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涛:教育如何履行对未来的承诺|一刻·演讲

 天下知仓 2018-11-16

徐涛,耀中教育机构课程和教学总监。

这是一刻talks讲者徐涛在一刻talks【2018未来大会】上的演讲。她的演讲分为:教育的重塑——追求深度的学习和教育的回归——塑造学生的品格塑两部分,深度学习让过程更加个人化,更加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认同,从而获得能够在未来持续影响他的知识和技能;而同时教育要确保同情、进取的好奇心、不可战胜的精神、追求坚韧、明智的自我否定这些美好品格的存在。



文章3735字,阅读需要10分钟

▼徐涛x一刻talks【未来大会】完整版



01

互联网撼动教育传统


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分享我对未来教育的一些思考。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教育如何履行对未来的承诺”。教育的定义有很多,我相信大家越来越对这样的定义产生共识,教育是对未来的准备,教育旨在促进每个个体的成长,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未来的承诺

 

曾经我们是视学校为知识的圣地,在某些时代,或者说刚刚过去的时代,甚至拥有知识是一种特权。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会发现,知识的开放、知识的获取已经没有任何特权,特别是互联网,让这个信息更是以几何速度在增长。所有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开放与数量,直接撼动的就是现在的教育传统。

 

比如说学校空间设置,这种限制直接挑战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取决于他们自己内在的学习规律,而是受限于外部的环境。另外还有学科设置,我们的学科设置也和现实生活脱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常常要求的是,知识的整合使用和多种技能的使用,没有绝对的单一学科的问题。



但我们的教学是大量的以学科方式来产生的,还加上评估系统的问题。大家知道我们越来越呼吁,重要的是思考的技能、创新的技能、合作的技能、沟通的技能,但我们的评估系统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因为评估都是对学生的知识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所有这些变化,还有教育存在的壁垒,都会让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去追问,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教会学生学习了吗?

  

02

教育的重塑——追求深度的学习


如何在一个学校里去追求深度的学习,或者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具有深度学习的机会呢?在这我们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首先大家会知道,由于现实世界中没有存在单一的学科问题,所以我们要进行的是一种学科的模糊边界,我们称作融合课程。比如最近大家讨论比较热的STEM,就是科学、数学、技术、工程还有艺术,这几门学科的融合。

 

还有我们有一些传统的课程,比如地理课程、政治课程,可以融合成全球政治,因为任何一个全球政治问题都没有办法完全脱离开地域限制,还有我们所说的环境,除了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所以当它整合成一个融合学科时,关注的是现实的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调动的是多学科知识和多技能。

 

还包括,我们现在也越来越多引进项目实践,因为项目实践本身它就要求将生活,将一个现实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当中来,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就要去学习知识,探索技能,这种知识的整合和技能的整合,对他的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我曾经在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做校长做过十年,我做校长时每年也有很多项目,比如有一些社区活动,我们就把它项目化,像春节庙会、圣诞节的圣诞集市,我们都是用项目方式交给学生做的。

 

从设计到计划,从预算到采购,到售卖、宣传、做海报、培训志愿者,甚至场地的安全、疏散,这些学生都会经历。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项目最终完成时他获得的是多种知识的整合运用,运用的是多种技能。每次学生完成项目时做的总结和反思都特别令人感动。

 

03

教育的回归——学生的品格塑造


在教育里,作为一个人的知识和练习,对我们来说就是去塑造品格。我这幅图展示的是来自于PISA,PISA就是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它是经合组织做的这样一个测试,主要是测试15岁的青少年是否为社会生活做好了基础知识,还有基本技能的准备。

 

在2009年和2012年上海中学生都代表中国参加了PISA的测试,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绩。所以现在国内也非常关注这个PISA。很可惜最近几年我们持续参加的PISA,我们的成绩已经落到了第十名。


2018年的测试,它增加了一项素质的测试,叫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y。最初PISA每三年做的时候一开始关注的都是科学、数学和阅读这些基础技能,但是近年来随着世界格局和环境的变化,它越来越关注到是什么样的素养对一个青年人准备好面向世界是更重要的。所以,今年2018引入了全球胜任力。

