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组图)

 金苹果6 2018-11-15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李晓辉: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专访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李晓辉

近期,有学生找李晓辉聊天,觉得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中学)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自己周围有很多特别优秀、比较张扬的同学,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而发展到没有自信的程度。

“其实,你身上有着特别闪亮、像金子一样的东西,只不过自己没有发现,就是与别的同学相比,你特别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特别容易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进行对比,只不过这个优势你暂时没有发现。如果你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之后,把这件事当做正面的东西,那么对于你来讲,将来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发展和成就会非常大。”李晓辉这样告诉学生。

“回想起我上学、工作的情景,我一直都觉得周围很多人身上的很多优点都是我所不具备的,一直觉得自己有很多的弱点,但是这些弱点形成了现在的一个基本想法,那就是时刻反思自己,见贤思齐,发现周围人的长处和优势。近二十年过来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反而成为我最大的一个优点。”

其实,李晓辉并不是比别人差,但是他能感觉到别人比自己好,并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努力。反思之后,李晓辉的进步和成长会更快。当了7年教师,做了10年的教学主任,随后又做了2年多的教学副校长。2002年7月,李晓辉获得第四届《生物学通报》奖励基金三等奖。2004年元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版《生物学》实验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2月,被评为北京市生物学科骨干教师。2005年6月,被聘为《中国考试》杂志特约编委。2007年2月,被聘为《生物学通报》常务编委;4月,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发展中心生物课程团队核心成员;9月,被聘为北京市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培训教练;12月,被评为北京市市级生物学科教学带头人。2008年6月,被聘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2009年8月,被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授予“优秀辅导员”称号。2010年初,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李晓辉副校长在北京市新课改实验工作总结会上发言

快速成长的三个因素

1992年,22岁的李晓辉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到实验中学做了一名教师。早在毕业之前,李晓辉就在实验中学实习,他的自我感觉不错,上课的时候能够把自身的长处发挥出来的,学校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比较高。

北师大实验中学有着一个特别好的教师群体,当时还有个叫“青年教师研究会”的青年教师组织(简称“青教研”)。“青教研”的骨干教师都是在实验中学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师,对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的想法。有“青教研”的老师问李晓辉愿不愿意加入这个组织,李晓辉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晓辉就和比自己大十岁、二十岁的老师在一块共同研究问题。

“说句实在话,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我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你和他们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在这样一个十几人、二十几个人的会议上,我从头到尾几乎一句话都不说,但我不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很尴尬,反倒觉得能收获特别多的东西。这样我做老师的成长和进步,跟其他老师就不太一样,可能是一种跨越式的。”

李晓辉所说的跨越式,指的是他用了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在很多地方就能向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师看齐,这样一来,他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就比较深刻了。

“处在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师群体里面,同时你又能够从优秀教师身上学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还不能失去自我,我觉得这可能就是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在北师大实验中学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学校的导师群体,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学校会给每一位青年教师安排一个导师。对李晓辉影响比较大的导师有两个,一个是学校的特级教师吕灿良,一个是程念祖老师。当时因为家庭出身问题,程老师只能选择农学类专业,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老师。陈老师教书有一个特点,好多东西是从学的角度去教学生,这跟一般科班出身的老师就不大一样,这对李晓辉整个思维的启迪非常好。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外界的帮助越大机会就越多。我有很多机会参加区里、市里的各种活动,进而有机会参加了教材的编写工作。比如我现在参与了北师大新世纪版教材的编写,初等教材编完之后,然后又编高中教材,这样就让自己比较早地进入到一个优秀的群体。”

“老师的成长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你基本上是在教别人的东西,但逐渐发展到和编教材、编课标的人在同一个层面上工作的时候,那种你对进步的感觉和你当老师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进入到这样一个群体后,我有一种感受,刚开始的时候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文本学习,比如看书、看课本、看各种资料。但当文本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你就需要超越了。”

有一次,李晓辉参加了教育部的一个会议,受到了特别大的刺激。原来李晓辉是特别自信的,因为与中学老师相比,李晓辉看的书很多,相对来说理论也多;跟大学老师相比,李晓辉的实践经验很丰富。但在那次会上,李晓辉平时拿出来讲的那些理论的作者全在那个会上。

