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中)

 汐钰文艺范 2018-11-16

本期推送的文章选自《文物春秋》2017年第4、5期


井陉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中)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关键词】井陉窑;瓷窑址;调查;勘探

【摘    要】井陉窑是与定窑、邢窑齐名的河北三大白瓷窑址之一,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总分布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从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可知,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其中晚唐五代与金代是井陉窑烧瓷的两个巅峰。2016年4—6月,为给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考古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首次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基本搞清了各窑址的分布范围、烧瓷历史、产品特征等,为井陉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接上期)

五、天护—冯家沟窑址

天护—冯家沟窑址位于井陉矿区天护村村北、村东和冯家沟村南的瓮窑沟两岸,大部分叠压于村落、厂房、公路之下。窑址范围为不规则形,总面积约17.4万平方米。窑址核心区位于天护村北与冯家沟村南瓮窑沟沟南,其中天护村北一座废弃煤场西门口断面可见厚1.5米的环形支圈与白釉碗盘残片堆积层。核心区窑址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0.2~0.5米;第②层黄褐土,厚1.5~1.9米,土质疏松,含大量白釉碗盘残片、炉灰等,为文化层;第②层以下为黄沙生土。该窑址仅在天护村北采集到少量遗物,釉色有白釉、化妆白瓷、黑釉、双色釉4类,器形有碗、盘、钵、盆等,另有部分窑具残片。现简介如下。

白釉碗    3件。16JTF∶18,薄唇,敞口深曲腹。白胎泛灰坚致,白釉泛青光亮。内外施满釉,芒口。残长2厘米,宽3.7厘米(图六,1)。16JTF∶4,圆唇,敞口,斜直腹微曲。白胎泛黄,较坚致,白釉泛黄,发木光,内外施满釉,芒口。残长3.8厘米,宽4.8厘米 (图六,2)。16JTF∶9,下腹斜直微曲,高圈足。黄砂胎坚致,白釉泛青,较光亮。内满釉,内底涩圈,涩圈内点彩,外施釉及下腹。底径7.2厘米,残高5厘米(图六,3)。

白釉盘    1件。16JTF∶5,方唇,折沿上斜,斜腹微曲。白胎泛灰,较坚致,白釉泛黄,发木光。内外施满釉,芒口。残长2.8厘米,宽5.2厘米(图六,4)。

白釉钵    1件。16JTF∶12,尖唇,内折沿,上腹斜直。白胎泛黄,坚致,白釉泛青灰,较光亮,内外施满釉,口沿刮釉。口径36厘米,残高3厘米(图六,5)。

化妆白瓷钵    1件。16JTF∶1,可复原。尖唇,侈口,深斜腹微曲,平底。黄砂胎坚致,白釉泛黄,较光亮。内满釉,内底涩圈,外施釉及下腹。口径17.2厘米,底径8.6厘米,高6.1厘米(图六,6)。

黑釉盆    1件。16JTF∶22,圆唇,折沿下斜,上腹圆曲。黄砂粗胎,坚致,黑釉较光亮,内外均施釉至上腹。残长4.8厘米,宽7厘米(图六,7)。

双色釉碗    1件。16JTF∶2,斜方唇,侈口,斜曲腹。白胎泛黄坚致,外施黑釉,内施透明釉泛灰白,较光亮。内外施满釉,芒口。残长4.6厘米,宽6.6厘米(图六,8) 。

筒形匣钵  1件。16JTF∶21,可复原,个体较小。圆唇微侈,上腹直,下腹内折微曲,平底内凹。黄褐耐火土胎,坚致,口沿粘有黑釉痕。口径10、底径7、高6厘米(图六,9)。

环形支圈    2件。16JTF∶14,可复原。厚方唇,“L”形腹,上腹直壁,下腹平内折,折腹处外凸棱。白胎泛灰,坚致。直径32厘米,高3.1厘米(图六,10)。16JTF∶15,可复原。斜方唇,上腹直壁外斜,下腹斜内折,折腹处外凸棱。胎同上,上下两个叠放。直径24厘米,通高3.8厘米 (图六,11)。


