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时间煮酒慰风尘 2018-11-16

我们大体将图书分成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种。

非虚构类指的是真实的、纪实一类的图书;而虚构类是想象中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图书。

我们更应阅读非虚构类图书,因为能带给我们真实的感受,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进步。

那么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呢?

李笑来在《新生》一书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相对于阅读速度,更看重理解速度

不要一味求快,要求多久就读完一本书,这是一个没用的概念。

而要去要求理解速度,理解快了,才能有效提升阅读量。

开始我们的理解速度当然会慢,但不要急,有了积累后,理解速度就快了。

该停下来思考的时候,就要停下来好好思考,思考才能连接更多的知识点。

所以说,阅读是为了理解,理解可以由慢到快。

要多读书,而且要非功利性地读

读书可以分为非功利性的阅读和功利性的阅读。

功利性的阅读就是带着目的性去读,往往能缩小范围,更有效率,能很快获得成果。

而非功利性的读,是不知道所读的知识在什么时候能用上。也正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却能让我们充实,能够把握适时的机会。现在这些知识不一定很快能用在哪里,但某一天,它们必将融会贯通。

做好买好书、读好书、读懂好书,然后我们就可以实现用知识改变自已的生活。

读一定要自已读,自已理解

别人不能帮我们读书,因为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自已吸收了才是自已的。

所以这个事情得自觉,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好方法,也不要被别人误导,多想想这是自已的事。

读书的顺序很重要

读书就像打仗前要考察地形一样,不要一拿到书就从头直接读到尾。

要先看看目录、附录、前言,最好还能看看网上的书评,对书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再开始读。

也知道了哪些章节是重点,需要重点理解,哪些章节是后面章节的前置章节。

概念一定要先理解清楚了,不然后面的阅读会理解困难,并计划好自已的阅读时间和速度。

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整本书有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时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就是不断总结已看的内容,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时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

如果预期的内容和书中的内容一致,就可以直接跳过,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读不懂就先硬着头皮读完

现在读不懂的书,那就先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重读很多遍。

比如那种知识内容不是线性结构的,第三章的内容可能需要第六章的内容来辅助理解。有一点不明白就放弃,那么什么也学不会。而真正价值大的知识,都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就学会的。

重要的知识,可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获得的。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特别重要的本领。

一定要用起来

很多有用的东西就是因为没用过,所以才显得没用。所有不存在知识无用这种说法。

不用,学它干嘛?

不认真读书,读它干嘛?

还要耗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两样可都是不可逆的。

如果暂时用不起来,怎么办呢?

也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教和写。

把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梳理,用教、写、说等方式分享给别人。

还可以结合自已的经历或身边的例子来谈这个事情。

如果有人对这事感兴趣,那么我们更有动力,更有干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对知识进一步梳理,有些不理解的地方在这个时候还很有可能茅塞顿开。

回头对不理解的地方,没有表述好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真诚地去分享、平等地分享、有用的分享,需要能力,还能培养能力,双方都能有收益,而且几乎是无成本的。

多思考,多引申,学会融会贯通

我们学到的概念、学到的方法论,多思考还能用到其他什么地方。

这里培养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获得往往是意外的惊喜,也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与喜欢学习的人交朋友,还要深交

潜移默化的力量很强大,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对我们更多的是起到负面的影响。

喜欢学习的人,不仅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榜样。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如果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少,那么可以到网络上找到很多这样的朋友。

统计表明,大量阅读的人,阅读量也特别大;

而那些很少读书的人,阅读量也特别小,近似于零。

通过阅读量分布,可以看到它也是一条复利曲线分布。

人与人之间差距离,也与阅读量形成正向关系,阅读量越大的人,成就越高,而这个成就,不是1倍、2倍,很可能是10倍 ,100倍,甚至更高。

古往今来,真正尊重知识的人只是少数,精英当然也是少数。

我们想获得不断成长,快速成长,那么就先从每个月至少阅读一本好书开始吧。

读那种读过之后能给自已带来改变的好书,再靠践行来检验是否学到。

这样的阅读成本会很高,所以我们也会更加珍惜,成长也会更快。

最后我们谈谈如何选好书?

出版社、作者的名气,这两样很大程度上是质量的基本保障;

版次、印次、印数是否高和多,版印次越高,印数越多,往往说明质量越高;

是编还是著,著会有更多的原创成分;

参考文献、索引是否规范、权威;

尽量不读译作,译作对作者核心思想的理解往往会有出入;

花点时间读书评,这样甄别能力更强;

看看牛人在读什么,这些一般是他们筛选过的精品。

本文为时间煮酒慰风尘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文章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