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

 醒真 2018-11-16

导读:今天学习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看看两方用药有何不同。



01

膈下逐瘀汤



不拘形式,但求实效,是王清任临床辨治瘀血病证的一贯风格。


如其认为,凡肚腹积聚成块,“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癥、八瘕之名”,亦不管积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是瘀血结滞而成 ——“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它如“小儿痞块,肚大青筋”、“肚腹疼痛,总不移动”、“卧则腹坠”等证,尽管有的与积聚发病形式不同,有的尚未形成积聚,但这一类疾病在病理机制上却与前者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始终总是血瘀为患”,因此,皆当以逐瘀活血为法统一治之。


 一 


膈下逐瘀汤,即是王清任用治这一类“肚腹血瘀”之证的一首通用方。


方由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香附、红花、枳壳、甘草构成,活血行气,散结消癥,临床覆盖病种非常广泛。


方中桃仁、红花共为君药,逐瘀活血,通行一身。


当归、川芎、灵脂、赤芍,通经化瘀;香附、乌药、枳壳、元胡,理气止痛。左膀右臂,共为臣辅,不愁气不破、积不消、瘀不化、痛不止。


且,灵脂有“气味俱厚,阴中之阴”之性,乌药具疏散凝滞、偏走腹胸之长,二者联手共为向导,可引行方中逐瘀、破气之品直趋膈下肚腹,削积除癖,使攻逐目的更为明确。


丹皮为佐,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以制瘀热;甘草为使,缓和药性,调和诸药,以扶中气。


诸药配伍,专事攻逐,其力猛峻,对纯瘀无虚或因瘀致虚、正气尚耐攻伐,且病势偏下、偏内的血瘀诸证有摧枯拉朽之效。


 二 


另据原文所载,本方还可用治五更肾泻及其它久泻之证。


临床所见,上述二证确有因瘀血因素所引起的,其辨证要点是:


1. “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甚至“百方不效”;2.  病程常缠绵三、五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者;3. 审查病史、治疗史以排除其它因素,使用本方有时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三 


本方与少腹逐瘀汤在制方原则、药物使用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亦都可用于积块的治疗,临床使用应予以鉴别。


从制方原则上看,上述二方皆以“逐瘀”为名,所不同者,前者用在膈下肚腹血瘀之证,所括甚广;后者用于少腹胞宫瘀血为患,病位集中。


体现在药物的使用上,膈下逐瘀汤用灵脂、元胡、当归、赤芍、川芎配以桃仁、红花、乌药、枳壳、香附、丹皮,逐瘀破气之力甚猛,偏重逐瘀活血、消癥散结。


适用于瘀血结滞、纯瘀无虚或虚象不甚的肚腹积块,其主证应无明显寒热之偏。


少腹逐瘀汤用灵脂、元胡、当归、赤芍、川芎配以小茴香、干姜、官桂、蒲黄、没药,温通经脉之力见长,偏重温经活血、散寒止痛。


适用于寒凝血瘀、胶着胞宫所致少腹积块,除有明显下焦寒象外,还必当伴有经候不调诸疾。



02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是王清任在妇科临床中用于“去疾,种子,安胎”的一张验方,根据原文所载,该方治疗领域涉及妇科癥瘕积聚、痛经、崩漏、经候不调、带下、不孕、胎动不安、小产滑胎诸证,可谓广矣!


王氏对该方评价颇高,谓其“能将子宫内瘀血化净”,“效不可尽述”,是一首“尽善尽美”的“真良善方也”。


全方由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灵脂共10味药物组成,基本体现了王氏擅从瘀、寒论治妇科病证的学术特点。


方中以当归、川芎两味“血中之气药”相伍为君,活血养血,行气开郁,调经止痛。


辅以赤芍、灵脂、蒲黄、没药、元胡大队活血行气之品,逐散瘀血,理气止痛;小茴、官桂、干姜,温下元,暖胞宫,通经脉,除寒癖。


灵脂、小茴香兼为佐使,前者有“气味俱厚,阴中之阴”的特性,后者为“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二者相伍以为导引,以使它药直趋下焦少腹之地。


诸药配伍,通经散寒,理气止痛,开结消癥,对下焦久瘀沉寒、痼冷积块诸证可获良效,无论男女皆可使用。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水煎液能抑制炎性增殖,其特点是在抗炎的同时不引起胸腺与脾脏萎缩,也不抑制二者的正常功能。


临床上,有报道以本方为主治疗肠结核、肠炎、泌尿系结石、外痔、不育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痛经及盆腔炎等病症的,皆能取得较好疗效。



注:本文选摘自《医林改错识要》,温长路、刘玉玮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