六、北横口窑址

北横口窑址位于井陉县秀林镇北横口村东、村南冶河西岸与绵河北岸的临河台地上,主要分布在平涉公路的路东一带,平涉公路西仅发现2座已被破坏的晚期窑炉。窑址范围为不规则形,面积约3.85万平方米。因窑址整体位于北横口村民居下,窑业堆积所在区域无法进行钻探,窑址堆积核心区无法确定。通过对当地村民走访得知,在北横口村一处叫“龙头垴”的地点附近,村民盖房时曾发现厚达1.5米的窑业堆积,我们在此调查亦采集到部分瓷片,但现断面处未发现文化层。从龙头垴断崖处可知该区域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0.3~0.5米;第②层黄土,厚1.8~2.2米,纯净,无包含物;第②层以下基岩。采集遗物主要为黑釉、双色釉的碗、盘、罐、盆等,器类单一,胎釉质量较差。现择要简介如下。

白釉碗    1件。16JBH∶1,碗底残片。灰胎泛黄,较坚致,白釉光亮。内满釉,内底涩圈,涩圈内点褐彩,外底无釉。残长6.4厘米,宽3.6厘米(图七,1)。

黑釉碗    1件。16JNH∶5,圆唇,侈口,上腹斜直。灰胎坚致,黑釉光亮,内外满釉。为2件黑釉碗粘接残片。残长2.7厘米,宽6.3厘米(图七,2)。

黑釉罐    1件。16JBH∶11,可复原,方唇,敛口,矮领,溜肩,上腹微鼓,下腹斜直,矮圈足,颈肩部附单泥条双系。灰胎坚致,黑釉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口径20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16厘米,高21.8厘米(图七,3)。

黑釉盆    1件。16JBH∶7,尖唇外突,敞口,上腹斜直。浅灰胎坚致,黑釉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黑釉至上腹,口沿刮釉。残长5.6厘米,宽5.2厘米(图七,4)。

双色釉碗    2件。16JBH∶3,圆唇,敞口,斜曲腹。细黄砂胎坚致,内与外上腹施白釉,外下腹施酱釉,均光亮,内底涩圈。口径12厘米,残高4厘米(图七,5)。16JBH∶4,下腹斜直微曲,圈足。器形与胎釉基本同上,圈足粘砂严重。底径5.6厘米,残高4.8厘米(图七,6)。



七、南横口窑址

南横口窑址位于井陉县秀林镇南横口村东、村北,甘陶河西岸与绵河南岸的临河台地上,与北横口窑址隔绵河相望,平涉公路从窑址中部穿过,现地表存有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晚期窑炉、作坊遗迹。窑址范围为不规则形,总面积约4.9万平方米。因窑址上均为现代民居与道路,无法钻探,窑址核心区无法确认。在平涉公路西侧一民房院内发现一处高5米的断面,从断面上可知该窑址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层,厚0.5~1米;第②层灰褐土,厚1.5~2米,土质疏松,含大量白釉瓷片、青花瓷片等,为晚期文化层;第③层黄褐土,厚0.3~0.5米,土质较硬,含少量白釉碗残片、环形支圈等,为早期文化层;第③层下为红褐生土。烧造器物可分为两类,早期文化层中主要有白釉碗、盘、器盖,化妆白瓷碗及环形支圈等,晚期文化层中主要为黑釉碗、盘、罐,双色釉碗等。现简介如下。

白釉碗    1件。16JNH东∶1,下腹圆曲,高圈足。白胎泛灰,坚致。白釉泛黄,较光亮。内满釉,内底涩圈,外施釉及下腹。底径3.8厘米,残高5.6厘米(图八,1)。

