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为什么能成为现代网红?

 wjq70 2018-11-15

如果五六年前提起故宫,人们可能会说那是皇宫禁地,是旅游景点,是副部级文保单位等等。但近些年再提起故宫,很多人会先乐一下,然后开始讲各种好玩的事:他们出的朝珠耳机太酷了,“雍正萌萌哒”那套表情包太有意思了,单霁翔院长讲的段子太逗了;技术宅会进一步说:几个APP、H5都挺有水准的,跟腾讯合作的几个项目都很有趣;年轻粉丝可能还会说:他们请易烊千玺唱歌了哎……

了解的知道这说的是故宫,不知道的以为说什么娱乐策划公司呢。

这可能就是故宫近年来网红化的缩影。短短五六年间,故宫突然“好玩”起来,各种接地气的操作令人目不暇接。不管你是不是关注文物、博物馆,都会或多或少感知到故宫的变化。故宫为什么会成为网红?成为网红意味着什么?在成为网红之外,还有什么更远大的目标吗?

一、点线面——故宫网红化的三步走

我们可能会有个大概的感觉:故宫开始接地气,也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这种感觉是对的, 2012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马上任,开始了段子化推广。是的,院长亲自推广故宫,还是以说段子的形式。

越是主要领导来,越要给他看最不好的地方,这样领导的责任心油然而生,就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我们屡屡得逞!

我劝他们千万别买故宫的行李牌,买完第一次出差就会丢,因为做得太好了!

德国总理默克尔对画册非常感兴趣,每一页都问我,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鸟……我哪儿知道啊!

网上随便一搜,单院长段子语录数不胜数。务实、善于和媒体沟通、懂经营,这些特点让身为副部级高官的单院长显得特别接地气,让大众感觉特别亲切。可以说,故宫的网红之路,是从院长网红化开始的,他就是带动故宫走向网红的那个“点”。

在单院长的某个段子里,他曾学着网友的口吻,管他的一个员工——故宫文保科技部钟表修复师王津叫“男神”。王津师傅的这个“男神”称号,来自2016年初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今我们都爱以豆瓣评分来衡量一部影视剧的成色,《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达到9.3分,几乎是无差别赞誉,顺便带火了以王津为代表的一群故宫修复师。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

说起故宫,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那些精美文物,而事实上,每一个文物后面,都站着一大批精心维护、修复的技师,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得以在21世纪的今天,看到这些成百上千年前的文物的真实样貌。而这部纪录片适时出现,让我们了解到故宫还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成了带动故宫走向网红的那根“线”。

《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火半年之后,故宫在2016年7月,再次在朋友圈刷屏,是因为一个H5——《穿越故宫来看你》,主人公是明成祖朱棣,我们如今看到的故宫正是他在位时修建的,他也是故宫的第一位主人。戴着墨镜,舞着hip-hop的朱棣,一路自拍,发朋友圈,在QQ群互动,穿越又呆萌。

《穿越故宫来看你》H5《穿越故宫来看你》H5

这其实是配合当年故宫联合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做的一次推广,网友对这个推广没有任何不适,而是全盘接受,乐呵呵转发朋友圈,转给朋友们看。因为确实没见过这么玩的,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皇宫禁地,高高在上的皇帝的想象。

《穿越故宫来看你》也是近年来故宫科技化推广的一个缩影。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人们的生活与手机息息相关,占有了手机时间,就等于占有了人们的心。让活化的数字内容通过互联网进入大众层面,让年轻人爱上故宫文化,这是故宫主要的着力方向。

为此,他们选择携手腾讯,在“文化破壁”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腾讯的科技实力和文化属性,赋予了故宫文物以新的生机。通过数字科技助力活化传统文化,也达成了很好的效果。以《清代皇后朝服》和《胤禛美人图》为首期主题,故宫联合腾讯“奇迹暖暖”,打造宫廷服饰皮肤,下载量达到4000万。通过搭建青年创意大赛平台,故宫开放一系列IP,供青年创意人参与创作,表情设计吸引了嗷大喵、冷兔等优秀画手参与,赛事产出的QQ表情在一个月内下载量就超过了4000万。

类似的一系列的举措,为故宫文化带来了最广泛的触达,成了带动故宫走向网红的那个“面”。

二、思路正——让年轻人喜欢,才是对老物件最好的尊重和继承


近几个月来,故宫因为一件事而再次吸睛火了一次,那就是与顶级流量“小鲜肉”易烊千玺挂上了钩。今年7月,易烊千玺受邀演唱“古画会唱歌”Next Idea音乐创新大赛主题曲《丹青千里》。首发曲上线当日,视频播放量超过3400万;大赛主题的微博话题阅读量破1.2亿。

消息一出,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易烊千玺一个还没上大学的18岁小孩,怎么能和六百年历史的故宫有关系?凭什么是他?

