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对父母的“隐形攻击”:通过故意拖延等方式表达对家长的不满

 三味淑女0 2018-11-16
1
周末闺蜜小迪带她家阳阳来我家玩,玩完之后,我让他收拾玩具,小家伙一跃而起就把一堆小汽车、积木都放回玩具箱里了。小迪在一旁惊的不行,瞪着眼睛好像儿子不是她亲生的一样。
原来在家里,别说收拾玩具,就连吃饭、洗澡这种事,阳阳都特别慢,特别拖拉,有时候小迪催十几遍,阳阳都不动一下,就像没听见一样。
可奇怪的是,阳阳那天在我家玩了一天,吃饭、穿衣服、收玩具都特别麻利,完全不像小迪说的那样拖拖拉拉。
眼瞅着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闺蜜担心的不行,孩子动作这么慢,这么磨蹭,上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啊?

2

听说咱们小步的CEO云宝妈最近在研究儿童心理学,我赶紧去请教了一下,原来孩子这种慢、磨蹭的行为背后,很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心理学上把这叫——“隐形攻击”(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
图片
现实生活里,人际关系很多时候都是不平衡的,当一方处于强势,另一方处于弱势,而且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弱势的一方就会害怕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强势的压迫下,也不敢挑战强势的一方,甚至表面还会表现出一种顺从、很乖的样子。
然而,不管是谁,如果总被攻击,必然会感到愤怒,想要还击。可一旦这种愤怒无法直接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形成独特的还击方式。比如,动作很慢,经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等。这种心理机制,常常被喻为“隐形攻击”。
“隐形攻击”常常发生在亲子关系里,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容易失去平衡。父母管孩子时,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认为自己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但很多时候,父母只是单凭自己的意志来要求孩子,很少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庭在孩子快上幼儿园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别给老师添麻烦以免挨揍受虐,就会火力全开让孩子迅速养成好习惯,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
很多小时候并没接受过这些训练的孩子,面对家长长时间的反复催促,就会感受到父母的不满、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烦等负面情绪,心里自然就会愤怒。如果家长过于严厉,孩子这种情绪没法直接表达,他们就会通过故意拖延等方式来表达对家长的不满,也就是对父母进行“隐形攻击”——你越让我快,我就越慢,看你能怎样?

3

一直以来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情绪认知误区,认为高情商就是控制情绪,尤其是压抑愤怒。这也是“隐形攻击”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原因。由于很多孩子的表现都是表面服从,暗地里用拖延、敷衍等不作为、不合作的方式跟父母较劲,所以很多家长在遭受到孩子的“隐形攻击”时,都不知道孩子心理已经出了问题。
尤其是一些性格急、脾气暴的父母,不但意识不到是自己的管教方式错了,不想办法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相反还会认为孩子只是简单的动作慢,甚至还会觉得孩子笨,然后继续催促、教训、苛责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在亲子关系中常常感到羞耻,自尊心极低,而且会把“隐形攻击”作为一种秘密控制对方的习惯性手段,长大以后不仅会遭遇很多社交障碍,在职场中也会频频碰壁。
这种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随处可见,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在职场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不靠谱”的同事:一起做一个项目,Ta一开始表现得很合作,分配任务也都欣然答应。但之后的沟通会,Ta要么迟到,要么借口不参加。做事情也拖拖拉拉,交付的东西也是随便凑合出来的。
在生活中,相信很多妈妈也遭遇过这样的老公:你和他说话,他不断打哈欠。你问他是不是累了,他回答说不累。这时,你再看到他打哈欠,会有什么感觉?你可能会问:“和我在一起,你就这么无聊吗?”可是,对方却会看上去很真诚地说:“没有啊,我在认真听。”然而,他还是不断打哈欠。他哪个信息是真诚的?你根本无从判定,也没法还击。日子久了,不仅会怀疑你们的感情,还会怀疑自己,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
图片
其实,这正是“隐形攻击”者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我不能直接攻击你,但我有办法让你恼怒,这和直接攻击你也没什么两样。”甚至,“隐形攻击”造成的伤害反而更大。

4

想让孩子远离“隐形攻击”,先得学会识别“隐形攻击”最常见的行为表现
表面顺从,暗地里拖延、敷衍,比如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拖拉拉;
遇到问题冷处理,不表达情绪,比如批评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不反驳,却把碗筷弄得叮当响;
经常性迟到、“忘记”任务,比如孩子习惯性迟到,经常忘记写作业;
大一点的孩子,还会有喜欢讽刺,爱挑剔别人,对于轻易能够履行的承诺,却常常食言等表现。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隐形攻击”的迹象,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最彻底的方法是父母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从“观光式教育”转向“沉浸式教育”。孩子之所以会出现“隐形攻击”,归根结底是因为父母对待孩子太强势,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像一个观众、看客,更在意结果,喜欢在一旁指点评判,最终导致孩子无法和父母正常沟通。
亲子之间,真正的沟通,需要情感的流动,这也是“沉浸式教育”的好处。如果家长能更多的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更有同理心,在情感上更能与孩子同步,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孩子自然就会敢于正面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隐形攻击”秘密发泄。
在这里,云宝妈还特别提醒小步菌,跟大家分享一下“沉浸式教育”的几个实用小法则。

1、以“描述”代替“评价”

当我们经常用“你太脏了”、“你总那么磨蹭”或者“你总是”、“你从不”这样很绝对的话去评价孩子,就容易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
但如果我们客观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就会好很多。比如“我看到地上有一些你弄撒的汤。”“我们说好了9点出门,现在的时间是8:40了。”
只表达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把接下来要脱口而出的批评和指责收回,孩子才能有时间采取主动的行动,而不是陷入不满和愤怒。

2、以“游戏”代替“说教”

比起一味的“要求”、“催促”说教孩子,不如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在教育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孩子的过程中,亲子游戏不光能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还能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这也是小步为什么要给大家提供6000多个免费亲子游戏的原因。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比如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一点点事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第二步,则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期望和界限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而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

3、角色扮演

想批评责怪,尤其是要对孩子放狠话时,冷静几秒,在心理尝试一下角色扮演,把你的角色和孩子的角色互换一下,想一想,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是什么感受,心里怎么想?
换位后的你内心肯定是愤怒的,心里一定在想:闭嘴吧别说了!一直在那叨叨个没完累不累啊,烦死了!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预先体察他的情绪,你就会及时发现“隐形攻击”的潜在信号,原来孩子的心里早已怒气爆棚。
父母在心理扮演孩子的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在行为上扮演父母:让孩子模仿你生气时的样子,说过的话,孩子惟妙惟肖的模仿,一定会让你惊讶到放不出狠话。

4、分享回忆

当你没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说了狠话,或者做出其他过激行为,但孩子看上去却无动于衷时,一定要学会放下父母的“面子”,心平气和的跟孩子沟通。最好能跟孩子讲一下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自己当时的感受,让孩子放下戒备,问问孩子你发火时,他心里的感受和内心的想法,想方设法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