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溯蚕桑文化历史 激活“丝绸之源”遗存

 吴越尽说 2018-10-25

追溯蚕桑文化历史 激活“丝绸之源”遗存



2014-05-13  来源: 传媒湖州网 作者:沈岸 金沙

踏访世博金奖“辑里湖丝”诞生地 


   传媒湖州网讯(记者 沈岸 金沙 ) 在湖州南浔,有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水乡小村,但在晚清及近代,这里却以“辑里湖丝”名震天下,它就是首届世博会中国唯一获金奖的“辑里湖丝”的诞生地——南浔镇辑里村。上海世博会开园后不久,记者来到了这个村。河道两旁,数不尽的桑树,农家鳞次栉比,行走中又见村里几位老人在门前放下一张矮凳,质朴地微笑,似乎在欢迎你,告诉你,这里是东方蚕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辑里村,在元末时期初现规模,那时它距南浔镇有七里之遥,因而被简单却又诗意的赋予了“七里村”这样一个名字。直至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之后,古书上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至此,“七里”被雅化为“辑里”,大概是南浔镇的丝商为赞美该丝所为,还因“七”与“辑”在吴方言中发音相近,而“辑”又有缫织之意,因而这并不是无道理的雅化。 

    1851年,在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上,“辑里湖丝”一举夺得金奖从此名扬四海。一些关于“辑里湖丝”的渊源和来龙去脉,在村头屋角,记者听到了许多村里老一辈们口述传下来的故事。 

    辑里村的村民们世世代代种桑养蚕,勤劳致富。这里的村民渐渐发现,他们用木制丝车缫制的土丝相比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土丝,品质更佳绝对属于上乘。听村里一位现今86岁老人温福全说,在清代康熙年间,全国各地总共进献给朝廷九条丝质的皇袍,而其中,用“辑里湖丝”作经线织成的那一条无论从质感上还是色泽上,都是最好的一件。那时候,村里的村民也不明所以,他们觉得这块风水宝地有神龙相佑,而古时蚕的形象就被喻为幼龙,更加增添了这个村庄神秘的色彩。后来,清皇室内务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七里丝作经线精织而成。清政府设于苏州、杭州的织造局,还在南浔镇上专设收购生丝的“京庄”。另有专门招揽广东商人的“广庄”。相传,道光皇帝平常最喜欢穿湖绉衣裤,有一次,他的一件湖绉裤子破了一个小洞,由于太喜欢那条裤子,就决定补补再穿。没想到内务府为了补这条裤子,竟然花了3000两银子。皇帝的“节俭”成了奢侈,可见“辑里湖丝”的金贵。说起皇袍这段故事,又不得不提到明朝时南浔镇朱国桢、温体仁两位相国,他俩都是南浔镇七里村人,都将自己家乡的七里丝(湖丝)推荐给当朝皇上。

 

揭开“辑里湖丝”质优谜底 


    明代中叶,“辑里湖丝”开始在国内名声鹊起。但是“辑里湖丝”的质优之因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谜团,只留下一句“纤长少断、丝光洁白”成为“辑里湖丝”世代相传的美誉。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编印的《南浔镇志》中记载道:“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这才揭开“辑里湖丝”的神秘面纱。 

    蚕农们如慈母呵护婴儿一般养育幼蚕。

    辑里村地处太湖之滨,河流纵横,水清如镜,土质粘韧,构成了育桑、养蚕和缫丝的良好自然条件。辑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清澈透明的雪荡河。缫丝过程中强调“用清水、勤换水”,所以对水质特别讲究。而这条雪荡河在穿珠湾附近分流到辑里村的淤溪时,河水几经曲折澄清,透明度几乎达到100%。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雪荡河的水是天目山水流淌积蓄而成,除了清澈、清凉的特性之外,水中还含有大量丰富的矿物质。正因缫丝过程中使用了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雪荡河河水,加上辑里村蚕农饲养的是祖先留下的优良蚕种——莲心蚕种育蚕,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缫丝工具应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因而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可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南浔阁老、当朝吏部尚书朱国桢在天启二年(公元1621年)所著的《涌幢小品》中说:“湖丝惟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份。”由此可见,明万历后期(公元1578-1620年),七里村人所缫的七里丝,已成为“湖丝”的代称,清雍正后,“七里丝”雅化为“辑里丝”或“辑里湖丝”,不仅名扬江浙,蜚声京师,而且“衣被天下”,销行世界。 

 

辑里村的养蚕技艺世代相传


    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辑里湖丝”作为中国参展的惟一产品,一举摘得金银奖牌各一枚,由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授奖,并赠送“小飞人”画像。这以后,南浔“辑里湖丝”又于1921年在美国旧金山、1923年在纽约的两次万国丝绸博览会上获奖。另据《徐愚斋日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过生日,有人把“辑里湖丝”作为礼品献上,得到了女王的奖励。 

