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冕当年为何要戴“高帽”?

 诸暨弘虫 2018-11-15
        王冕年轻时,行为举止有些另类,故被人视作“狂生”。传记上几乎都提到了一件事:用牛车护送母亲来回绍兴和枫桥,王冕把自己打扮得出奇出格,只见他头戴高檐帽,身披绿蓑衣,脚穿长齿屐,手里挥舞着一把木剑。这样的打扮,半路上不被人围观笑话才怪呢。
        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徐显《王冕传》)
恒着高檐帽,衣绿蓑衣,履长齿屐,佩木剑行歌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皆以为狂生。(张辰《王冕传》)
        读古兵法,戴高帽,披绿蓑,着长齿屐,击木剑,行歌于市,人以为狂。(张三丰《王山农》)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宋濂《王冕传》)
        传记中记载的王冕形象一定是真实的,他戴“高檐帽”和穿“绿蓑衣”,在自己的诗歌中也留下了痕迹,如:《贾浪仙骑驴图》:“形骸孤陋向岩壑,竹冠草衣空卓荦。”《柯博士画竹》:“何当置我于其下?竹冠草衣相对坐。”《送汪用衡北上》:“若问今朝作诗者,竹冠草衣盘礴裸,商歌饭牛松下坐。”这足以证明,至少在中年以前,王冕确实一度有过这种古怪的穿戴。
        “草衣”就是“绿蓑衣”,这不难理解,现在蓑衣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作为对农耕文明的怀念,当作装饰品的蓑衣还能在一些场合看到。那么“高檐帽”(简称“高帽”)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冠服”这个概念了。
        冠服,是服饰的组成部分。冠服不是身上的衣服,而是头上的衣服,笼统可称帽子。但其实古代的冠和帽也有区别,区别在于:冠只罩住发髻,而帽则覆盖整个头顶。在古代,冠帽是贵贱等级的标志,等级不同则冠帽不同,贫贱无身份的人是不准戴冠的。
        王冕当时所戴的“高檐帽”,其实不是帽,而是竹冠,即只能罩住发髻,不能覆盖头顶。好在王冕生活在元朝,如果他活在汉高祖刘邦时代,不招致杀头才怪呢。因为这种竹冠是刘邦做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时发明和佩戴的,后来刘邦“从竹皮冠起田野”,最后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这种竹冠就被称作“刘氏冠”,并规定爵非公乘以上不得戴用,以示对创制者的尊敬。到了王冕时代,竹冠至尊的象征意义荡然无存,倒是慢慢和神仙、道士沾了边,有了“竹冠羽衣”的搭配。
        王冕戴“竹冠”,当然不是为了做神仙或道士,而是洒脱不羁、恬淡自如的外在表达方式。自汉代以来,竹冠被人们赞颂吟咏,并在冠服中长久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取材便利、制作容易等因素外,尚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中国士大夫崇尚俭朴,且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氛围中,道家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返朴归真等观念也深深印入他们的头脑中,于是,他们托物寄情,通过一顶顶小小的竹冠来传情导意。故王冕戴的不仅仅是竹冠 ,而是竹冠里隐藏的儒道文化和精神。
        再细细琢磨上述徐显、张辰、张三丰、宋濂的用词,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徐显、张辰用了“高檐帽”,张三丰用了“高帽”,意思完全相同,但他们用“帽”而不用“冠”,是因为王冕从来没有做过官,王冕是没有资格戴“冠”的,况且王冕戴竹冠仍属“胡闹”,所以把明明是“冠”形制的竹冠硬是说成了“高檐”帽,求了一个“形似”。而宋濂的水平到底高人一筹,他用了“冠服”,很专业的一个术语,且又在前面加了一个“古”字,就把王冕戴竹冠的事上升到了“神似”的高度,即王冕虽没有做过元朝的官,但他毕竟是块做官的料,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且后来被朱元璋授予咨议参军之职。
        那么,竹冠又是怎样一顶高帽呢?《裴駰集解》引应劭曰:“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鹊尾冠是也。”这是就其材料而言的,用的是用竹子的嫩皮。司马贞《索隐》引应劭曰:“一名‘长冠’。侧竹皮裹以纵前,高七寸,广三寸,如板。”《后汉书·舆服志》载:“长冠,一日斋冠,高七寸,广三寸,漆缅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这里介绍了制作方法,还有具体的尺寸,制成时是长的,戴头上便是高的了。具体可在网上查看刘邦戴竹皮冠的模样。
        其实王冕自己也介绍过这种高帽的制作,而且当时他对于可能招致的讥笑,已经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这首诗就叫《竹冠》:
        竹冠横五折,安用铁丝旒?斑积湘江雨,清衔嶰谷秋?自然坚节在,难与俗情侔。相见无疑怪,先生不姓刘。
        一二句写竹冠的形状:大致意思是,用竹皮圈裹起来,再层层套装,有五层之高,不必再在上面悬垂珠丝之类的装饰品了。三四句写竹的品质:王冕说他的竹冠上沾染着湘江的雨水,还包含着嶰谷的秋声,意在表达自己的忠贞和高洁。制作竹冠,最上乘的竹子是两种,一是湘江的斑竹,一是昆仑山嶰谷之竹。这里有两个竹的典故:一是斑竹,竹干上有紫褐色的斑点,传说帝舜南巡苍梧而死,他的两个妃子在湘水上望苍梧山哭泣,眼泪洒在竹子上,从此竹上有了斑点,故斑竹又称湘妃竹。一是嶰谷,昆仑山北谷名,传说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以制乐器。五六句借竹抒情:因为自己始终坚守竹子般正直坚韧的节操,所以难以混同于这个世俗社会。这就道出了王冕我行我素的思想根源。七八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们不要奇怪我的怪模样,我虽然戴着竹冠,但我可不是刘(邦)先生,我就是我,一个特立独行的我。这首诗,无疑是王冕对自己何以“着高檐帽”“服古冠服”一个最直截了当的回答。
        王冕戴高帽固然不假,但是如果说他“恒着高檐帽”(张辰《王冕传》),就不正确了。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冕中年后就没有了这个古怪的举止。他不再戴高帽了,他开始戴另一种帽子,叫做“三山帽”。王冕《春晚客怀七首》其二:“落落穷途客,年年不在家。寄眠听夜雨,借景看春华。空着三山帽,难防两鬓华。清晨览明镜,载笑复咨嗟。”显然,王冕外出游历时特意选择了戴这种帽子。在古代,三山帽是颇为流行的一种冠冕。起初唐朝隐士戴它表示神仙之风,后来是元朝武将之作为盔帽,再后来明朝太监也附庸风雅地戴起来了。但这些戴冠者都不是平头百姓,起码也得是中上层阶级人士,以彰显自身的高雅趣味。元代武士所戴的三山帽是尖顶盔帽,王冕所戴的三山帽在样式上可能与武士盔帽类似,实际上则是隐士所戴的一种暖帽,以鹿皮、彩锦等材料制成,如唐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就写到:“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王冕自言“空着三山帽”,一个“空”字,透露出其内心深处的无奈,一种光阴已逝而壮心未已的无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