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时代,你经得住视频诱惑,亲近文学吗?

 竹露梅香伴书眠 2018-11-16

当下,面对这浩如烟海的典藏,我们必须拒绝视频的诱惑,充分利用电子书的便利、轻盈、快捷,凝神静气,触摸经典。

原文 :《数字时代的文学素养》

作者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胡疆锋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我想文学教育也是如此,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无用之用,人生大用”。

如果要概括出当代文化的关键词,我想数字化、网络、新媒体等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回避的词汇。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出版了《数字化生存》一书,他在书中说: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是势不可当、无法逆转。一个产业在数字化世界中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他的所有预言几乎都变成了现实,而且变现时间之快,速度之猛,是所有人都未曾预想到的。对我们而言,数字化和网络已经如同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和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它们。在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又该怎样形成我们的文学素养?

更应该亲近文学

视听艺术、多媒体文化是数字时代的强势文化,但相对于文学,它们提供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是有限的。要真正感受和领会数字化对生活的意义,积淀深厚的文学素养,必须要亲近文学,阅读和欣赏有着丰富意象和隐喻的文字。这里我有一组数据:根据2016年的统计,首师大图书馆的藏书量约1000万册,在北京高校图书馆名列第一,在全国高校名列第二。不过,这1000万藏书中,印刷型文献只有298万册,电子图书有679万册,电子期刊20万册,也就是说,学校藏书的三分之二都需要用各种电子设备甚至用手机阅读。

面对这浩如烟海的典藏,我们必须拒绝视频的诱惑,充分利用电子书的便利、轻盈、快捷,凝神静气,触摸经典。数字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做到博览群书、韦编三绝、集腋成裘。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有良好的胃口,能咬筋嚼豆,既能翻看怡人的爽文如网络小说,也乐意品读厚重的名著,即使一时读不下去也要多翻一翻。正如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说的那样:经典文本给予的不是愉悦而是极端的不快,成功的文学作品是产生焦虑而不是舒缓焦虑。精读和泛读留下的印象、体验是无法替代的。厚积才能薄发,触类才可旁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积累就会从你心底突然跳出来、涌出来、溢出来,构成你的底气、胆气、才气,让你与众不同、卓而不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挑选与文学课程相关的精彩的网课、慕课、微课、公开课,和全世界最优秀的学者共度文化之旅。

更应具备自控意识和自省态度

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观点,数字化生存有四个强有力的特质,分别是:分散权力、赋予权力、全球化、加强合作。网络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更容易激发和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获得了更多的与朋友、与外界的沟通方式。不过,正如康德所说的那样: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娱乐和游戏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决不能成为大学时代的主题曲。朋友圈分心,抖音乱神,吃鸡勾魂,“第五人格”难以描绘出精彩的人生。痴迷于娱乐和游戏,最终只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难以真正发现“我的世界”,从而失去我们自己的“王者荣耀”!

20年前,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横空出世,华语网络小说开始粉墨登场。在数字时代,似乎遭遇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诱惑随处可见。很多同学也盼望着在大学时代能演绎一段美妙的爱情故事。对此我深表理解,也双手赞成。青春万岁,真爱有理!能和一个有趣有爱的人一起虚度光阴是很浪漫的事情,不过,我建议同学们同时也能保持一种自省态度。我特别喜欢鲁迅先生的《伤逝》中的两句话,愿意和同学们分享:“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要坚持当代性,学习做一个当代人

处在当代,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我们是当代人?答案是否定的。按照意大利学者阿甘本的观点,当代性是一个人与自身时代的一种独特关系,它既依附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那些与时代太过于一致的人,那些在每一个方面都完美地附着于时代的人,不是当代的人。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目睹时代,无法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无法察觉时代的弊病和问题。做一个当代人,就是要做一个有勇气的人,要拥有阿多诺所说的“连进步也不放过”的批判精神,保持永不过时的大学精神,即“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以网络文化为例,网络既为我们赋权,也剥夺了我们的很多权力,用自由扼杀自由:网络暴力、娱乐至死如影随形,玄幻仙游小说经常逃避现实,宫斗穿越故事大肆宣扬权谋,等等,这些现象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质疑、去反思。

数字化时代对文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具备的文学素养还有很多,探索真理、从事学术研究是一条狭窄而艰难的道路,犹如刀锋,让人生畏。“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本文为作者在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