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中的忧伤、苦楚和乐观

 永声树 2018-11-16

巴伦博伊姆演奏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 



论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情感体现

 音乐,看不见也摸不着,是一种真实地被感知与欣赏的听觉艺术。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而操作音乐的演奏或者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中,运用大脑神经和复杂的心理来操作指挥与控制。也必定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各种不同音响。显而易见地,一个作品,经过不同的雕刻与绘画,不同的构想思索与推敲,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么,怎样更好地去诠释一首作品?如果我们在不了解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下不考虑作品的内涵,把悲伤地弹成欢快,把进行风格弹成抒情风格,这样错乱的思绪下,我们必定得到的是演奏中的失败。所以,笔者认为,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能够较严谨地对曲子做好定位,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笔者演奏古典时期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作品K.332《F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时产生了一些疑问。通过查询各种资料,笔者得知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首作品的二乐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浪漫、愉悦和欣然的一种情愫。与此同时笔者,也通过查阅各个方面的资料,而得出对此乐章情感体现不同的理解――忧伤、苦楚和乐观的情愫。现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明。

古尔达演奏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 


一、音乐要素

 响度、节奏、旋律,和声是构成一首曲子的基本要素。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大声些就表达狂野,疯狂,雄壮,伟大,强大,稳定,高兴,也即一种强烈感情的充分表达。小声些就表现猥琐,细碎,娇小,幽暗等,往往作为一种感情的铺垫,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也能充分表现感情,但是我仍然认为,大声响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彻底。节奏和响度 完全是不可分离的,但是节奏更加注重了对响度的系统地分配。另外,节奏也不仅仅是关于响度。它的音色和频段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和声是最能解释一切的理论。正如我刚才在旋律中说到一样,旋律是错位的和声,也即不同时发生的和声。不同的和声表达不同的情感,传统意义上,小和弦往往小气忧郁,大和弦往往雄伟欢乐。但是现代音乐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简单的感情表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化的混合运用,结果,情感表达良好,丰富,这和现代人情感变化丰富有很大关系。其次,七和弦,也即爵士乐中常用到的和弦,所表达的感情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爱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诡异的、复杂的感情表达,其具体感情往往伴随着演奏者的态度,也即对和弦群的应用。所谓和弦群,也即一堆前后排列的和弦,根据演奏者的安排而发出声音,这种情感完全无法具象,但却非常迷人,因为那就像给你构造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空间,你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什么都可以,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当然,简单来说,大小七和弦还是基本符合大小和弦的规律,大和弦还是那么欢乐,小和弦依旧带有忧郁气质。


二、作曲家的客观历史背景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也是将古典主义推向高峰的一位重要作曲家。他有着短暂而富于戏剧性的一生。尽管在世的时间不长,但他创作了大量经典的音乐作品,体裁遍及歌剧、交响乐、协奏曲、重奏……几乎无所不包。1778年,莫扎特和母亲一起来到巴黎。他们住在一个破烂的小旅社里面,生活十分艰苦。当年的神童似乎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他四处寻找昔日的朋友,但人们都以冷淡的态度对待他。莫扎特十分悲观和丧气,意识到上层阶级的人对艺术只不过抱着一种娱乐的态度,他们当初对他的热情,给予他欢呼声,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消遣的欲望。幸亏父亲的几个老朋友介绍他到贵族家庭当音乐教师,才勉强维持生活。在巴黎期间,莫扎特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又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其他方式,于是他埋头创作,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四部钢琴奏鸣曲(K 310、330、331、332)。这四部作品显示出莫扎特的创作趋于成熟,天真烂漫转向严肃持重,无忧无虑的嬉戏转向蕴含理性的换了,稚气的悲歌转向饱经忧患的倾诉。K332 F大调奏鸣曲写于巴黎,当时是在境遇非常悲惨的状况,本想着到达巴黎以后能够有良好的发展的莫扎特却没有任何人理睬,原来当初童年时代巡回欧洲所收到的所有荣誉都不再存在,原来那些贵族们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为自己寻欢作乐的小丑而已。莫扎特坐在经济十分窘迫的情况下,有遭到与自己同行的母亲客死巴黎的打击,当时穷的连给妈妈买一个棺材的钱都没有,就像他自己死的时候一样把尸体装进麻袋扔进贫民公墓一样。在这种走投无路和悲惨的境遇中,莫扎特即使是如此的不幸,还是以一种乐观的心境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而笔者认为K332作品中即便是莫扎特一贯地纯真手法诠释是作品,在二乐章中还是出现了淡淡地忧伤的情愫,如果说整章读充满着浪漫的性质,也不太符合当时莫扎特的境遇。而所说的浪漫的情愫,笔者把它理解为一种备受打击却还是在音乐中找到安慰感地以一种乐观态度。以这样地情感基点去诠释作品,笔者认为更加合情合理。


三、和声曲式结构中的相互联系

 特以其成熟的创造才能和大量的旋律组成了这一乐章。此乐章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是由慢板的两大部分所组成,似乎是一首经过修饰的降B大调咏叹调,其中有显著的协奏曲慢乐章色彩。第一部分的呈示部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充满修饰,开始是采用降B大调,旋律精致、细腻,而后立即以同名的降b小调转为f小调。这两次的转调表现出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黯淡和纠结的情绪化。从一开始欣然轻松的诉说变成感觉转变为越来越忧虑地叹气。而在第一主题里面右手主要采用的八分附点音型,小部分运用的是切分音型。笔者认为正是这种音型增加了作曲家的一种忧虑情绪:现实的残酷和内心的幸福向往的一种矛盾。想要在作曲中融入天真浪漫的情愫却写不了多久又开始为现实忧愁。想要大步往前走却不得不瞻前顾后。从第一主题尾部由各种离掉又转向了明朗阳光的F大调。F大调的第二主题也互相呼应地反复一次,在二主题中莫扎特又采用了一些短跳音,有种调皮的感觉又或许是一种短暂的明媚的幻想,其后从高音开始采用双音音型阶梯式的下行,又是一次情绪的渐变,最终还到低谷。随后互相呼应的反复一次,又好像是莫扎特对自己戏谑起伏的人生的一种描绘。整个乐章多少的情绪,还是证明了莫扎特苦楚的心想要寻找光明寻找内心的甘露的感情。

 音乐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丰富的作品。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曲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莫扎特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意义非凡的,他的音乐诚挚、优美、平易、亲切,完全是发乎性情的由衷歌唱。综上所述,笔者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证明莫扎特奏鸣曲K.332《F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情感体现为忧伤、苦楚和乐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