发出这个疑问的,大概是欠缺点历史知识了。《丹青千里》是源于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现代音乐创作。作为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无论从画作质量,技艺水平还是重要性来说,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幅画之一。宋徽宗当年对这幅画视若珍宝,评价远高于后世名气更大的《清明上河图》。

《千里江山图》(局部),为王希孟18岁时作品,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局部),为王希孟18岁时作品,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问题来了,如此重要的《千里江山图》,作者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呢?答案是,此画出于当时的画院生徒王希孟之手,而王希孟做此画时正是18岁,与如今的易烊千玺同龄,按现在的说法,是个高中生的年纪。

了解了这层背景,再看《丹青千里》这首歌选择易烊千玺来演唱这件事,是不是就顺遂多了?何止顺遂,简直顺理成章,非他莫属。

如今我们常常感叹,有些“小鲜肉”赶上了好时候,年纪轻轻就一夜成名。殊不知,古代的一夜成名更是“吓人”。王希孟18岁就能在宋徽宗的亲自指点下,完成《千里江山图》这样的旷世名作,可见年龄不能成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

而故宫此番与易烊千玺的合作,更深层的原因是:传统文化要想传承好,就得让年轻人喜欢并参与进来。

很多人一提起文物古玩,就觉得这应该是老年人喜欢的,年轻人喜欢这个太“土”,太落伍了。其实,这个想法才真正落伍。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事物如果想好好传承下去,单有中老年人喜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年轻人喜欢。尊重传统文化不是一句口号,只有年轻人喜欢并乐于“玩”起来,才是对老物件最好的尊重。

而要想让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不能填鸭式强行灌输,或站在那里慨叹“一辈不如一辈”,“年轻人不懂得珍惜咱们的传统”等等,而应该扎扎实实想办法,让年轻人先感兴趣,再由兴趣引导,进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来。不给引导而妄加指责,那实在强人所难了。

易烊千玺这首《丹青千里》所代表的青年音乐创新大赛,正是这样一个引导年轻人兴趣的平台。故宫开放了《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潇湘奇观图》等11幅名画IP授权,选手根据这些中国传统名画的意境来发挥再创作,融汇古今,是一种独特的尝试,奇妙的连接。

如果有人通过听这些参赛歌曲,了解到故宫有这样几幅精美的画作,继而对古画乃至文物产生了兴趣,打开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则善莫大焉。

想想我们最喜爱的一些事,是不是也都是经由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而引发兴趣的呢?

三、辐射广——一个故宫,带起了全国的博物馆热

今年8月17日,随着“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对外试运行,辽宁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全面开馆。刚开馆的一段时间,辽博每天都会排起长队,人们争相观看《簪花仕女图》、《瑞鹤图》、《洛神赋图》等国宝级藏品。

这种景象,让人回想起2015年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当时,游客为了一睹《清明上河图》等藏品真容,在故宫排起了惊人的长队,平均要排大概八个小时,才能看一眼《清明上河图》。

这次“石渠宝笈特展”拉开了国内排队逛博物馆的热潮。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类似事情发生,近来辽博的展览又将这一热潮推向了新的高度。

辽博这次“爆红”,很大程度上也是电视节目助力。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故宫、辽博等九大国内顶尖博物馆均将自己的看家宝贝拿到节目中,通过明星演节目,专家介绍,网友投票等展示形式,将国宝介绍给大众,大大激发了网友对国宝的热情。

就在前几天,央视宣布第二季《国家宝藏》即将开启,又有九家博物馆将带着自己的馆藏珍品亮相。这九家博物馆中,有八家与第一季不同,而故宫博物院是唯一蝉联坐镇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用世俗一些的话讲,故宫是《国家宝藏》这档节目的收视保障,也是观众心中的质量保障。普通观众对省级博物馆可能不太熟悉,但都熟悉故宫,有故宫坐镇,大家就知道,这是一档高规格节目,就有了追看下去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其他博物馆的珍品才能通过这档节目被更多人熟悉和喜爱。可以预见,《国家宝藏》后几季节目可能也都是这种故宫带八个新馆的展现形式。

故宫对全国博物馆的辐射作用还不止于此。辽宁博物馆从上《国家宝藏》节目,到此次吸引游客排队看展,都少不了一件作品的功劳,辽博镇馆之宝——《洛神赋图》。然而,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原画早已散失,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洛神赋图》都是后世临摹版,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一共有九幅,辽博的这幅是其中唯一的图文并茂摹本。

