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九拾八:两游玄都观,刘禹锡的铮铮傲骨是唐朝文人的高洁风骨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刘禹锡年轻时,即名动京师,他的诗文,如《陋室铭》、《乌衣巷》,等为人所喜闻乐见。刚正耿直,不媚俗世,不畏权贵的性格,难免使他官运坎坷。两游玄都观(今天西安朱雀大街附近)所题诗句是他诗文才华和命运的写照。

刘禹锡是公元793年,即唐德宗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以文章、诗歌为朝野所重,数年间,便名动京师。刘禹锡虽是年轻后学,但一心想有所作为,时值王叔文居中用事,于是他就去拜见王叔文。

王叔文早就知晓刘禹锡的名声,见面相谈后觉其真乃国家栋梁之材,堪当大任。王叔文甚至当面说他有宰相之器。唐顺宗即位后,因为重病缠身不能说话(脑中风),所以国家大事均委托王叔文和王伾(pī),王叔文又经常与刘禹锡、柳宗元商议,言无不从,时四人掌管朝廷政事,人号“二王刘柳”。

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专管度支盐铁之事,在别人看来是很实惠的职位。时值他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敢作敢为,每日收到的公文多到不计其数,他都一一答复,仅是封公文袋之口用的糨糊,每天就要用去一斗面。

整顿市场秩序是刘禹锡的一大作为。首先取缔了利用公权垄断市场、让长安百姓深恶痛绝的宫市,对此,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更重要的是,他敢于联合改革派,经过周密地调查后,下令严惩当时为非作歹、欺行霸市的“五坊小儿”,还百姓一个公平安宁的京城。

何为“五坊小儿”?当时,唐朝宫廷之中设雕坊、鹘(gǔ)坊、鹰坊、鹞坊、狗坊,合称“五坊”。各坊供职者,专为皇帝捕雕、鹘、鹞、鹰、狗,豢养这些猛禽及猎犬以备皇帝打猎所用。这些人依仗权势,到处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欺压百姓,京城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被称为“五坊小儿”

刘禹锡为官初露锋芒,大刀阔斧,敢作敢为,深为京城百姓称道。但这种做法是需要强有力的后台支撑的,一旦失去支持力量,也就失去了一切改革的动力和可能性。刘禹锡没有想到,他的宏图还未及展开,在位仅八个月的唐顺宗李诵就驾鹤西归了,其子唐宪宗李纯继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有新班底。后来的执政者认定“二王刘柳”是奸党乱政,被统统贬官。刘禹锡被驱逐出京城,那一年,公元805年,即永贞元年。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在路上又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落魄失魂的他,常以屈原自比,吟咏徘徊。

刘禹锡33岁到朗州,43岁被召回京。朗州十年,是他23年贬谪生涯中,时间最长、处境最差、变故最多的时期,也是他采风最深入、积累最丰富、思考最深刻、信念最坚定的时期。刘禹锡在朗州十年,留下200多首诗文,占他一生创作的四分之一,这些诗文,始终不忘初心,始终表达着他“革新图强、富民安邦”的思想精髓。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朝中不少忠直之人提出,刘禹锡才华横溢,弃置于边远之地实在可惜,是人才的巨大浪费,应该将他召回,为国家出更大的力、发更亮的光、供更多的热。既然大家都这么说,朝廷就顺应舆情,把他召还京城,准备用为郎官。

刘禹锡回到京城后,正是满眼春色的季节,他没有去拜访执政,而是先去参观了“玄都观”。因为他听说有道士在玄都观里亲手种植了无数仙桃,满观灿若红霞。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安排,如果是视官如命的“禄蠹(dù)”,到京的首要大事便是去“拜码头”,把对自己仕途有用之人跪舔一遍,诸事完毕之后,才会有心情游历玄都观。

刘禹锡不是没想到,而是他做不到。他在“玄都观”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看花诗刚刚出口,很快就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人都在吟诵评说。

刘禹锡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所以,诗意被认为:“语涉讥讽,执政不悦”,结果就是,过了几天,皇帝又下诏改授他为连州刺史,还是第一次被贬的地方。刘禹锡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在玄都观中赋诗一首,然后再一次离开长安,远赴岭南。

公元828年,唐文宗太和二年,机遇再一次降临到刘禹锡的头上,朝廷以主客郎中之职征他还京。当时,唐文宗想有所作为,努力更新朝政,唐朝颓势人似乎有所转机。值此用人之际,刘禹锡这样的人才便有了委以重任的形势。

刘禹锡一踏进关中,就思绪万千,心情十分复杂。14年的风风雨雨,如浮云惊鸿,让他心情不宁。他满腹心思地进入京城,三月里的长安,绿树满街,红花似锦,但对刘禹锡来讲,物是人非,不觉生出无限陌生之意。他再一次径直来到“玄都观”,想故地重游。

刘禹锡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来到“玄都观”。此时,他不再青春年少,也不再意气风发,但他诗人的气质还在,没有改变。故地重游,他为自己怀才不遇的坎坷经历而深感不平,便拿起笔来,又赋诗一首诗《再游玄都观绝句》,作为十四年前那首诗的续篇,聊述情怀。

在这首诗之前,他还加了一段序文:“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诗是这样写的:“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序文旧事重提,将背景说得很清楚;诗文仍用比拟的手法,有意识的旧事重提,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身处逆境,仍然不向权贵低头,这就是刘禹锡的文人风骨。

当时的执政者满以为把刘禹锡从边远之地召回来,他会感恩戴德,至少驯服了很多,但想不到他的恃才傲物本性更甚于早年,所以,把他改授为礼部郎中。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刘禹锡的思想,他虽仕途坎坷,但他却保持了文人的铮铮傲骨,为千古称道。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