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南京医生牛了!

 台湾伴手礼 2018-11-16
前方是胸骨,后方是胸椎,两侧还被肺包围着,这是纵膈所处的位置。在纵膈患上肿瘤,要想手术,好似将压得严严实实的三明治中的炸弹取出,又不能让其他食物受损。最近,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医生开创新的手术方式,不但成功帮患者切除了肿瘤,还让他3天就出院了。而且,这个创新的手术方式,在国内外尚无先例。



肿瘤位置示意图


看病意外查出纵膈有“定时炸弹”

50岁的陈先生在安徽务农,一向身体健康。2月前,治疗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纵隔有一个3*2CM的占位。他觉得很奇怪,这个肿瘤长在胸部,自己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陈先生认为,在检查出来之前,肿瘤能够和身体和平相处,那么今后不切除也应该能相安无事吧。不过,医生告诉他,纵隔里的组织器官多,可发生多种多样的肿瘤。肿瘤长在深部,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长大会有各类症状逐步表现出来,而且这个肿瘤紧邻心脏和大血管,如果不及时手术,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建议尽快手术。


“三明治”内取“炸弹”难度太大

10月底,陈先生到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胡振东主任处就诊。胡主任根据他的影像资料判断,肿瘤位置位于前纵隔,考虑是胸腺瘤。胡主任给记者讲解了纵隔的解剖位置。纵隔位于两肺中间,前方是胸骨,后方是胸椎,在相距很近的两块骨头中间,有胸腺、心脏及大血管、气管、食管等复杂重要的器官,统称为纵隔。纵隔里的组织其实是“夹板里生存”,空间小器官多,就像压得紧紧的“三明治”。

       

胡主任打比方说,纵隔肿瘤切除术,医生要绕过“三明治”两块硬骨头做的“面包”外壳,从压得严严实实的一堆复合食物中准确地取出其中一片“鸡蛋”,又不能损伤其他任何的食物,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长期以来,纵隔肿瘤的手术路径一直困扰着胸外科医生。


而陈先生的肿瘤邻近心脏及大血管,最忌讳的就是术中出血。胡主任介绍,传统前纵隔手术要劈开胸骨,医生视野清楚,手术方便,清扫彻底,但病人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很长,手术切口近20cm,术后疼痛且外形丑陋。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胸腔镜手术,通常需要3个微创切口,胸部的切口往往会损伤胸部神经,引起术后疼痛;而且手术对侧组织不容易清扫,影响手术的彻底性。目前业内正在尝试运用剑突下(腹部顶端)切口,在腔镜辅助下完成切除,减少了疼痛,而且清扫彻底,但一旦遇到术中出血,手术切口离出血点太远,止血相当困难。


患者成功手术后快速恢复。


开创新术式成功“排弹”

在张勤副院长的指导下,胡振东团队经过反复评估权衡,大胆设计了一个新的手术方案。首先是手术切口“改道”。将腔镜的微创切口由腹部顶端改到颈部,腔镜直接从大血管的上方、前方进入,手术开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无名静脉(大血管)以及这个大血管对肿瘤的供血支,并结扎切断供血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术中误伤大血管引发出血的危险。即便遇到出血,医生可以利用该大血管就在切口下方的优点,直视下就可以压迫止血,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为了让手术的视野变清晰,胡主任又想出了“新招”。在手术时,对纵隔进行充气,充气后,原来紧紧贴在一起的各个器官间之间就有了间隙,这样,腔镜就可以伸进去照明并观察,医生能通过显示屏看清不同的器官结构,各类手术器械也方便伸进去进行操作,把肿瘤分离出来然后切除。

       

凭借精心设计的“经颈充气式单孔纵隔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胡主任团队仅用1小时便顺利切除纵隔肿瘤,整个过程出血极少。胡主任告诉记者,以往的纵隔微创手术,病人通常要1周才能出院。陈先生术后第1天就由家人搀扶下床散步,第3天就出院了,目前恢复得很理想。


通讯员 胥林花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华琳月

编辑:西柚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