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sheqigyj 2018-11-16

由兴福寺僧大雅集王羲之行书,徐思忠等刻字,张爱造此碑载于兴福寺。明万历年修城出土时,仅存下半截,又名《兴福寺半截碑》,其名之盛,仅次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临兴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传世书法作品中的代表,书风个性鲜明,结构简练,笔法单纯,意象丰富。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临兴福寺半截碑


通体完整,书法已将进入老境,笔法浑厚,字体外形气盛,而内含丰满,耐人寻味。

此碑晚明万历年间在陕西发现,八大山人得其拓本必极兴奋,是当时研习王羲之书法最新材料。八大山人晚年书法的面目,而晋人书法之气贯,却蕴藏於内,难以点画求之。他的书法艺术是经历了崇山峻岭,体验儒释道学说,借助笔墨寄托人生而成的书法艺坛中的一枝奇葩。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临兴福寺半截碑

以八大山人临僧大雅集王羲之行书《兴福寺碑》,感悟他在汲取古典精神的同时,创造性地在笔法、结构、意象等方面展示的非凡天赋和意趣。

八大山人的书法与其画一脉相承,其书多用篆籀笔意,不作大幅提按,不留牵丝映带,而是一以贯之,圆浑劲健。最有意味的是他在结构上制造奇趣,运用参差移位,疏密对比,外拓内敛,凝聚简约等手法,形成了笔简形具,高古空灵的独特魅力。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临兴福寺半截碑

“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这是明末清初高僧、书画大家石涛对八大山人的钦佩之辞。

由于八大山人的书画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来,海内外学者在创作和理论上对他的研究已形成了卓著的成果,本文仅对八大山人书法以二王为宗,尤其是对王羲之书法采用遗貌取神的学习方法作一剖析。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临兴福寺半截碑

通篇纯用中锋,线条圆润浑厚,笔触流动劲利

观八大山人之临作,通篇纯用中锋,线条圆润浑厚,笔触流动劲利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 挫于豪芒,明显的是在转折处减弱了提按顿挫的动作,舍去了牵丝映带的枝节,所谓用篆籀法作行草,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拓直下的线条运动中,八大山人严格地控制着速度与节奏,在这单纯的“一笔法”中呈现出丰富而又微妙的变化。圆浑中有苍涩,雄强中有婉约,如“屋漏痕”,似“折钗鼓”,与自然相照应。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临兴福寺半截碑

自成家法,呈现出圆转流畅,简约高古,独一无二的八大山人体格。确立了他与众不同,独辟蹊径,走上巅峰的神圣之路。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临兴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是在汲取古典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拓了字形构成,僧大雅集王羲之《兴福寺碑》具有古代经典作品的意义,空间结构分布基本亭匀,内部空间的块面分割与外部空间规整的分行布白达到平衡均匀。是这些内部空间的增损,远离了古典作品的程式,构成了八大山人书法的高古空灵,大块留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单纯的一笔与圆润简炼的组合形成了八大山人与众不同的个性与魅力。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临兴福寺半截碑

《临兴福寺半截碑》体态宽博,端庄典雅,具有经典作品的重要特征。

观八大山人临作,完全打破了宽博方正的格局,单字结构圆浑畅达,外拓内敛,善于在字的右上方以圆转笔法展势而收敛左右,呈现出大开大合的气势。如中“常”、“南”等字,将右半部化方折为圆转,使外形充满张力,内部凝聚简约,破除了均衡格局,强化了字形的节奏。

74岁老书法家临摹王羲之作品成为国宝,其名仅次于《集王圣教序》

《行书名品》

《行书名品》收录了文中所述八大山人《兴福寺半截碑》一套可以相伴终生的经典法帖,荟萃行书史上神妙绝伦的165件经典名作,通临、精临、背临,汲取传统菁华,遴选海内外馆藏、私藏,汇集佳本、珍本、孤本,法帖遗墨,名碑古刻,纸精墨妙,摹拓精良,一生一本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