当地的传统丝织业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地重又生长起来,只是所织出的丝绸不在本地销售,大多售与盛泽汪永亨绸庄及其他丝行,也有汪永亨绸庄等丝绸商直接到王江泾收购丝品。由于王江泾丝绸质量优异,与盛泽本地丝绸统称“盛纺”,这在《吴江县志》《盛泽镇志》《中国丝绸史》上都有所记载。

    同治初年,咸丰战乱初定,许多江南富裕之家都避居于上海租界,因此上海租界商贾云集,繁阜喧盛,商机无限。汪永亨绸庄的掌门人汪访庐看到了在沪上赚钱的机会,先是将汪永亨绸庄一分为二:自己主持汪永亨昌记绸庄,专营广东帮;弟弟汪聘庐主持汪永亨隆记绸庄,专营福建、长江帮。两家绸庄都在上海设立分庄,在上海与各地客商直接接触。汪永亨绸庄不仅做内贸生意,还聘请翻译,直接与租界内的外商接触,做国外生意,因此使得业务大盛。以后,由于胞弟众多,汪访庐又另设信记、成记、正记等汪永亨绸庄的分号,分别由诸弟独立经营。至此,“汪永亨”已在江南稳稳地奠定了丝绸大亨的基础,对盛泽(包括王江泾)各类丝绸向全国及海外行销推波助澜。汪访庐还花银两在清朝廷捐了一个四品顶戴,每当节庆时节穿戴起来,这在江浙丝绸界也算是个稀罕事。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汪访庐将“汪永亨”业务交托长子汪鞠如掌管。汪鞠如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绸货品种除原来的纺、濮、罗、绫外,新开发出花纺、线条纺、彩条纺、缎条纺等产品,每年直接运销仅盛纺(包括王江泾丝绸)一种即多达数百箱(每箱六十匹),所盈之利,年逾万金。在“汪永亨”鼎盛之时,号称拥资60万两。清代末期,汪永亨绸庄由于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使丝绸产品在全国及海外的销售十分火爆。宣统三年(1911),汪永亨绸庄委托法国巴黎华商通运公司在法国代售盛纺(王江泾丝绸)的薄绸、丝绸手帕,后又派行员去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开展南洋业务,使得盛纺(王江泾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群岛、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清宣统二年(1910),盛纺(王江泾丝绸)获得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的最高奖项;民国四年(1915),盛纺(王江泾丝绸)又荣获美国巴拿马赛会的金奖。

    民国五年(1916),汪永亨绸行与春记正绸行联合在上海开设物华丝织厂,拥有织机72台,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丝织厂。20世纪30年代,汪鞠如将“汪永亨”交由儿子汪钦成掌管。由于当时市场上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再加日本、意大利等外国列强垄断丝绸市场,“汪永亨”日现衰落,至1949年最终歇业。

    从历史上看,汪永亨绸行与王江泾的联系可说是密不可分。清代光绪十年(1884),“汪永亨”等在沪盛泽绸商就和王江泾绸商共同在上海南苏州路的一条里弄内,合建了“盛泾公所”,以共同维护两地绸商的合法权益。该弄因此而名为“盛泾里”,绸船商货也都泊在苏州河边此处起卸。1988年5月,王江泾开办了南方丝绸市场,当时居住在上海宝钢的汪鞠如的儿子汪钦成已是97岁高龄,他有感于南方丝绸市场的落成及盛泽丝绸之旺,欣作一首《绸乡颂》:“蚕乡丝绸,中华瑰宝。远溯上古,嫘祖亲教。汉唐西输,山高路远。衣被天下,云锦天造。苏宁沪杭,各领风骚。由泾(王江泾)而盛(盛泽),尤著纺绡。徐绫沈璞,光河首肇。机杼万产,估客如潮。庄领互济,共策丰饶。益源水亨,懋迁有道。分行春申,腾誉海峤。东夷侵凌,百业俱绕。抗战胜利,尘烟未消。人民作主,国换新貌。日新月异,缤纷竞超。百岁过客,欣看今朝。”

发表时间:2017年12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