化妆白瓷碗    3件。16JNH西∶1,可复原,圆唇,敞口,上腹斜直,下腹曲收,圈足较高。白胎泛灰坚致,白釉泛青,较光亮。内满釉,内底残有砂堆支烧痕,外施釉及下腹,圈足底粘砂。口径12.4厘米,底径5.6厘米,高5厘米(图八,2)。16JNH东∶2,圆唇,侈口,深曲腹。浅灰胎坚致,白釉泛青灰,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口径21.2厘米,残高4.6厘米(图八,3)。16JNH东∶5,上腹斜直,下腹平内折,高圈足,底部有粘砂。灰胎泛黄坚致,白釉泛青,较光亮。内满釉,内底涩圈;外满釉,腹部施黑彩花果纹。底径7厘米,残高4.2厘米(图八,4)。

黑釉碗    1件。16JNH西∶4,可复原。圆唇,侈口,浅腹斜曲,圈足。浅灰胎,较坚致,黑釉泛酱色,较光亮。内满釉,内底涩圈,外施釉及下腹。口径12.8厘米,底径6厘米,高4.7厘米(图八,5)。

黑釉罐    2件。16JNH西∶9,方唇,直领,圆肩。灰黄胎,坚致,黑釉光亮,内施釉及上腹,外上腹满釉,口沿刮釉。口径7.9厘米,残高6厘米(图八,6)。16JNH东∶20,方唇,敛口,直领,溜肩,腹微鼓,肩颈部附单泥条系。灰黄胎坚致,黑釉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腹部。残长10.5厘米,宽9.6厘米(图八,7)。

黑釉器盖    1件。16JNH东∶23,可复原。方唇,敛口,平沿,矮拱顶。灰黄胎,较坚致,黑釉光亮。盖内无釉,外满釉。沿径17.2厘米,残高3.5厘米(图八,8)。

双色釉碗    2件。16JNH西∶2,可复原。尖圆唇,侈口,深曲腹,圈足。细黄砂胎坚致,器内与外腹施白釉,内底涩圈,外下腹及圈足外部施黑釉,均光亮,釉下有化妆土。口径16.4厘米,底径5.6厘米,高7.4厘米(图八,9)。16JNH西∶3,可复原。器形与胎釉同上,仅内施白釉,外施酱黄釉。口径16.8厘米,底径6厘米,高7.8厘米(图八,10)。

支顶钵    2件。16JNH东∶29,可复原。隐圈足状顶,斜曲腹外侈,喇叭足。灰胎泛黄,坚致,内外素面,顶部有砂堆支烧痕。顶径5.2厘米,底径12厘米,高7厘米(图八,11)。16JNH东∶30,可复原。隐圈足状顶,腹微鼓,底略内收。胎同上,顶部有粘砂。顶径5厘米,底径8厘米,高5.8厘米(图八,12)。


八、南秀林窑址

南秀林窑址位于井陉县秀林镇南秀林村东的甘陶河东岸与篱笆沟两侧台地上,与南秀林村隔河相望。近年由于公路、煤场的施工而破坏严重。窑址范围为不规则形,总面积约2.59万平方米。窑址核心区位于甘陶河与篱笆沟交接的沟口一带,通过钻探可知该窑址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耕土,厚0.2~0.3米;第②层细黄土,厚0.8~1.4米,土质较硬,含大量白釉碗残片、筒形匣钵、红烧土颗粒等,为文化层;第②层下黄褐生土或基岩。通过钻探,在篱笆沟北侧台地上发现结构完整的窑炉4座,均于耕土层下开口。烧造器物品种丰富,但主要以各类粗胎的化妆白瓷碗、盘、钵、罐等为主,有少量的细白釉瓷器,现将采集标本简介如下。