《洛神赋图》局部《洛神赋图》局部

但其实,故宫也藏有临摹版《洛神赋图》,而且有三个版本,虽然没有图文并茂,但有的成画时间早于辽博那幅,两相对比,可谓各有千秋,是同档次的国宝。然而,故宫没有选择《洛神赋图》作为“参赛”藏品,显然与辽博有默契在,不是要在这里跟你一较高下,而是共同用藏品来把《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做大做好,使之成为权威的传统文化弘扬平台。这种相互协商,共襄盛举的做法,堪为表率。

《国家宝藏》采用了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展现形式:每个馆拿出三件藏品,让明星扮成古人,演绎一段与藏品有关的故事。这种活用文物IP的方式,如今已被广为采用,腾讯与故宫2017年合作的“Next Idea条漫大赛故宫奖”就是一例。故宫博物院开放了《韩熙载夜宴图》、《十二美人图》、《海错图》等一系列经典IP给选手二次创作,以二次元方式呈现“故宫美”。在青年选手脑洞大开的创意条漫中,故宫的传统文化充满了生机,形象也更加鲜活。

“Next Idea条漫大赛故宫奖”与《国家宝藏》,听起来风格相差蛮大,其实核心思路高度一致,都是以重点藏品IP为由头,进行现代手段的二次包装,以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正是由于这些行之有效的手段,才使得近年来游客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大为高涨,带起了持续至今的中国博物馆热。

四、目标远——成为网红,为的是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如今的故宫,从流量和关注度来讲,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网红,甚至比绝大多数网红都要“红”。然而,大多数网红的诉求是靠“红”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更短浅地讲,“红”就是目的,成为网红就是终极目标。而对故宫来讲,一不缺名,全国谁人不识君?二不缺利,每年仅文创产品收益就超十亿(2016年数字,如今只多不少),再加上由于游客热情高涨而带来的门票收益增长,故宫肯定是不缺钱的。

其实,故宫本不用如此“辛苦”做推广的。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使不搞创收,仅靠每年财政拨款,也可以活得不错。也就是说,完成当网红的小目标,而且凭借成为网红赚得了不菲收益,都是“捎带手”的“副产品”。

那故宫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答案也简单,说起来特别正能量:推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很多年来,我们都习惯拿故宫当中国人的“脸面”。故宫是我们心中的圣地,是视野尽头遥遥相望的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殿堂。我们好像从来没想过,要“使用”故宫。然而,如今故宫掌门人告诉我们,不仅要使用,还要尽量多用,每天用,“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转变代表着两个方向:

一是故宫管理者的思路转变,让故宫放下身段,融入生活。这点做得很成功了,成为“网红故宫”就是明证。

二是故宫要用“文化+科技”的两条腿走路,将现代科技手法融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去。这也是与腾讯合作的要义所在。

举个简单的例子,故宫2017年的游客人流量是1670万人次,平均每天4万多人,这还包括了重复游览的游客。而微信和QQ用户数有多少呢?都是数亿量级,基本将中国网民全覆盖。

这个对比并不会丝毫减损故宫的伟大,而是说一个客观事实:无论故宫如何推广,如何让自己人尽皆知,都注定会有非常多的人,一辈子无缘亲自到故宫游览。即使那些去过故宫的人,也大多是走马观花地“打卡”,满足内心中“我去过故宫了”这样一个心愿,离把故宫当作生活方式还远得很。

故宫有取之不尽的文化题材和研究成果,以及国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精神地位;腾讯有最广泛的青年基础,有互联网前沿科技和丰富的数字文化产品矩阵,以此来推动故宫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全新演绎,实现最高效、最广泛的触达,这正是腾讯的优势所在。

三年来,腾讯拿出了社交、游戏、动漫、音乐、工具、青年创新赛事、人工智能、云计算、LBS、眼动技术十大文创业态与前沿技术,推动文化破壁,爆款产品频出,助力故宫传统文化“活起来”,打造一系列故宫或“萌萌哒”,或“酷炫”,或“涨知识”的应用。

腾讯是一家科技公司,这是很多人提到腾讯时的第一印象,甚至是唯一印象。但其实,腾讯同时还是一家文化公司,“科技+文化”正是腾讯最为独特之处。

未来,“网红”故宫的发展方向是用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出去;而“文化公司”腾讯的发展方向则是用自己的内容和平台优势,实现更宏伟的文化诉求,它们在同一个点上交汇,那就是以“科技+文化”,让每个人共享中华文明之光。

结语

如今的故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红。它成为现代网红的过程,是放低身段,平等与大众对话,面对大众反馈不断迭代产品,用科技手段输出文化的过程,这恰与互联网精神相符,也与腾讯多年来走过的道路相合。在“文化+科技”这条路上,腾讯与故宫是互补又相生的好伙伴,他们的结合,会不断创造出惊喜。网红之于故宫,仅仅只是个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