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是六邪之一,健康的克星,很多疾病的诱因和帮凶。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祛” 湿气,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 它将一步一步“摧毁”人体健康: 起初,引起舌苔厚腻,泛黄、皮肤起疹、起痘。 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不成形; 进一步发展,出现关节疼痛,体型肥胖; 久而久之,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
为啥这么说? 秋冬,天气逐渐转凉,外界环境阴盛阳虚,运动量减少,身体排出湿气减少,饮食口味加重,脾胃化湿负荷增加,这些,都会导致湿邪内郁体内,易积聚湿气。 一旦入冬前,没有将体内的湿气排出,湿气和寒气勾在一起,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 并且,体内湿气重,还会影响进补效果,而冬季进补,尤为重要,会为来年健康打好基础。 所以,入冬前,祛湿毒,很重要。
第一个:一杯祛湿茶,蒲公英五方草茶材料:蒲公英全株、薏仁、赤小豆、芡实、淡竹叶、五方草、山楂、玉米须 做法: 1、蒲公英,根叶分开,洗净,切段,烘干,备用; 2、赤小豆、薏仁、芡实,炒熟,备用; 3、淡竹叶洗净,烘干,备用; 4、五方草、玉米须,洗净,烘干,备用; 5、山楂,洗净,切片,烘干,备用; 6、取蒲公英根0.7g、蒲公英叶0.2g、薏苡仁0.7g、赤小豆1.7g、芡实0.3、山楂0.1g、玉米须0.1g、淡竹叶0.1g、五方草0.1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蒲公英,全株可入药,擅长祛湿热,可泻火、利尿、除湿,改善湿热所致恶心、舌苔发黄等症,对红肿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五方草,归肝、心、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作用。 芡实,归脾、肾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赤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 薏仁,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淡竹叶,以渗湿泄热见长。 山楂,酸甘,微温,入脾经,可改善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玉米须,有凉血、泻热的功效,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利水、消肿,平肝利胆。 搭配在一起,健脾祛湿,利水,消肿,对于祛除湿气,效果显著! 第二个:一碗祛湿粥,芡实茯苓粥食材:芡实、茯苓、粳米 做法: 1、芡实,洗净,用清水浸泡两个小时。 2、茯苓、粳米,洗净; 3、把食材,一起放入锅中,煮粥即可。 茯苓,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 芡实,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 茯苓和芡实,一起吃,具有利水除湿、健脾止泻之效。 经常煮粥吃,可帮助将体内的湿气排出体外,改善湿气症状。 第三个:一个祛湿窝,腘窝祛湿窝:腘窝 位置:双侧膝盖后方的凹陷处。 揉法: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两侧腘窝,间断按压穴位,也是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 腘窝处,有个委中穴,是膀胱经循行区域。 膀胱经,是人体大的排毒、祛湿通道,它无时无刻不在传输邪毒。 要想去除体内湿毒,膀胱经,必须畅通无阻。 按揉腘窝,则有助于疏通膀胱经,有助于祛湿排毒。 第四个:一个好习惯,热水泡脚水量:没过脚踝。 水温:38℃~43℃左右。 时间:3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热水泡脚,可驱除寒气,舒筋活血,有助于去除湿寒。 ![]() 并且,泡脚,还可以温补肾阳,有利于人体阳气生发。 阳气足,则有利于湿气外泄出体外,对于祛湿有莫大的帮助。 所以,经常用热水泡脚,驱寒暖身,又可祛湿毒,通经活络,一举多得。 如果,在泡脚水中,加入生姜、花椒、艾叶等,祛湿效果更佳。 ![]() 第五个:一份运动,出出汗虽然,秋季,比较寒冷,但还是要注意适当的运动, 运动,不仅可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秋季,不妨选择健走。 健走,不仅可帮助祛湿,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更能防止人体过早进入老化的状态。 不过需要注意,运动到微微出汗即可,切莫大汗淋漓,否则会危害健康,得不偿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