 

大家会看到全球胜任力,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均衡关注下,全球胜任力成为一个核心素养。全球胜任力有这样四个维度,要求青年人能够分析当地的、全球的和跨文化的问题,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沟通,能够出于集体的福祉和可持续的发展采取行动。

 

在最近一次BBC对全球胜任力的评论当中提到,与我们考察的数学技能和阅读技能不同的是,这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多样化的评估。

   

在我们讨论数字化时代的时候,我个人认为首要的品格应该是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培养,当然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有时候会对品格培养有一个排序,大家也会看到这些比较的报告。因为自己的价值核心系统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品格上也有不同的排序。

 

但我个人认为责任感和同理心应该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知识是冰冷的、教育是温暖的,教育它塑造的不是产品,塑造的是人,而且这个人是一种承诺,确保因为我们培养的这个人,我们的未来世界更加美好。

 

在我们讨论品格塑造时我们都会想到,有这样一个对老师的定义,说我们的老师是园丁,老师最需要加强的他的核心职能是什么呢?那就是对每个个体,对人的关注。

 

很多来自教育的研究都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当中,社会因素和情绪因素是占重要位置的,如果一个孩子处于焦虑的状态,处于不安的状态,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或者他非常有压力,这些都是影响他学习的首要因素。所以,今天教师的角色是应该去帮助学生获得非常安全的自信的学习状态。

 

和我刚才提到的元认知也是一样,我们在提个性化学习或者个体化学习时,这意味着每个老师应该给予每个个体最适合的反馈,你适合每个个体接下来的一个有效学习,这个是我们教师在新的时代,或者未来面临的一个挑战,或者他的价值的体现。

   

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速成的时代、快速复制的时代,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App在使用。那我跟大家分享这个图片,我是想传递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思考。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没有一个APP可以一站式的、迅速地帮助学生去塑造品格,去塑造我们所说的道德感。因为本身就是缓慢也好、规律也好、过程也好,这是教育的优雅所在,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不能在今天这样浮躁的时代也对教育说,什么都是可以提速的,什么都是可以速成的。

 

所以对于品格塑造来说,它更没有这样一个一站式的解决问题。联系到我刚才说的,不管是跨学科的深度学习还是项目学习,实际上都是要让过程更加个人化,更加深入,更加让他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认同,从而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持续去影响他。


04

对教育的理解


库尔特·哈恩是我非常喜欢的德国教育家,他非常有思想,他是Outward Bound Education的创始人。他个人比较专注户外教育,特别是好多生存技能,很多航海生存技能的训练都始发于这个人。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职责就是确保这些品质的存在,进取的好奇心、不可战胜的精神、追求坚韧、明智的自我否定,当然首要的是同情。我希望我的学生未来或者现在,他都能够开始或者拥有这样的品质,作为一个成人或者一个老师,我也希望我也在磨炼这个品质。


今天我们在谈话未来时,未来对教育也发出了它的挑战和号召,它是需要找到教育的新平衡的。今天国家已经没有办法单独工作,因为全球化,全球的竞争力成为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公民,因为他有双重身份,我是本民族本国家的,我也是全球的一部分,所以核心的竞争力又出现了一个全球竞争力。


因为我是在国际教育行业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我记得有一次采访时他们会问,说如果你用一个非常有一定比喻的,有一定画面感的回答来说,你的学生未来是什么样的?


当时我记得我的回答就是,我希望有一天当他们代表各自的国家在一个谈判桌上的时候,他们能够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国家责任,但也能够代表他的民族和国家责任,与其它国家讨论时做出最明智的决定。这个明智决定不是伤害他的国家,也不是单纯的全球化,是应该在国家利益和全球化之间找到最佳的方案。这也是我对教育的理解,这就是教育的一种新平衡的解读。



【暖冬福利】:点击领取新知课程优惠券


一刻 talks ・ 全球创见者分享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