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正在成为香饽饽!

 文博圈 2021-01-17

文物热一浪高过一浪,博物馆正在成为香饽饽!

这不,KFC打造文物国宝主题餐厅的消息,已经刷爆了朋友圈。

武汉迎来全世界最早的冰箱——《青铜冰鉴》

诙谐幽默的击鼓说唱陶俑来到成都

不管这种举措的出发点是什么,对于微友来说,“洋快餐”居然也开始蹭文物的热点,或许才是大家点赞的根本原因。

人面鱼纹彩陶盆向西安诉说人与鱼的羁绊

至于新的风格能否让肯德基的业务下滑趋势“止跌”,还需要市场的验证。

庄严无双的后母戊鼎相约郑州

其实,肯德基的举措只不过是为当前“文物热”、“博物馆热”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脚而已,这个长期以来的“大家闺秀”有更多的行业早就开始“暗送秋波”。

互联网把博物馆搬回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物”是典型的“阳春白雪”,不穿唐装汉服,不蓄须,不引经据典,是不敢谈文物的。不是业内人士而专程飞来飞去逛博物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互联网颠覆了这个状况,管你万水千山,管你“金枝玉叶”,只要手机能上网,想逛哪个逛哪个。固然没有身临其境的触动,没有文化氛围的渲染,没有穿越时空的震撼,毕竟省钱省时间,小小的满足一下,增长见闻,陶冶情操也算玩个高雅。

2017年9月15日,腾讯发布腾讯艺术+计划,上线博物官小程序,专帮艺术爱好者搞定逛博物馆各种疑难杂症。接下来,腾讯艺术+计划还将联手100家博物馆,让用户轻松逛懂博物馆。

▲“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第一季预告片

同样,2017年,一个“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的直播课程吸引了数十万的家庭购买观看,显而易见,“十万少年”的定义远远低估了这个市场空间。

博物馆是熟透了的桃子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口号喊了很多年,除了那几套“诵经典”的丛书外,博物馆+学校+学生实践的模式早已万山红遍,而其他传统文化教育产品还在艰难摸索。

毫无疑问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大百科中,“博物馆人”早已把基础打的扎扎实实,对于开发教育产品的企业来说,只需要站在各类文物工作者的肩膀上,伸手摘下那颗熟透了的桃子就可以了。当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是果酱、沙拉还是罐头,都不会影响它丰富的知识营养。

博物馆供血  满世界送奶

2016年,一系列政策法规密集出台,鼓励文博创意产业发展,各地博物馆开始从原来单一的衍生品开发开始向文博IP转型,“犹抱琵琶半遮面”变成了到处牵手、亮灯、喜结连理。

在故宫博物院的带动下,从线上到线下、从展览到产品、从纸巾到建筑装饰,文博创意产业遍地开花。

眼下,如果一个文创设计人员压根没有从博物馆得到过灵感源泉,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是否付费、是否合作或者经过版权转让另当别论。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普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文博IP的未来只能是越来越抢手的香饽饽。

感谢《国家宝藏》推开那扇门

随着《国家宝藏》在央视的播出,其火热程度热的烫手。无数的“国宝迷”追剧追到因为节目时间的调整大骂央视。“前世今生”的表现手法在“文物热”“博物馆热”的基础上烈火烹油,让无数对文物不曾关注的人开始热衷,成为茶余饭后的重点话题。

古籍文献、历史教科书的传播方式确实很难让人产生共鸣,传统的解说词更像课堂上的老师在讲知识要点。

是《国家宝藏》让观众触摸到了文物在生活中的质感,千丝万缕血脉相连。国宝守护人印章的含金量直线上升到了可以“传家”的地步。

  2018,向博物馆进发

随着十九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社会都在反思文化消费。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精神殿堂的构建已经不能靠盲目的东拼西凑,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文物为重要载体,提升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起来,活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间。

这是时代的大潮,如果我还游离于博物馆的大门之外,我不知道将错过什么。

2018,文物的价值将全面迸发,更多的人,正在向博物馆进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