“我就在想,我讲这个东西,会不会被人笑话,但在那个场合,中学的代表就你一个人,大家都在看着你,你必须得讲,讲完以后还要说这是什么理论。比如陈向明教授就坐在那里,我就说,陈老师,我学的是您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反应反而比我好,没有人笑话我,反而说'我们只是理论上理解,你把理论运用到你的实践中去'。这样一来,我发现文本学习到最后,当你进入到你所工作领域的前沿团队时,你在实践中的学习,你在这些团队碰撞中的学习,会使你的进步更大。”

李晓辉做事有一个原则,就是某件事只要自己去做,就尽最大努力去做,直到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他说:“尽管当初自己并没有明确的意愿,一定要当老师,但是一旦选择了这样一份职业,就应该在这个职业里面,向最优秀的群体学习,最后进入到最前端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面来做事情,我的成就感还是很强的,没有仅仅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老师。”

如果说“青教研”给李晓辉提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组织或者平台,那么名师的指导则让李晓辉在学科教学中不断走向深刻,而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使李晓辉和本学科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走在学科前沿也就水到渠成了。

1996年12月,李晓辉老师的录像课《人类的神经调节》荣获北京市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录像课评比一等奖;2002年10月,他的教学案例《探究酶的活性》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评比一等奖;2009年8月,合作研究成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管理)模式实验研究”,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

自2004年以来,李晓辉参与了国家统编初中生物教材(北师大版)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初中《生物学》三本教材的编写,参与了国家统编高中生物教材(浙科版)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国家统编初中、高中生物教参、实验报告册等的编写工作;先后有《以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试论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一节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几道高考生物探究性试题的解析与反思》、《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研讨“生物的变异”的教学构思》等多篇论文在不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曾经有一个机会,社会上要成立一个大的技术部门,他们想把李晓辉从学校挖出去。这个部门的老总亲自和李晓辉谈话:“你所在的中学是一个平台,我这里是一个全国的技术型平台,这两个平台相比,你觉得那个平台对你的发展更好呢?”

李晓辉说:“你提供的是全国的平台,但是只是一个服务于教育的网络平台,而我在实验中学,那是一个真正的基础教育平台,我所做的不单单是服务于我的教育和教学的这样一个问题,成就感可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

从李晓辉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过程,不难看出,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一个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一种认识:对你工作的价值的认识,认同你工作的价值,才可能真心得投入得去做这件事。“我觉得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还不足以来表达出全部,你一定要认同,你所做的这件事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就像最幸福的人是有信仰的人一样,如果你对你的工作达到信仰的程度,你才可能会投入,我想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第二,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你的周围有着太多比你优秀的人,他们的优点比你多,你在这个群体中应该从每个人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毕竟,老师是一个经验性的职业,好的经验如果你不去学,你的成长速度肯定会降下来。”

第三,可能是最关键的,“人们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三类,一类叫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就是像我这样教生物;一类叫条件性知识,比如当老师要有教学心理学知识等;一类叫实践性知识,这类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别人说我的课不错,但学是学不来的。实践性知识,就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学别人是对的,但一定要创造出自己的东西,符合你自己的理念、方式和能力。”

做行政以后,李晓辉曾经有过很多的痛苦,有时甚至有重新回去当老师的念头,因为做教师时自己想好了就可以做,但现在是你自己想好了要别人按照你的方法去做;安排一件事情是很容易的,但遇到问题后的决断是很难的。还好李晓辉时刻保持着自信,慢慢就感觉到做行政和做老师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你做老师的时候很尊重学生的话,做行政的时候你就会很尊重老师们。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晓辉也逐渐建立起了和做老师时一样的自信。

“当你觉得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抓的时候,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要抓,这个时候,你就要抓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情。”对李晓辉来说,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情就是教师和课堂教学,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个是借势造势,每一个大的活动对老师们来说都是一个平台。”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李晓辉副校长在备课组长研讨会上发言

由台前到幕后直至共通

刚工作两三年的时候,李晓辉记得西城区一个教研员听完自己的课后这样评价说“一看你就是一个年轻的老教师”。这实际上是一个否定的评价,教研员为什么会给李晓辉这样一个评价呢?

