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血府逐淤丸

 曰术 2017-01-08


标签:转载

原文地址:血府逐淤丸作者:钦智

血府逐淤丸

杨新民

大约在四十几岁时,有一次公出上海。我与一位同事在街头上见到电脑预测健康的机器。我们二人分别进行了检测。对我的预测是:要提防脑溢血。要求我每天上下楼梯若干次,骑自行车也可。

这次检测之所以给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的心脑血管系统确实有问题。我发现自己血液很粘稠,有时碰破伤口,血色发暗不说,还会很快凝住。

按照中医理论,气血为生命之本,气血充盈,身体健康;气血衰微,则意味衰老。

我认为,保持心脑血管的通畅,活血化瘀最为重要。

1978年,我第一次读到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我的印象中,王清任这位清代医生,医术十分高明,他不盲从经典而有创见,我尤其注意他的“血府逐瘀汤”。

首先,这一剂活血化瘀方,能够治疗头痛、胸痛、心里热,饮水即呛、不眠、心跳心忙等那么多病症,给人启示是:许多种疾病,究其实质,都同气滞血瘀有关。

第二,令人称奇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病症,居然用血府逐瘀汤这同一剂药而得救治。第一个病例是江西某巡抚,他74岁,夜晚躺下必须坦胸露腹,方能入睡,盖一层薄布也断不能入眠。他患这个怪病已经七年,召王清任诊治,用“血府逐瘀汤”五副而痊愈。第二个病例是一女子,22岁,夜晚躺下,需令仆妇坐在她胸口上方能入睡。她患此病已经2年,王清任同样用“血府逐瘀汤”,三副而愈。

一个是胸不任物,一个是胸任重物,两个完全相反的病例,用“血府逐瘀汤”都可治愈,说明他们的病因都同血瘀有关。现代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可治疗神经官能症,这位“胸不任物”的江西巡抚和那位“胸任重物”的女子,究其病源,或许都是一种神经感觉系统错位所至,虽然表现各异,但病因都属于神经官能症之类,故能同一剂药而治愈。

在浓厚的兴趣之下,我到药店里寻找,恰好有此药的成方“血府逐瘀丸”出售,据营业员说,很少有人买这种药,我却如获至宝,买回去试用。

我夙血瘀,一用之下,效力果然不凡。

最明显是消化系统,不管你吃了多少饭菜,多少油腻,一丸血府逐瘀下去,根本不用怕消化不了,吸收不了。

凡有肚腹胸胁疼痛,用药一丸,迅速止痛。

给两腿增力:我曾饭后服用血府逐瘀丸,然后骑自行车去南岗,感觉上坡蹬车,腿部十分增力,轻松如飞。记得此方中有牛膝一味,也许是它的引血下行之功吧。

止呃逆:我曾偶然用血府逐瘀丸一味,止住了呃逆,当时惊喜不已,认为这或许是一个新发现。后翻阅《医林改错》,方知王清任早已将呃逆归于血瘀,他说:“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付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更重要的是,每服此逐瘀丸,顿觉呼吸通畅,似有补氧之功。它的作用,不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局部作用,而是一种全身的、整体的良性调节。试想,经常性的活血化瘀,使气血畅通,川流不息,岂不可以防止百病!

我服用“血府逐瘀丸”至今已有20多年,除了伤风感冒,一般平时经常服用,成为我的颐养要药。

每当我服用这乌黑的蜜丸,心中就对200多年前的王清任充满了敬仰,对我国古代医药的神奇功效赞叹不已。使我不解的是,翻开中国医学史,王清任的名字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小小篇幅中,并没有像我想像的那样大书特书。自然,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史资料中,王清任和他的活血化瘀疗法只是沧海一粟。况且,王清任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曾被视为离经叛道,为一些正统人士所不齿,故现今流传下来的资料比较有限。但时间是无情而公正的,作为中医药学中活血化瘀学派的开山鼻祖,他的医学成就正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范围之广,对现代医学的启迪之深,实在令人激动不已。仅就血府逐瘀汤而言,其临床新用案例愈来愈多,大有令人应接不暇之势。随便拿来我手头的剪报,就有:三叉神经痛、眩晕、流产后腰痛、血瘀性头痛、胸痛、乳癖、痛经、产后发热、输卵管积液、惊恐征、老年性室性早搏、食不知味、低热、自汗、矽肺、药物性皮炎、臁疮、慢性荨麻疹、皮肤搔痒症等等,据说还有人将其应用于癌症的防治。

我不是医学研究者,只能从个人体验的角度看问题。我认为,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不但是治病良药,亦是老年人的颐养良方。人到老年,气血日渐瘀滞,导致百病丛生。经常服用“血府逐瘀丸”,可以行气活血,逐瘀生新,调整脏腑,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任何一种药物,包括“血府逐瘀丸”,都是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也不可能成为“万应灵药”。以上我的体验仅是我个人或一部分人的个例,不一定适于所有的人。因此,作为药品,最好还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特点,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服用与否。

此外,目前市面上血府逐瘀丸种类不少,质量也不尽一样,我一般选用一种吃了效果不错的,以后不再换牌子。新剂型我从来不吃,因为有一次买了一种,吃过后,觉得效果不如蜜丸,以后就总是吃传统蜜丸。

-----------------------------------------------------------------

血府逐瘀丸

血府逐瘀丸是血府逐瘀汤剂改成,是活血化瘀治则的基本方剂之一,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有抗炎消肿,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行气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周围微循环畅通,解除组织郁血,缺血,促进渗出物吸收,恢复视力功能等作用。

