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诚哉斯言!危哉斯言!

 绿荫碧水 2018-11-15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有一部哲理小说叫《爱弥儿》,它集中阐述了“反归自然”的教育理论。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这对于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震聋发聩的呼声,可200多年过去了,仍然改变不了多少,这多少让人感到悲伤。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认为这个孩子不听话,讲过了也记不住,老是犯同样的错误,总会用一种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我也常常这样想,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呢?其实,我们都忘记了自己面前的是孩子,不是成年人。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特点是单纯,好动,喜变,好幻想,好尝试,却又缺少判断力、坚持力和自控力。他们在成长中,心灵是自由的,快乐的。同时,又是在不断的尝试之中,表现出缺点,甚至犯错,但孩子的过失不同于成年人的犯错,不是存心的,而是无意的。他们正是在这样改正一个个缺点得错误中,他们得到了成长。可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会忽略了这一点,把那些常常犯错误的学生看成是差等生,其实他们也一样的可爱。比如一(4)班的骆豪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好动,爱说话,常常不做作业,可他对你特别的亲切,即使你骂他过,甚至打他过,他依旧不记仇,不记恨,在外碰以你,依旧亲切地叫我老师。像这样的学生,你能对他怎么说呢?他不是故意的。卢梭让我们把孩子看成孩子,就是要让我们正视和尊重孩子的这些特点。成长中的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但是教育不能以“成人”标准,而是必须顺应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每每反其道而行之。如不把孩子看成孩子,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把孩子围起来,预防他受到任何的伤害,以致他在长大后一有痛苦便不能应付;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看待孩子。这些使孩子陷了入无限的痛苦之中。君不见,一个个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书包都是沉甸甸的,起早贪黑,是谁把他们送进了各种各类的“辅导班”?甚至连节假日也没有,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就是对孩子天性的践踏!孩子学习没有信心,成长没有自信,孩子哪里是个孩子?

卢梭说:“当我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怎能不感到愤慨,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期,青少年期是必经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自然发育、成熟。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儿童作家郑渊洁说:“自由发展”的核心就是符合孩子自然天性的成长节奏,孩子是未来新世界的缔造者,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成人话,办成人事,那个国家的成人就会说孩子话,办孩子事。这是多么深刻的话语啊!诚哉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