原来李晓辉的课堂就是那种特别传统的课堂教学,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直在讲,好为人师,讲的眉飞色舞,要把自己想的东西一定要讲给学生。

后来,李晓辉逐渐意识到,要给学生一定的舞台,自己应该退到幕后,看到学生的进步,自然就感觉很高兴。再后来,就会达成师生所谓的一种共通,师生在课堂上会碰撞出很多火花来。

这几年,李晓辉又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们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别的学校老师来听实验中学的课,最后会评价说“实验中学的学生真棒!”

“刚开始听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现在我们琢磨到,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这句话不是在表扬老师,实际上是在表扬学生。隐藏的意思就是说,'你实验中学的课堂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你的学生太棒了。'

“还有一种评价,就是老师非常智慧,学生也非常智慧,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会经常碰撞。一道题学生解答出来,老师可以解答出来,学生们一个个羡慕的不得了,或者是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特别强,老师也是崇拜的不得了,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从教学角度来讲,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只能是这个老师跟这个学生互动,激发人的本源的东西。作为教育还有一个功能,我觉得应该是抛开老师的个性,能够给学生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任意一个学生拿过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我现在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当了教学主任、教学副校长后,李晓辉常和老师们说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老师,在教完这个东西之后,应该让学生觉得越来越容易学,而不是让学生觉得越来越难学,就应该给学生一般性的方法。”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如果这样的话,我课堂上的乐趣就会减少,好多激情碰撞没有了。”

李晓辉回答:“激情碰撞还是应该有的,但激情碰撞的本身应该是激发学生的个性。你把这个孩子的个性激发出来了,表现为个体,但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还是应该面向全体。”

西城区教委主任田京生有这样一个观点,他希望西城区的课堂教学能够做到85%的学生能够听懂85%的东西。李晓辉特别赞同田主任的观点,他在多个场合也强调这个观点。显然,这是一个超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普适性的方法。

一次,实验中学物理组的组长给高中的一个国际班的学生上课时,他一进来给学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给你们上物理课的目的是,我知道你们特别怕学物理,所以我教你们这一学期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们觉物理有意思,并且容易学。”李晓辉认为,这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观点。

在教学上,李晓辉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听李晓辉老师的课,学生会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有一般的规律存在,并没那么难。他会在一般性的方法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李老师的学生对生物课的信心马上就会有了,学生信任老师,会按照李老师的路走下去。

李晓辉教学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可能相对来说更深入一些,容易和有思想深度的学生产生共鸣。

记得是在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曾经有天津市各区的教研员到北京听课,北京四中安排了一节课,由一个很有名的特级教师上;实验中学安排了一节课,由李晓辉上。李晓辉当时讲的是初中课程的一节课《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个植物体由根、茎、叶等六大器官组成的,六大器官是由组织组成的,组织是由细胞组成的,就是这么一个内容。

但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李晓辉用认知心理来讲这一节课。为什么李晓辉会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老师的任务,就是找到未知的东西跟学生已知的东西的连接点,并把这一连接点突破,这也是教学上的核心原则。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李晓辉看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教育哲学》。“那本书我读了三遍,前半本我一直是没读完,后面的内容老读,为什么呢?后面的东西我愿意读,首先是它跟我的领域相近,我比较熟悉;其次是它把哲学的观点纳入进来,我又觉得有新鲜的东西。前半部分哲学的东西,我为什么一点儿都不愿意读,是因为我跟它一点共鸣都没有。”

在做那节课的设计的时候,李晓辉从刚刚学的知识引入。对于学生来讲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学生唯一不明白的是组织,李晓辉老师拿细胞引入,把组织这一概念突破之后,这件事自然就突破了。

同时,李晓辉还给学生灌输这样一个观点:细胞形成组织,不同组织形成器官,科学上定义为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李晓辉强调,器官是由组织组成的,但是形成器官之后,每个组织依然拥有自己原来的功能,这些组织形成新的结构层次之后会产生新的功能,这就符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思想,就是一定要按顺序结合在一起,有序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是无序的,整体小于部分之和。自然辨证法的思想在不经意间就渗透到教学之中,学生很容易懂。

当时,听课的老师就问:“您工作几年了?”李晓辉回答:“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年。”听课的老师惊讶地说:“了不得。”