化妆白瓷碗    4件。16JXL∶4,可复原。厚圆唇,敞口,斜腹微曲,矮圈足。白胎泛青,较坚致,白釉泛青灰,发木光,内满釉,外施釉及腹部。内底有一圈凹弦纹,残有2颗支钉痕。口径20.6厘米,底径7.7厘米,高6.6厘米(图九,1)。16JXL∶9,尖圆唇,花口侈口,深斜曲腹。胎釉同上。口径19.2厘米,残高6厘米(图九,2)。16JXL∶5,可复原。唇口,斜曲腹,圈足。胎同上,釉泛黄,发木光。口径14厘米,底径6厘米,高4.9厘米(图九,3)。16JXL∶18,圆唇,敞口,上腹斜直。细黄砂胎坚致,白釉泛青灰,较光亮,外壁阴刻宽竖凹弦纹。残长2.8厘米,宽4.2厘米(图九,4)。

化妆白瓷盘    1件。16JXL∶1,可复原。圆唇,敞口,斜曲腹,圈足。浅灰胎坚致,白釉泛青灰,发木光。内壁施釉呈五边形,外壁施釉及上腹。口径18厘米,底径6厘米,高4.4厘米(图九,5)。

化妆白瓷钵    1件。16JXL∶61,可复原。尖唇,敛口,宽沿花边,上腹圆曲,下腹斜曲,圈足,足端斜削。生烧,白胎泛灰,较疏松,白釉泛黄,发木光,内满釉,外施釉及下腹。口径14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7.6厘米,高9厘米(图九,6)。

化妆白瓷罐     2件。16JXL∶27,圆唇,直口,低领,圆肩。生烧,白胎泛青,较疏松,白釉泛黄,发木光,内外满釉。残长3.5厘米,宽4.6厘米(图九,7)。16JXL∶32,圆唇,侈口,束颈,圆曲腹。胎釉同上,内满釉,外施釉至腹部。口径8厘米,残高3厘米(图九,8)。

化妆白瓷枕    2件。16JXL∶62,长方形枕残片,枕面素面,一侧枕墙印花卉纹。白胎泛浅红,疏松,白釉泛黄,发木光。外满釉,内无釉。残长5.3厘米,宽9厘米(图九,9)。16JXL∶63,枕面残片,刻划鹿纹后填褐彩。白胎泛灰坚致,白釉泛青光亮。残长5.9厘米,宽4.7厘米(图九,10)。

黑釉盆    1件。16JXL∶35,方唇,折沿下斜,斜腹微曲。浅灰胎坚致,黑釉发酱色,较光亮。内外满釉,沿面刮釉。残长4厘米,宽5厘米(图九,11)。

酱釉小罐    1件。16JXL∶38,可复原。斜方唇,束颈,圆曲腹,平底。黄砂胎坚致,外无釉,内壁施酱釉,较光亮。口径5.2厘米,腹径5.6厘米,底径3.2厘米,高5厘米(图九,12)。

素烧铃铛    1件。16JXL∶41,可复原。上部环形钮,下球形铃体,下腹正中开缝,器腹有一圈细凹弦纹。泥质红陶胎,较坚致。径2.3~2.6厘米,通高3.2厘米(图九,13)。

筒形匣钵    1件。16JXL∶59,可复原。直腹,平底。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口径18.8厘米,底径19.2厘米,高14厘米(图九,14)。

漏斗形匣钵    2件。16JXL∶52,高直壁,上腹直,下腹斜内收。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外壁上腹施青灰釉。口径22厘米,残高10.6厘米(图九,15)。 16JXL∶57,可复原。上部筒形,底部作浅漏斗状,斜方唇,直壁内收,折腹处凸棱,下腹斜直,小平底。胎同上,折腹平台粘有环形封填料。口径30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高16.4厘米(图九,16)。

