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融“血崩”的背后

 文明世界拼图 2018-11-14
原创 张玮昆仑宏观 2018-11-13 19:29:20

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88亿元,创2016年7月以来新低,比上年同期少471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10月份大幅减少,是否意味着实体“严重缺钱”?

社融“血崩”的背后

相信大家还记得,9月份社融2.2万亿,主要是因为修改了统计口径,纳入了政府专项债。既然口径变大了,10月的社融依旧出乎意料大幅回落,是否应该“细思极恐”呢?

将社融子项拆分,不难发现,“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主要受到“非标转标”的政策驱使,自去年年底“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颁布以来就一直削弱,本文不再讨论。除此以外,单月增速下降最快的是“新增人民币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这三类。

社融“血崩”的背后

这三个变量的减少,是否因为季节因素呢?通过和历史同期比较,不难发现,对于“季节性因素”的怀疑是正确的。以“新增人民币贷款”为例,尽管今年10月新增7141亿元,远小于前期(9月)的1.4万亿,但仍比去年同期多增50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也是如此。

社融“血崩”的背后

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社融数据里面的这三项会有季节性回落呢?

首先分析新增人民币贷款:

根据历史经验,银行贷款一般集中在上半年投放,年末信贷额度偏紧,而年末财政支出在 11-12 月份,导致 10 月份是传统贷款小月。如此一来,10月新增贷款季节性收缩就不足为奇了。

观察细分项:10月新增居民短期贷款1907亿元(9月前值3134亿元,去年同期791亿元)、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3730亿元(9月前值4309亿元,去年同期3710亿元)、新增非金融性公司短期贷款-1134亿元(9月前值1098亿元,去年同期-113亿元)、新增非金融性公司中长期贷款1429亿元(9月前值3800亿元,去年同期2366亿元)。

社融“血崩”的背后

不难发现,真正给10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拖后腿”的并非居民部门,也就意味着“房贷”和“消费借贷”从历史经验上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主要是非金融企业部门(下文简称企业)拖了后腿,短期贷款不增反降、中长期贷款较9月的下落幅度也严重大于去年同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部门新增信贷大幅回落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经营意愿“疲软”,近月来PMI接连创新低,除少数“出口抢订单”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面临订单回落和利润压缩的局面;二是金融机构“惜贷”,这属于老生常谈,往往在经济紧缩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对比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明显回落和票据融资规模连续6个月的千亿以上高增长,可以推断出在宽信用政策引导下,银行虽然信贷额度有所提升,但对企业信贷投放仍然较为谨慎,风险偏好并未提升。事实上,尽管各类救助民企的资管计划都在设立之中,但短期难以落地。

社融“血崩”的背后

社融“血崩”的背后

对于拖后腿的其它两项,“地方政府专项债”前期发行量巨大,留给四季度的空间本就不多,地方专项债发放进入尾声;而“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虽有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有较大提升,都属于正常现象。

除了社融增速,今天统计局还同时公布了货币数据:10月末M2余额179.56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9个百分点,预期8.4%,前值8.3%。

特别地,10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535亿元,同比少增702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3347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6004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8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5296亿元。

图:新增人民币存款(亿元)

社融“血崩”的背后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在四个子类中,“居民户”和“非金融性公司”的新增存款是不升反降的;而“财政存款”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则有所“翻盘”。这就意味着,前两者是拖累10月货币数据的主要因素。

导致这两者新增存款由正转负的原因可能有:

(1)房地产不再鼓励货币化安置,以及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下滑导致货币活化下降

(2)银行端企业信用派生不利,信用创造受阻(处于信用收缩阶段)

(3)财政支出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