那次讲课之后,李晓辉的名声在天津生物教学界特别响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晓辉常常会去挖掘一些东西,而这个东西并不是生物学科的概念,而是对整个事物的一些深刻的看法和认识。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探究,如果按照科学的解释,会复杂的不得了,而我对学生说,什么是探究呢?探究就是解决问题,探究与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要先找出答案之后,你还得找证据,证明你的答案是对的,就是多了这么一个环节。现实中也是很常见,公安局破案不都是这样的。”

李晓辉总结出来这样一套东西之后,学生拿到以后就特别好理解,直接的表现就是高考中解题非常有用。当然,李晓辉的这套东西不是只用于高考解题的,这与学生们将来做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是主观性地去做,还是需要有一些相关证据来证明你的判断,验证一下,这样做事才会更稳妥。

一家军事杂志曾对比海湾战争和中国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区别,指出海湾战争的整个战略和战术的制定由参谋长联席会议做出决定,论证过程邀请不同方面的专家来征求意见,这样决策就会比较客观。我们的三大战役,更多的还是属于领袖的那种睿智,但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领袖这样的睿智。相对来说,美国的军事决策因为有各方面的证据提供,会更保险一些。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晓辉给学生的东西肯定不是仅仅为了高考,而是瞄着更高的东西去的。

李晓辉在教学上的第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比如高三的学生心理压力会很大,这种心理压力可能来自于很多方面,李晓辉在疏通的过程中,会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从而把问题解决。

在李晓辉看来,学校就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如果你不允许他犯错,到社会上再犯错的话,那种惩罚就是非常社会化的惩罚了。在学校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化奠定一个基础,作为一个老师,只要从学生成长和发展这一大的角度出发,就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李晓辉副校长在西城科研周做主题发言

生物教学要解决三个层面问题

在李晓辉看来,从基础教育的角度上讲,生物教学就是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知识层面的问题。为什么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呢?因为生物学本身就是研究生物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身,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

“比如口渴,是渗透压升高的一种表现,渗透压升高我们就要降渗透压,所以渴的时候,最佳的方式就是喝白开水。但我们很多孩子渴的时候想喝饮料,现在也有很多饮料是运动之后喝的,可以补充无机盐。学了这个知识后,好多学生告诉家长,口渴了之后最解渴的办法就是喝水,饮料是不能解渴的。其实,我们都有这种经验,饮料越喝越渴。类似这种知识的应用,在现实中是非常多的。”

“还有体温调节。有人说发烧的时候就捂,出一身汗就好了,我让同学们判断这句话,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5度,体温中枢把体温调到39度,你会感觉周围是冷的。所以当你感觉冷的时候,是你的体温在往上升,但是如果你现在体温是39度,想降到37度,散热的方式是什么?就是出汗。所以出汗会降温,但是捂汗的话,温度就更高了。”

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解决知识性的问题,那么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什么呢?生物学科有着理科的共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应该说是整体的科学素养,在方法上的驾驭是非常大的。

“比如我刚才说的探究,探究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东西,就是一件事的表象未必是真实的。你认为表象是这样的东西,你要找证据去证明,没有证据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学科,三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质疑,第二个是逻辑推理,第三个是实证,最后可以上升到教育品质这样一个层面上去。”

李晓辉进一步强调:“生物教学的本质基本上就是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生活中必须的一些知识,第二个是能够解决科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第三个是能够真正的上升到科学的那种思维品质。科学的思维品质和素养,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讲特别重要。”

从三个方面评价课堂教学

从抽象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有效的特别明确的一个指向,即让学生学得有效,让学生能够学会,能够学懂。说起来比较容易,但做起来却特别难。

“首先有一个大的原则,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学生够一够才能获得。有些课程学生参与程度很高,那是因为对学生来讲,你讲的内容都是特别容易办到的事情,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是没有收获的;还有一些课,对学生的理解要求太高,很多学生理解不了,那么实际上是够不着的。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是符合学生认知的,绝大多数同学够一够能够做的到。在一个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中,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逻辑跟学生的认知逻辑匹配起来。”

有时候,我们去听一个老师讲课,听课的老师会觉得这个老师讲的特别棒,但学生不买账。因为老师的知识基础是够的,但是学生没有这么多的基础,所以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生命力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前面李晓辉提到的自己的导师,他是学农的,动物学这一块他没学过,他自己学,他怎么学的就过来怎么教学生,这样效果特别好。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

