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微写作

 day围堤湖 2018-03-17
​近年来,随着文博类纪录片及电视节目的风靡,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成为当下的“网红”。“文博热”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愈发强烈。对此问题你怎么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报告还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也进一步表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战略。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需要聚集更多人的力量,一同在继承中创新。
毕竟,文物的趣味性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更多地来自于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如过没有背后的历史作为支撑的话,很难真正欣赏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去推广宣传文物、普及历史的原因

正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生动的讲述方式,让博物馆静默的文物,活泼地出现在荧幕上,成为“网红”。文博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大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青睐,

宅若久时天然呆,呆到深处自然萌。”加上等特效,不同于《国家宝藏》中大咖云集,演绎宝藏“前世今生”的形式,《如果国宝会说话》选择使用时下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让文物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更有网友为文物制作了表情包。《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一种短、平、快的风格把昔日里庄严肃穆,一丝不苟的文物表现的十分喜人,不囿于文博专业的“理性”,用一丝“感性”直抵人心。文物之美、内涵之深我们可能无法解读透彻,古物的美,看似无用,却能让今人“感到生命扑面而来的力量。这种人文精神才是传统文化的魂魄”
长期以来,文物被大众理解为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展品,众多以文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因为题材小众、表现手法单一、内容缺乏观赏性而被大众敬而远之。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开始成为主要的观影人群,审美以及消费习惯的变化使得当下的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应该应时而变,动态传承
传统的国宝类纪录片中,大多提供材质、年代、流转等基本信息,视觉呈现也庄重威严。观众如果在文博类知识或鉴赏水平上有所欠缺,一方面会觉得无法欣赏,无法被打动,另一方面,也会在情感上产生疏离感。《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国宝与萌文化、“短平快”传播等文化趋势联系在一起,让更多年轻人由衷地感到“燃”。历史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上下五千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文物,不再是庙堂之高的陌生物件,而是携带我们文化基因的密码。
文物被认为是承载灿烂文明和维系民族精神的“国家金名片”
历史一页页翻过,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开口说话的国宝,让我们以崭新的方式对话历史和先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魅力。

几千年的岁月流淌而去,文物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依然如此相近。正是这种一脉相传的文化底蕴,让身为后辈的我们透过电视和手机屏幕与国宝相互凝视时,仍情不自禁地赞叹它们身上凝聚的匠心之美和智慧之光。国宝的制造者们早已托体同山阿,而他们对自身技艺与文化朴素的自信之心却能跨越时空,与今人的文化脉搏同频共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