三叶形支钉    1件。16JXL∶47,完整。平顶,三叶端部捏出支钉,较矮。黄褐耐火土胎,坚致。长8厘米,宽8.4厘米(图九,17)。


九、梅庄窑址

梅庄窑址位于井陉县秀林镇梅庄村西的甘陶河西岸,与梅庄村隔河相望,沿平涉公路分为南北两区,两区相距约200米,窑址总面积约1.05万平方米。北区平涉公路西侧残存窑炉1座,仅存火膛与烟室部分。对窑炉附近区域钻探后,没有发现其他相关遗迹与窑业堆积。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走访可知,在平涉公路的施工中曾发现大量的白釉碗盘、环形支圈、筒形匣钵残片等,现地表未采集到遗物。南区平涉公路西侧断崖上可见1~1.5米厚的窑址文化层及1座残窑炉的窑壁,从断面上可知该区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①层现代垫土,厚0.2~0.3米;第②层黄褐土,厚1~1.5米,土质疏松,含大量白釉瓷片、黑釉瓷片及红烧土等,为文化层;第②层下为红褐色生土。该窑址南区采集到部分遗物,器类有化妆白瓷碗,黑釉碗、盘、瓶,双色釉碗及筒形匣钵等,现简介如下。

化妆白瓷碗    1件。16JMZ∶1,可复原。圆唇,侈口,深斜曲腹,圈足。浅褐胎坚致,白釉泛黄,较光亮。内满釉,内底残有砂堆支烧痕,外施釉及上腹,足底有砂堆支烧痕。口径17.2厘米,底径6.5厘米,高5.8厘米(图一,1)。

黑釉碗    2件。16JMZ∶4,可复原。圆唇,敞口,斜直腹,腹底曲收,宽圈足,足内有乳突。白胎泛黄,较坚致,黑釉较光亮。内满釉,内底涩圈,外施釉及腹部。口径13.6厘米,底径6厘米,高5厘米(图一,2)。16JMZ∶2,可复原。圆唇,侈口,深腹斜曲,圈足。白胎泛灰,坚致,黑釉光亮。内满釉,内底涩圈,外施釉及下腹。此碗外腹粘有一同形制碗的上腹部残片,圈足底部有粘砂。口径16厘米,底径6.3厘米,高6.6厘米(图一,3)。

黑釉盘    1件。16JMZ∶7,方唇,侈口,圆折腹。浅灰胎坚致,黑釉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腹部。此盘下粘有一同形制盘残片。口径20厘米,残高2.8厘米 (图一,4)。

黑釉盆    2件。16JMZ∶12,尖唇,窄折沿,深直腹微曲。白胎泛灰坚致,黑釉较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上腹,釉泛酱色。口径26厘米,残高10.8厘米(图一,5)。16JMZ∶13,存底部,直腹微曲,隐圈足,圈足内三层台,外下腹沟状轮旋痕明显。浅灰胎坚致,黑釉光亮。内满釉,外施釉及腹部。底径11厘米,残高9.4厘米(图一,6)。

黑釉瓶    1件。16JMZ∶18,存肩部,圆肩,腹斜收。浅灰厚胎,坚致,黑釉光亮。内外满釉,腹径15.2厘米,残高5.8厘米(图一,7)。

黑釉罐    1件。16JMZ∶17,圆突唇,微敛口,高领,斜肩,腹微鼓,肩附单泥条系耳。灰胎坚致,黑釉泛褐色,较光亮。内外满釉,口沿刮釉。残长11.6厘米,宽9.6厘米(图一,8)。

双色釉碗    1件。16JMZ∶9,可复原。圆唇,侈口,斜直腹微曲,圈足。细黄砂胎坚致,内白釉泛青,外黄釉泛褐色,均光亮。内外满釉,内底与圈足底部有砂堆支烧痕。口径18厘米,底径7.2厘米,高5.8厘米(图一,9)。

筒形匣钵    1件。16JMZ∶21,可复原。方唇,直口,高直壁,平底,底部中心挖大孔,外壁旋痕明显。黄褐耐火土胎,粗而坚致。口径24厘米,底孔径7.2厘米,高37.6厘米(图一,10)。

支顶钵    1件。16JMZ∶20,可复原。隐圈足形顶,斜直壁外侈,喇叭足。浅灰胎泛黄,坚致,内外素面,顶部有砂堆支烧痕。顶径5.6厘米,底径11.2厘米(图一〇,11)。

(未完待续)

执笔:黄    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