“第二,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让学生投入,进入到课堂状态当中,并能维持下来。一节课如果能让学生激发出来,是自然的好课,前边还是应该有情景的,所谓情境就是让学生进入到我这样的一个学习状态,而情境的本质是认知冲突,得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知冲突之后,学生才可能会进入到状态当中,来进行探究,所以我想一节好课的起始阶段应该设置一个好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李晓辉曾经听过一节生物老师的课,讲《花的结构》。一开始老师要求学生们四个人一组,每组认为花是什么样的,就从生物的角度把这个花先画出来。然后,让每组的学生上来展示。展示到第三组之后,下面的学生就议论起来,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这时,老师说:“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

随后,老师拿出了几朵花,让学生们自己解剖,看看到底谁的对。

那堂课是李晓辉见过的学生最认真的一节课,因为前面有了学生们认知的冲突。解剖完之后,老师再回过头去呼应前面同学画的几朵花,结果画的结构都对。老师就带领学生们去认知花的结构,一般的花的结构是这样的,特殊的花的结构是那样的。不管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有花蕊,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花。

显然,整节课的设计环节都很流畅,但因为有了认知冲突,整堂课非常精彩。“首先要有认知冲突;第二,教师一定要跟学生在认识上同步,这个是很难把握的。”

如果才能实现老师与学生同步呢?“有一个外部的形式,就是你跟学生的知识是平等的地位,那老师的身份是什么呢?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东西是学生没有你有的,那你就要给学生提供帮助,但是有些东西不是你能帮助的了的,比如答案,这是一个外部的条件。”

这个外部条件出来之后,李晓辉就琢磨学校很有名的老教师,在课堂上他可能一句话也没让学生说,但是学生的思维全都跟着他走。这就是有经验的老师有这个本事,他能让他的整个流程设计,跟学生的认知是完全匹配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做到让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有收获,这是需要有技术手段的。”

李晓辉强调:“实验中学的某些课堂不是老师主导,而是个别优秀的学生在主导。所以老师要把握住主动,面向全体,关注更多的学生,这是课堂教学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总体上讲目前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呢?李晓辉分析是两个地方出了问题,一个问题出自课堂效率、效果不够高,课堂能弄懂的没弄懂,课堂45分钟没弄懂的,课后再花费一个小时都费劲;另外一个问题是训练无度,也就是社会上说的题海战术。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技能的掌握必需通过训练,首先是模仿,然后是反复练习。作为学生学习某个东西,如果不训练就能学习好,那是不可能的,但现在的训练面临一个度的问题。李晓辉把现在的训练叫做“质不足,量过度”。

“现在很多学校关注学生的特色发展,但北师大实验中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解决学校差异的问题,高质量的发展是解决中国基础教育的顶尖部分冲上去的问题。中国的高考应试本身没有错,错在用三年的时间只做应试这一件事。通过考试来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应试没有错,但三年只做这一件事就会牺牲学生许多的爱好和兴趣。”

最近一段时间,李晓辉在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这显然是针对目前中国学生被动学习所占比例很大这一现象,同时也是在思考基础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自主发展能解决很多问题,其核心是为将来人的一生发展负责的,相应地也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李晓辉认为,一方面被动学习表现为学生个性东西的激发受到限制,如果个性激发不受限制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另外的一种我们所谓的异化,就是在家长老师面前表现的是一种情况,而自己内心表现的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真正的成长肯定是内心的独立,而这种独立不仅仅是一个独立意识的问题,关键是要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独立的意识都被压制,就根本谈不到具有独立的能力,这是很危险的。

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肯定和社会是一致的,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在学校里自然就会存在,但如果学校盲从于社会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的话,那么这所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永远是跟着社会走的人,对社会的推动就会降下来。

李晓辉常说:“经常反思的老师,容易成为好老师。经常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学生,容易成为好学生。自我反思就是一个自我矫正、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师生自我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这件事情做好了,中国的学生就更有后劲了。”

怎么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方法,甚至是比方法更高的方法论上的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健康、全面发展,这显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如何才能科学破解这一重大课题呢?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李晓辉同样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