    说到辑里村,就不能不说说南浔古镇,湖州市下辖的南浔镇自南宋建镇至今已有758年,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在古代,这里就以富庶闻名天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曾这样写道:南浔是中国罕见的一个富镇。特别是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更是闻名世界的首富之地。那个时代,小镇上出现了一个靠经营丝业发家的豪富阶层,时人以三种动物形体大小来标明他们的财产多少,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谚语。其标准为:拥有财产100万两白银以上者为“象”,50万至100万者为“牛”,30万至50万者为“狗”。其实,这种“定量”大大低估了他们的财富,就“四象”中的刘张两家而言,财产加起来就超过3000万两。如此估算下来,仅“四象八牛”的财富就达到6000到8000万两。这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因为据史料记载,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两左右;1894年以前,中国产业资本投资总额也仅有6000万两。

 

蚕桑文化丝绸之源待挖掘

 

    世界瞩目中国,159年后的今天,“辑里湖丝”再次登上世博会的舞台。2010年4月9日,两捆重400克的金黄色柔丝已作为浙江馆的“镇馆之宝”从浙江湖州启程运往上海世博园。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大的制丝企业之一,浙江湖州“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3月下旬接到为上海世博会制作丝绸国宝的重任,其中一号项目就是复制1851年首届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的湖州“辑里湖丝”。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使命,该公司所属的浙江制丝二厂成立了研制小组,北上南下寻找参考样本,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找到了一绞“辑里湖丝”的样品,获得了纤度、色泽等技术指标。在甄选了湖州南浔辑里村的蚕茧后,经过数天反复的水温控制和丝胶溶失试验,最终在老式的试样立缫车上缫出了与159年前获金奖的蚕丝粗细、颜色、韧度等指标均相同的“辑里湖丝”。 

    当“辑里湖丝”正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之时,南浔镇七里之外的辑里村的蚕农们依旧延续着勤劳、质朴的生活生产方式,传承着博大精深的蚕桑种养和蚕丝织造的工艺。 

    在辑里村,记者看不出这里是世界瑰宝“辑里湖丝”原产地,它依旧保持着“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原生态。记者采访正逢春蚕吐丝做茧,蚕农称之为“蚕宝宝上山”。只见家家户户腾出整个前屋客堂来饲养“上山”的“蚕宝宝”,侧耳聆听,就会有春蚕食桑时悉悉索索的声音,一如细雨抚叶而落。在过去,一般农户家里在养蚕的时候是拒绝来客的,一来是为了给桑蚕安静的空间以免打扰;二来是为了控制整个室内的温度不受影响;再者是一些民俗上的禁忌。现如今随着养蚕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也就不复存在了。现在谁来到辑里村,是可以轻扣任意一户农家,蚕农们都会热情的欢迎你来观赏“蚕宝宝上山”的壮观场面,当记者问户主:“这蚕室里共养了多少蚕?”户主的脸上露出喜悦之色,她风趣地答道:“一颗茧子好比一只“元宝”(银子),数也数不清啊”。当记者再亲眼看到村办丝厂缫丝车间里从蚕茧里抽出的蚕丝,丝丝如雪,不禁赞叹大自然造物之玄妙。“缫丝莫精于南浔人”,“湖之丝绵衣天下”。 

    采访中记者还得知,今年,“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作为蚕丝织造技艺的代表,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采访中,记者深深刻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历史赋予这个村庄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方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沃土,如若能有序地挖掘蚕桑文化,利用好其周边优良的地理环境、开发“辑里湖丝”优特品种,相信辑里村乃至南浔镇还能创出新的辉煌。 

    如何将辑里村植入文化创意的空间,营造成一个文化产业的集聚村,将“辑里湖丝”蚕桑文化与“丝绸之源”遗存激活相融合,并使其成为发展村级经济的新增长点。采访中记者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依托辑里村这一人类自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历史遗存,及“世博”百年情缘的丰厚文化资源做文章。通过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自然人文资源,将辑里村(包括辑里村周边的镇、村)统一作为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做一个战略性规划,推进文化强镇战略和文化产业惠民工程的发展,让历史在今天“再现”,将辑里村打造成中国蚕桑科考、科普的文化传播基地。 

    启示二:深入挖掘“辑里湖丝”金字招牌的经济与文化价值,精心规划设计“辑里湖丝历史博物馆”,量身创作具有中华丝绸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逐步拓展辑里古村及周边蚕桑村“蚕宝宝”养殖观赏旅游线路和农事体验项目,延伸辑里古村文化产业链。让历史遗存的力量去影响当地的经济、文化乃至生活。 

    启示三:确定一种由地方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机制,充分遵循文化产业的自身规律,使“辑里湖丝”创新性保护、专业化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记者离开南浔镇辑里村,心中依然流连盘桓:不久的将来“一个产业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又充满现代生机的新农村”,令人充满遐想和期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