主要成分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黄、牛膝、枳壳(麸炒)、桔梗、柴胡、甘草。

药理作用

血府逐瘀丸主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抗炎,降血脂及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1.将血府逐瘀汤制成静脉注射液,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凝固时间的作用,但有抑制二磷酸腺甙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解聚,并能复活肝脏的清除能力;

2.服用本方患者,其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球积、血沉、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体外血栓形成等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见明显改善。此外,有关实验还证明该方能使肠系膜细动脉及静脉口径明显扩张,毛细血管数量开放明显增多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及白细胞贴壁、滚动及堆积等现象明显改善,血流停滞现象消失。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瘀血内阻之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本品主要用于头痛、眩晕、脑损伤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等。

用法及用量

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空腹用红糖水送服。

禁忌

忌食辛冷。孕妇忌服。

组成与方解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

四逆散-----行气而舒肝

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

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本方为治疗因瘀血内阻于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而设,即王清任所谓“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故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当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畅胸止痛。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生地(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有气行则血行之意。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又可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妙在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诸证可愈。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服。

3.随证加减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症化积。

4.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血管性头痛、高血压、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周期性精神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爆震性耳聋、慢性咽炎、声带息肉、急性视神经炎、外伤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肋骨骨折等属血瘀气滞者。

 

=================================================================血府逐瘀汤

(菡萏童子)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名方之一。本文试通过该方所涉及的血府、逐瘀、配伍特点、临床运用等进行阐述。

1血府的概念

什么是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府,有包容会聚之义。即全身的血液都会聚在脉络之中,这是医者熟知的血府。而《医林改错》中的血府是一个较狭义的概念,书中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是为坚实,前长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又说:“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这是王清任通过多年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的结果。可见,脉者血府和胸腔血府是有区别的。虽然胸腔血府较局限,但心、肺、大脉管位居其中,它与气血的运行、血脉的通畅有重要的关系。因此,血府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在这里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解剖生理概念来理解。它是“脉者,血之府也”的源头、中心,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有更高一层次的意义。

2关于逐瘀

瘀,即瘀血。中医学认为,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路。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脉道内流畅无阻,永不止息的运动着。当某种原因如损伤、寒凝、气滞等导致血府功能障碍,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瘀积在机体的某个部位均属瘀血。因瘀致病,即为瘀血证。在治法上宜活血祛瘀,恢复血液的正常运动。若病缓证轻,瘀在经络,属“脉者血府”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若瘀久证重,瘀在脏腑,属“胸腔血府”血瘀者,当破血逐瘀。因此,王清任立血府逐瘀汤治之。方中桃仁破血行瘀,红花活血破瘀,川芎行气活血,赤芍散瘀活血,均属强类活血药。相伍应用,攻逐瘀血。

3配伍特点

原方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川芎5g、生地黄9g、赤芍6g、枳壳6g、桔梗5g、牛膝9g、柴胡3g、甘草6g。本方系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功能活血逐瘀、理气止痛。方中桃仁破血行瘀,红花活血破瘀,川芎行气活血,赤芍散瘀活血止痛,四药相得益彰,共奏活血逐瘀止痛之效;柴胡疏肝解郁,枳壳善行胸中气滞,气行则血行;桔梗开宣肺气与枳壳相伍开胸散结,能载药直达“血府”以逐瘀;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以利瘀血消除;当归养血活血,生地黄养阴润燥(兼清瘀热),甘草和中以防祛瘀药之破泄,理气药之辛散而耗伤阴血伤正。

4临床运用

血府逐瘀汤所治以胸中血府血瘀为主,或体内由瘀血所致的某些病证。正如书中所说:“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并开列病证为“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凡十九种,后世医家据此把治疗范围扩大,不仅专治“血府血瘀”,还治疗因血瘀所致的多种杂病。但不能脱离所治病证必须属血瘀之实证最为重要,不能一见上述某证,就投以血府逐瘀汤。必须仔细辨识确属瘀血所致者。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生,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口唇,面部黯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细等时方可用之。

在临证时遵循上述原则,在诊治顽固性头痛、胸胁痛、腰腿痛、心悸、不寐、月经病、肝病(肝硬化)、蛇串疮(后遗神经痛)、闪挫软伤疼痛等病证属于血瘀者,常用血府逐瘀汤,或稍加化裁,收效甚捷,试举两例于后。

4.1头痛案

患者,女,36岁,2003312日初诊。自述头痛反复发生十多年,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差,有“鼻窦炎”病史。诊见:头额胀痛,口干微苦,睡眠差,舌苔白干,脉数。诊断为头痛(风热),治以疏风清热止痛,方用菊花茶调散合苍耳散,二剂,水煎服。315日二诊,头痛未减。详问病情,头痛有时伴有掣动感,有时痛如锥刺。考虑痛久,有血瘀之变,遂改投血府逐瘀汤加全蝎、蜈蚣,先试一剂。317日三诊,头痛已减去大半,效不更方,再服3剂,药尽头痛告愈。

4.2闭经案

患者,女,25岁,未婚,20041023日初诊。月经不调,经常二、三月一行,量少色黯,挟小瘀块,经行小腹胀痛,现月经近五个月未至。诊见:心烦、易怒、叹息、胸胁胀闷,舌边有瘀点,舌苔薄白,脉细涩。诊断:闭经(肝郁血瘀)。治法:疏肝解郁,逐瘀通经。用血府逐瘀汤,服至经6剂时,月经于114日来潮,量较多,色黯有瘀块,5天后经净。经既通以柴胡疏肝散善后,随访月经基本按月而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